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对色彩有感知,这个是很重要的,正所谓“为色是图”就是这样子。要是你的色彩观调正了,剩下的也就容易办了。接着就是了解ps操作,ps操作很简单的,但要把相片处理得好,就要发挥你的思维,想象的空间了。这时,对色彩的理解就能派上大用场了;合理的调色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另外创新的设计,就可以把一张相片弄得很好了。我就是做影楼后期工作的,我是一个数码设计师,要是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话,可以继续问下去。
PS:让数码照片变得更清晰有什么方法?
通过高反差处理和USM锐化提高模糊照片的清晰度
原图
1.在Photoshop中打开原图,并复制一个背景副本层;
2.将背景副本层去色后,混合模式设为叠加,图像拉大反差。
3.打开滤镜→其他→高反差保留面板,拉动滑标至半径1.0-2.0,从灰色图中可以看到图像的反差边缘呈现出来,图像也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提醒:控制在1.0-2.0之间即可!只要能稍看到反差痕迹即可,不然将适得其反。
4.连续复制2到3次背景副本层,增强清晰度。
5.在Photoshop中打开原图,复制一个背景副本层,对背景副本层进行USM锐化
6.将背景副本层混合模式设为柔光,完成。
7.处理后
No.1 照片曝光不准确 曝光不准确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曝光过度(简称“过曝”),一种是曝光不足(简称“欠曝”。不是“欠扁”哈)。 相机的拍摄原理基本上是这样滴: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小孔成像”的原理。外部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投到暗室的墙上,暗室上就会出现呈现倒影的影像。相机也类似。传统相机的底片就相当于暗室的墙壁。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没有了底片,取而代之的是CCD(就是“电荷耦合元件”,多用于DC)或者CMOS(就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多用于DSLR)。鸟鸟们不用管这些术语,只要听说一下就可以了。 相机内部就有一个小孔。当你按下快门按钮的时候,相机中的这个小孔会一下子打开,让外部物体的光线通过小孔,使CCD或者CMOS感光(当然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光线可能会在相机内部经过几次折射才投到CCD或者CMOS上),然后小孔再关闭。很多相机还会发出“喀嚓”的声音来。这样就成像了,然后你就可以通过液晶屏看到你拍到的照片了。 你可以把相机中的这个小孔理解为“快门”。小孔从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就是“快门时间”。 如果快门打开的时间不多不少正合适,那么照片的成像就会很自然。如果时间太短,曝光时间不够,照片就会显得很暗,这就是曝光不足;反之时间太久,曝光过度,照片就会白花花的一片了。 对于鸟鸟们来说,拍照的时候多半用的都是相机的自动档。拍摄之前,相机会根据外界的光线情况自动计算快门的时间。但是相机毕竟是相机,有些时候会判断失误,这就造成照片过曝或者欠曝。对于老鸟来说,可以使用手动档,手动设定光圈和快门的数值。由于手动调整涉及到较多的内容,此处暂且不表。 对于欠曝的,可以适当提高曝光补偿的数值,或者提高ISO(就是感光度哦。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也不是什么光盘的镜像文件)。数码相机是通过让CCD或者CMOS感光来成像的,提高ISO,也就是把CCD/CMOS的感光敏感度人为的放大,照片就变亮了。但是提高ISO的不足之处就是会产生噪点,对于DC来说噪点尤其明显,一般ISO超过100照片就全是噪点了,所以不推荐。而DSLR对噪点的控制很不错,即使到了ISO400成像效果还是很好,可以考虑。过曝的操作则相反。 不过,对于鸟鸟们来说,对于欠曝或者过曝的情况,还是建议换个角度,让相机重新计算曝光的时间。 No.2 对焦不准 鸟鸟们首先需要了解的一个概念就是“焦距”。 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拿个口袋机拍些“到此一游”的照片,那么可以对这个概念无所谓;但是如果你想在此基础上稍微提高一点点,那么不能不对“焦距”这个东东有所了解。 一般相机的镜头上都会标明一串数字,如“18~70mm F3.5~5.6”。这个“18~70mm”就是指焦距的数值。小的那个表示广角端(就是取景的时候把视角拉到最远)的焦距,大的那个表示长焦端(就是取景的时候把远处的被摄物拉到跟前,比如拍树梢上的一只小鸟)的焦距。70除以18大约等于4,说明这个镜头为4倍光学变焦(数码变焦就相当于在电脑上把照片直接放大,意义不大。对追求大变焦的同志来说,光学变焦才素王道)。“F3.5~5.6”指的是光圈值,以后再说。 相机的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初中时候学过透镜聚焦的同志都知道,焦距就是光线的焦点距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当然我们不用去了解这么复杂的术语,只要拿你的眼睛做个试验就能明白,因为人眼就是最好的成像系统之一。 闭上一直眼睛,然后把一根手指举到眼睛和电脑屏幕的中间。盯着手指看的时候,你会发现电脑屏幕是模糊的,你看不清楚上面的字,这是因为眼睛把对焦点放在了你的手指上,屏幕跑到了焦点之外,“跑焦”了。如果你盯着屏幕看,那么你会发现手指变得模糊不清了。同样的道理,因为眼睛对屏幕正确的对焦了,手指“跑焦”了。 所以:当被摄物处于相机对焦点上的时候,相片就清晰;不然照片跑焦,当然就糊了。 人眼在一般状态下的可视范围相当于传统相机在50mm焦距时拍摄的范围,所以50mm焦距被很多人成为“标距”。<=28mm的镜头一般被称为广角镜头,>=70mm的则是长焦镜头。拍摄风景或者集体照时,由于需要拍摄比较多的内容,一般都用广角;拍摄物体的特写,尤其是远处的物体时,一般多用长焦。 看上去貌似“小钢炮”的,一般不是大变焦的镜头,就是彪悍的长焦镜头了。拍摄体育项目的特写,由于拍摄者离运动员较远,往往都需要用长焦镜头。很多同志应该都看到过一帮记者扛着比相机硕大N倍的镜头拍摄足球比赛的场景。这些牛叉级的长焦镜头就是一个字:贵!不是一般人承受的起的。 现在的相机都具备自动对焦功能。拍摄的时候,轻轻的把快门按下一半不放开(也就是传说中的“半按快门”),相机就会根据已有的一套程序自动判断被摄物的距离并进行对焦。对焦完成后,相机会进行提示,如发出“滴”的一声,或者显示屏出现对焦成功的对焦框。这时再把快门完全按下去,就完成拍摄了。 原本我老人家以为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拍摄方法,直到某一天有一位MM问我为啥照片总是拍糊,一问之下才骇然发现,这位MM居然都不知道“半按快门”这一说法,拍照的时候直接就把快门一按到底。可怜的相机都来不及对焦,怪不得老是拍糊了。 不过相机毕竟是相机,总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有时候你想拍某个物体,可是相机偏偏对焦到物体的背景上去了,结果就是背景是清晰的,被摄物却糊掉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一种通用的做法是先把被摄物放在取景器的正中间,对好焦之后不要松开快门,然后移动相机构图,再完全按下快门。 No.3 照片拍糊了 照片拍糊了,原因很简单:手抖了呗。 摄影界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速度不能低于焦距的倒数。比如你用广角端28mm拍摄,快门不能低于1/28秒,不然照片就会糊。如果你用长焦端300mm拍摄,快门不能低于1/300秒,不然你哪怕稍微动一下下,照片也有可能糊掉。 当然鸟鸟们大可不必理会这种说法。知道什么是焦距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会在拍摄的时候注意那么多东西。不过心里要有个概念,拍摄的时候快门的速度不能太慢,不然照片就会糊掉。 一般在半按快门对焦的时候,大部分相机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对焦完成之后的光圈和快门值。如果你发现在大白天拍摄,快门速度只有1/20秒,就要留一个心眼了。拍完了记得放大了看看。在小小的液晶屏上看上去正常的照片,放大一看多半已经口鼻不分了。 拍夜景的时候,这种情况更是常见。由于晚上光线很暗,使用自动档拍摄时,快门速度都很慢,甚至可能达到0.5秒或者1秒。毕竟,我们当中起码99.99%以上的人没有练过铁砂掌或者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绝活,虽说时间貌似很短,但是期间手腕稍有抖动,就足以对照片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鸟鸟们这时往往会想到使用闪光灯。不错,对于夜晚的人像拍摄,确实可以打开闪光灯保证被摄者的清晰度。但是如果是拍摄夜景,由于景物一般距离拍摄者很远,闪光灯是无法起到任何作用的。不信你可以站在外滩试试拍摄东方明珠,你就会发现,打开了闪光灯根本就是无济于事的。 想必你也会发现,很多在夜间举行的体育比赛,每次运动员作出一个动作,往往会引发看台上闪光灯噼里啪啦一阵乱闪。现在你可以知道了,这些开着闪光灯拍摄的朋友们,十有八九都是不懂摄影的鸟鸟…… 对此最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就是使用三脚架。有了三脚架,除非刮大风,否则再慢的快门都不怕。当然在夜晚拍人像的话,快门也不能太慢,除非你会定身法或者点穴神功,把对方先给定在原地不动。 但是除非是专业的摄影爱好者,笨重的三脚架一般人是不会扛着出门的。这时就只能另想办法。 一种方法是拍摄的时候找个稳固的地方用来支撑身体或者手臂,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手腕抖动造成的影响。比如背靠着建筑物或者树干,或者把手架在栏杆上之类。另一种方法就是提高ISO数值,手动增加感光度。还有一种方法是减小光圈的数值,也就是增加相机的通光量,比如把光圈从F8调到F2.8(对于光圈,又可以写出一篇长篇大论了,以后有时间再写吧)。
查看更多关于【PR】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