这个问题的提出,看得出您对孩子满满的爱。有许多家长,其实内心里是不愿意带孩子去旅行的,因为——
一、记不住。孩子太小,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费金钱和精力;等他们大点吧;
二、危险。小孩子出去爱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习惯玩不好;
三、麻烦。出去带很多孩子的东西,大人还要照顾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尽兴。
但是,殊不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是孩子的“硬功夫”,而情操和眼界则是孩子的“软实力”,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旅行将是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旅行所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双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
对于您提到的如何带孩子去旅行,我想,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孩子多大的时候去旅行?
答案是:多大都可以!
认识世界,是不需要年龄限制的。任何年龄出行,都有属于那个年龄的惊喜。
在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带婴儿,低龄儿童外出旅游已经是很普遍的了。在国外,经常会看到一些外国人手推婴儿车,或者怀抱婴儿全家出游的场景。
2017年4月,日本的株式会社DeNA对1151名20岁以上的男女的问卷调查,第一次带孩子旅行的时候是几岁?42.1%的人回答是“1岁未满”,75%的人回答是“3岁未满”。他们认为享受亲子时光,旅行是最好的选择,这和年龄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即使三岁的小孩记不住那些名胜古迹,但是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毫无印象,也毫无好处。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自用眼睛看、亲自用耳朵听,所留下的印象,才是最真实和最生动的。
孩子稍微长大些,学会了体验。他们更需要去看没看过的风景,去见没见过的人种,去听没听过的声音。
整个世界展开在他们面前,对于建立他们的世界观来说, 有很大的益处。
二、带孩子旅行需要提前制定完美的攻略吗?
我觉得,必要的攻略还是要制定的,但是攻略更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来多方面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合理的行程安排
行程要有足够的弹性和休息时间,大人和孩子才能够保持体力,低龄幼儿,相比跟团,建议自由行,那么自由行之前,对于路线的规划还是非常必要的。
2、选好目的地
不是只有很远很远的地方,才有风景。身边也有很多。城市周边的农家乐,郊县的自然风光,一样能让孩子感受世界。
如果是选择短途旅行来让孩子练习和适应,可以提前踩点,以便了解当地的时差气温。
3、移动和等待时间的对策
太小的孩子不受控,提前准备一些小玩具和小零食,绘本或者小电影,哭闹时拿出来救急。尽量将孩子的午休,睡眠,调节到移动时进行。
4、行李极简化
带孩子旅行本就是一件耗费体力的事情,除了必备的东西,尽可能少带行李。
比如必备:换洗衣物,奶瓶、保温杯,密封袋,常备药,防晒霜,帽子,轻便婴儿车,毛巾,玩具,零食。
5、住宿选择
交通方便是首选,最好离游玩的景点近一些。条件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确定就好。
三、带孩子旅行,如何让孩子获得最大的收获?
如果我们并不只是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旅途中的陪伴者,而是希望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收获,我们可以参考我身边一位妈妈的做法,她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现在分享给你,和其他有需求的各位家长朋友,她的建议和经验是这样的——
1、旅行前的预热
比如,暑假准备去内蒙古草原,因为孩子从来没有去过草原,因此为了让孩子对目的地有认识有期待,妈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先是带孩子一起看内蒙古旅游宣传片,让孩子对那里的风俗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又一起翻阅《中国儿童地理百科全书》,提前了解内蒙古地理风貌;接着和孩子一起画路线图、学跳蒙古舞……
一轮操作下来,孩子已经激动不已,天天盼着去内蒙古。自己还主动做起了倒计时牌,每天撕一页。
在去机场的出租车上,孩子激动地问了家长三个问题:“妈妈,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么晚出发?天好黑啊!”“为什么马路是上都没车子,他们在睡懒觉吗?”“每个人坐飞机都要体检吗?”
如果不是这次旅行,妈妈可能很难有机会去跟孩子解释“深夜和黎明”、“夜晚里的城市和白天的城市”、“体检和安检”的区别。
在等待飞机起飞的时间里,孩子甚至来拿出画笔画了一幅过安检的画。
旅行时孩子们离开熟悉的环境,她们的感官触角会被完全打开,对她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物产生好奇。这时候,成人需要追随孩子的眼光,去与她共同体验乐趣,帮助她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2、旅途中的记录
妈妈提前为孩子准备了一本旅行手账本。每天晚上,都会让孩子做一次记录,但是完全不干预她记录什么。
第一天,大家参观了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看到了原始森林、天池、石林等壮观秀丽的景象,晚上孩子画手帐的时候,妈妈并不知道孩子会画些什么。结果孩子画了“两个小朋友在爬山的时候玩松鼠和青蛙的游戏。”妈妈回想起来,两个孩子因为在爬山过程中看到了松果和非常多的小虫子,就假装自己是小松鼠吃松果,小青蛙吃虫子,开心地玩了起来。
其实,孩子跟成人喜欢追逐景点不同,孩子们会对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风景感兴趣。对于孩子来说,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观察发现小虫子、小松果,并扮演小青蛙和小松鼠去吃是最开心不过的事情了。而这些内容,家长并不知道,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他们自然会给大人惊喜。
在后面的旅行过程中,孩子每天都会认真地用画笔记录,比如,记下了她眼中的驯鹿。
大人认为,驯鹿是圣诞老人的伙伴,神秘又呆萌;但对孩子来说,驯鹿就是一只长的很大,会让她害怕的大动物而已,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直接的、具体的。
3、旅行后的回顾
旅行结束,回到家后,妈妈会和孩子一起翻阅她的手账本,跟她一起聊一聊她画的内容,如果孩子对于个别图片已经不记得画的是什么了。妈妈会跟她一起试着把当初的图画通过前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前书写是培养孩子书写兴趣、书写习惯、书面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与我们司空见惯的让幼儿直接练习写汉字、数字不同,前书写是孩子们用涂鸦、图画、符号、图文等多元化的符号表征表达自己想法的行为。)
其实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妈妈问问孩子,“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看到这幅图片想说什么?”比如下面的这两幅,孩子表达了“套娃很可爱”“我骑马的时候屁股疼”。
基于旅行体验,与孩子们一起做一些前书写尝试。不要小看了这些积累,这个过程先是要回顾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再落实到纸面上,是非常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的。
练习时,表达的形式和长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下这3点:
1.写出真实感受:在真实的场景中积累前书写“素材”
真实的旅行场景给孩子们带来了多感官的刺激,他们往往有非常强的表达欲望,即便没有主动提出前书写的想法,只要稍作引导,他们很容易就能说出想要表达的切身感受,比如孩子所说的“可爱、开心、害怕”等等。而这些真实的体验与需求是幼儿前书写的最重要的“素材”。
而除了旅行,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关注孩子日常所参与的各类感兴趣的活动,如春秋游、拜访同学、生日派对等,帮助他积累前书写“素材”。
2.写出自己的风格:建立“口头表达”与“前书写”的关系
前书写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经历会说不会写的尴尬,这时候大人先不要急着去告诉孩子字该怎么写,鼓励她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让孩子建立“口头表达”与“书写”的关系。
比如孩子表达“我和爸爸滑草很开心”这句话时,用了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的,画了“草”的图画;
第二种是创造符号来表示,画了一个小女孩和一个男人,中间画了个“爱心”来表示“我和爸爸”。既能表现两个人,还能传递爱;
第三种是直接写的文字“开心”。
这三种方式往往会在孩子的前书写中同时出现,其实也代表了孩子们前书写的三个阶段,从图画到符号再到文字。
3.写出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不断反刍提升前书写能力
可以给孩子准备较为固定的书写场所和常用的书写工具,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书写习惯。平时,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不断地反刍提升前书写能力。
比如,妈妈会跟孩子一起回顾旅行经历,把在旅行途中的绘画转化为前书写的内容,而我也保留了她的旅行手账本,在一个月之后,想再跟她一起去回顾当初旅行的感受,并问她如果再让她记录,她会怎么写。这样的不断的回顾反刍,可以帮助孩子逐步融入新的书写经验,提升书写能力。
4、记录行程
每次旅行结束,妈妈都会跟孩子在地图上刮开去过的地方,让她建立对中国地理版图的基本认知,也感受自己所在的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关系。
我和我的爱人,就是旅行的爱好者,而且是自驾游。差不多从孩子4岁时起,我们就开始了一家三口的国内自驾之旅,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开车远行,目前孩子六年级,八年来,与孩子的足迹已遍及国内多个省市:波澜壮观的蜀南竹海、碧水蓝天的海南岛、美食遍地的珠三角、经典的香港迪士尼、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小桥流水的乌镇美景、九寨、张家界、美丽的丽江、静谧的泸沽湖畔、神秘的莫高窟、难得一见的长白山天池、想起来就激动的大兴安岭、还有中国最北的城市——漠河,都留下了我们一家三口的足迹……计划是在孩子进入中学之前,跑遍祖国大江南北。
旅行的美好,不在于你去了多远的地方,花了多少钱。
旅行是最高质量的陪伴,它是父母和孩子间一段舒适别致的体验,孩子们天然的喜欢不同场景带给他的好奇与欣喜,而你将会惊喜地发现,整个家庭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要知道,孩子长大往往是一瞬间,请珍惜每一个时刻,带着您的孩子一起去畅游诗和远方吧。
查看更多关于【丽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