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送齐山人归长白山注释
周村原属长山县二区,长山乃长白山之简称,长白山因长寿白兔公隐居于此而得名,它又是汉武帝封禅祭祀之地,是为泰山副岳肃然山。
《史记》上说的这个肃然山就是现在的长白山。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指出:“长白山,古之肃然山也。”当然,这个说法也有争议,顾炎武等人就曾经提出过不同说法。他在《山东考古录》中说:《史记》记载“帝以乙卯封泰山,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明日,即丙辰也。本日下山,本日行礼,必在三五十里之内,不当远至长白山也。今泰安州东关往北七十里,地名王许保。其北有山,碑云:“古宿岩山”,恐即肃然山也。王渔洋在《长白山录》中也坚持了基本相同的观点。
但是莱芜的宿岩山一直没有被称为泰山副岳。倒是长白山与梁段弊尘父山一直被称做泰山副岳,约定俗成,流传很广。而且还有更有力的证据为《五岳真形图》中汉武帝不仅多次封禅泰山,而且还正式确立了五岳制度,并命名了五岳的副岳,出现了《五岳真形图》,用符号来代表五岳。现在,北岳恒山的朝殿崇灵门外,还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石碑,刻有代表五岳的图案和副岳的相关情况。这实际上是长白山作为“泰山副岳”的比较权威的证据。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握禅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
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第六十一福地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二零一一兔年谈白免,今揭开长寿白兔公之谜底。话说长白山华北大平原自燕山山脉南来所遇第一座高峰,它雄踞泰沂山区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巍峨高耸,直接霄汉。正因它从东海之滨及北部平原边缘拔地而起,气势非凡,又山石黑色,类泰山石,古来被称为泰山之副岳。山东长白山绵延数十里,虽系鲁中山地余脉然高峻异常,海拔不输博山鲁山许多凌绝顶峰。又因近逼平原,与周边形成巨大的相对海拔落差,故更是显得伟大了。
长白山一带属古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著名的龙山文化发现地龙山就在长白山西麓。山东长白山晋代以前已见于史册,为古之名山之一,晋葛洪的著作中写道:“长白,泰山之副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鱼子沟水,南出长白山柳泉口。”晋道士葛洪最先注意到它,将其列为修行之名山,唐司马子微又把它列为洞天福地第六十一。
不过据传最早在山中修炼成仙的,是道家神仙之一的白兔子。白兔子与卜茄赤松子是彭祖二大弟子。赤松子道成在江西庐山修行,白兔子则来山东长白山作为根据地。白兔子跟彭祖学习导引吐纳之术,回长白后自己又刻苦修炼,平时出游则乘一白色玉兔飞来飞去,故人称为白兔公。导引吐纳之术是古人锻炼身体益寿延年的方法,彭祖活了八百多岁,相传就是靠着吐纳术。白兔公也是长寿之人,世称长寿白兔公,道家以仙名山,即称长白山为长寿白兔公山,后简称长白山。长白山之黄山峰下旧有兔柴遗址,并塑有白兔子铜像,有明朝末年尚书董其昌撰写之碑文。史载这里就是白兔子修炼的地点。
道教创始于哪个地方?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专称。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天师道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在台湾,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为道教太一宗,门派奉太上老君为祖师并与正一宗并列为道教两大门派。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等等。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内容,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早期道教的经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词的是张鲁撰《老子想尔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 接著便是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编辑]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所谓《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藉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宋末元初,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部分道教流派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和龙王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所有的神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但大型宫观必供奉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1],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於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
教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近现代道教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而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由卫州〔即今河南吸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据教内所传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教派。)
道教的祖庭在四川省大邑县山。大邑县鹤鸣山因其山形酷似仙鹤而得名。鹤鸣山距成都以西57公里,从成都到鹤鸣山仅一小时车程,交通便捷。
从张天师在鹤鸣山创道至今,鹤鸣山已有近两千年道教历史,是公认的道教发源地。鹤鸣山曾建有太清宫、文昌殿、三官殿等殿、宫、亭、阁百余间,曾经殿宇鳞次,万民朝拜,香火鼎盛。传说鹤鸣山上有一洞,洞中有一石鹤。石鹤遇修真高人便会鸣叫。500年一次。第一次是祖天师上山开教时鸣叫。第二次是张三丰真人悟道之时,刚好500年。非常神奇。
福生无量天尊~!!!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专称。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天师道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在台湾,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为道教太一宗,门派奉太上老君为祖师并与正一宗并列为道教两大门派。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等等。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内容,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早期道教的经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词的是张鲁撰《老子想尔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 接著便是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东北有个地方,福建有个地方,四川有个地方,新疆有个地方!这四个地方都有早期道教!
长白山,武夷山,昆仑山,峨眉山!都是早期道教重镇!
四川鹤鸣山
查看更多关于【长白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