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片合成:保持三脚架上下方向的稳定,然后水平移动拍摄。拍摄过程中,每张图片都要至少叠压三分之一。这样,把你想表现的场景都拍摄下来。
飞侠在冰岛拍摄蝙蝠衫案例,我的广角是21MM,不足以覆盖整个场景。所以我就来一个接片,竖构图拍了8张RAW格式。
把图片全选,然后点击右键,用Photoshop打开。进入到ACR界面。
8张接片图在左边。点击右键,选择全选-合并到全景图。
然后点击合并,自动生成了DNG格式的图片,我们用ACR来进一步修片。
最终效果 ,大广角,高像素,一亿五千万(像素)搞定!
由于平常拍摄时使用的镜头焦距长与短的差别,不同焦距的镜头摄入的画面容纳的元素多寡大小的不同。一般地,焦距较短的镜头会比焦距较长的镜头纳入更多的元素,完成的画面也会比后者来得更为开阔、广袤和恢弘,比如24的镜头与70的比较,70的镜头与200的比较,等等,余类推。
特别是在风光类题材或人物众多的“大场景”拍摄中,宽广画面(也称全景片)会比窄画面更受欢迎,这就产生了接片拍摄的需求。
接片拍摄有横向接片,当然也就存在着竖直接片,以下的叙述如果涉及到竖直接片,采用的思路完全类似或者相同。
第一、 上三脚架、使用快门线这是必须。目的是保证相机拍摄的多张图片处于同一水平线范围,保证第二张与第一张、第三张与第二张的水平连接,防止由于动作的抖动而接片失败。
这个说法似乎有点绝对,但是必须。例外的情况是,你的手持拍摄能力特别强、稳定性特别好,也可以手持拍摄,但必须保证连续拍摄的几张图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第二、 运用预判实现整体构图我们平时所说的构图,只是通过单幅的画面来展示,就是通过取景器或屏幕预览,立即、直观地知道将要完成的拍摄画面上下到哪里、左右至何方,但是接片拍摄时就不一样了,最终完成的画面它将是通过几幅单一的图片的连续累加而得到,不可能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最后得到的片子是什么样子、体现出什么气势,必须通过你对第一幅、第二幅等等图片在大脑中拼合、连接并且加以联想,才能得到一幅“脑海”里的草图。
这个过程是分步骤进行的。
第一步,整体构思,确定“大”画面的上、下、左、右。
第二步,根据整体构思,安排“分”片的左右位置,就是第一幅拍到什么位置,第二幅从什么地方开始;余类推。
在考虑“分”图安排时,必须保证在第一幅的右边与第二幅的左边、第二幅的右边与第三幅的左边,留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一般为“分”画面水平方向的1/4—1/3长度,有了共同的预留空间,之后在接片时才能契合紧密 “天衣无缝”;第三片与第四片之间的处理原理相同,类推。
第三、 运用多点对焦或中央重点对焦反过来说,反对使用点对焦和单点对焦,那样会重点顾及了画面部分元素而怠慢其他。
第四、 确定焦平面后关闭镜头自动对焦在整个“大”画面中寻找主体对焦点。换言之,就是你在心中设想、预估一下,如果这张接片拍成了,哪一个元素或哪一部分元素是整个“大”画面的主体。
确定主体后,对着“心中”的主体构图并且半按快门,听到对焦动作声音或者确认已经对焦后,在不对镜头对焦环和镜头全身做任何其他动作的前提下,立即、无条件地关闭镜头的自动对焦,就是由先前的自动对焦切换到手动对焦位置。
但是,其实不需要去手动对焦,因为刚才自动对焦后,除了将自动对焦切换到手动对焦之外,你并没有做任何对焦动作,这时的焦距就会自动被锁定,保证你连续拍摄的几张图片都会处于同一焦平面之上。
这样同样处于同一焦平面的这几张图片,后期才有可能“接”起来,不然,十有八九都会失败。
第五、 拍摄多组以求备用和选择就是同样的场景和参数,拍摄一组、两组、三组甚至更多,留作接片时有所选择。
查看更多关于【C4D】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