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司徒大概是什么级别的官职? 司徒:汉代末期的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号称三公,是中央最高长官,对应汉代初期的官职,分别是太尉、丞相和谏议大夫。 一品啊
问题二:司徒大概是什么级别的官职? 司徒:汉代末期的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号称三公,是中央最高长官,对应汉代初期的官职,分别是太尉、丞相和谏议大夫。
问题三:王允是司徒官吗?负责什么?是大官吗?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司徒是上古官名
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瞎册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俯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问题四:司马、司徒、司空在古代是什么官职 司空主管建设,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后来转变为监察官。相当于现在检察院的总检察长
司徒管理民政,相当于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司马负责军事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问题五:司徒在古代是什么职位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
《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汉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后汉书・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摘自《百度百科》
问题六:古代的司徒是什么官位? 早在商周时,就设有司徒一职,主管民众、土地、教化、行册改政事务。周朝称为州神判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谢谢!
问题七:司徒是什么官 司徒在古代掌管行政和百姓的教化,一品,是六卿之一,相当于古代的宰相、丞相。也说三公包括司徒,是古代最显赫权利最大的官职之一,算是中央最高长官吧,后来的大司空呀太尉呀相国呀都是司徒演变来的。要是俺按在开的话,司徒掌管着全国教育事业,官员的考核和民众的教育都一把抓,而且还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及教育部长和国防部长于一身。
问题八:古代时司徒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 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 北周依《 周礼》置 六官,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汉元寿二年(前1),改 丞相为大司徒。 西汉末至 东汉初,以 大司马、 大司徒、 大司空为三公。至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 太尉,以 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 司空为三公。《 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契,百姓 不亲, 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 五教,在宽。’”《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后汉书・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三国时期: 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
晋以相国、丞相与 八公为诸公官。《 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 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其职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朝为避 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尚书。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改户部为度支;《 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 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 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户部尚书。宋、元、明、清沿而未改。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蠲免;根据各省收支情况,调剂余缺;差役的减轻免复;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对有功人的赏赐;权量市籴,评估物价;征收山泽坡池、关市、坑冶之税;赡军输,督漕运,赡及转输屯种,开中以实边,和百官俸禄支给;定期编造户口册籍,调整户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对隐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纠正。
国家级部长
问题九:司徒是什么官 司徒.为六卿之一.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搐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查看更多关于【全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