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的话,他们都是用软件的
记得八九十年代的旧照片如果没有过塑的话,是很容易受潮变质而破损残缺的。这些包含着美好记忆的照片对我们来说,它们是非常珍贵的,所以很多人都希望用后期技术修复这些旧照片,现在我就以人像旧照片为例,说说怎么利用后期技术(Photoshop)来修复,下面是具体的步骤方法。
破损旧照片和修复后的照片效果对比:
1.启动Photoshop CS 5,打开原始照片
2.拷贝背景图层副本,将背景图层副本去色转为黑白图像
3.使用修补工具将背景破损和相纸药膜脱落之处修干净。有的地方需要用仿制图章工具协助
4.背景修干净之后,人物的身上和其它地方小的白斑也用同样的方法修净
5.画面下半部分画面左边的手和画面右边的脚已完全脱落。这些地方需要用画笔工具重新绘制出来
6.人物的面部也需要用画笔工具将药膜脱落受损的地方绘制出来
7.面部修复后,头发也需要用画笔工具画出来
8.修复后,调整画面整体的亮度与对比度,完成
9.为了加色的方便以及画面的干净,将背景上的杂物去掉
10.用黑白照片加色法为照片着色,最终完成。
如何通过后期技巧让照片变得鲜亮通透?
照片的通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汇,它很难被定义,但却能被人一眼看出某张照片是否通透。
总的说来,不通透的照片整体是发闷、发灰的,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比如下面这张照片:
而通透的照片,则让人感觉很清爽,比如这张修改后的照片:
如何使照片通透?其核心在于:画面色彩明亮干净,不偏色,暗部不过黑。
下面就以这张照片简单讲讲后期调整的思路。
第一步,提升画面整体亮度,按照画面原本的亮度分布调整暗部。
这张图片原本暗部细节不太多,只要稍微调亮一下画面,就会感觉整体一下子明亮起来了。
第二步,确认画面的主体颜色,减少互补色干扰。
这个步骤就用到了色彩基本原理的知识,在互补色叠加的状态下,画面颜色会呈现很难看的灰色。
而在这张图片中,蓝色是其主体颜色,而蓝色的互补色是橙色,将橙色及其邻近色(比如黄色)的饱和度降低之后,整体的色彩就干净很多了。(在ps里用吸管吸取颜色之后,看CMYK中的Y的比率,就能知道画面中的黄色及其邻近色有没有被清理干净)
第三步,对整体画面进行微调,如强化主体视线、提升清晰度和自然饱和度等,这张照片的通透调整就大功告成了!
关注大头喵呜,每天了解一点摄影知识!
本文重点回答:为什么你的照片是灰的,是不通透的?
以及如何去灰让照片变通透。
先说一下,我理解的通透。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尽量为图片追求一种通透的效果,干净透明,有一种舒服耐看的感觉。
我们通常说一张图片不通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灰”,一种是“发闷”,在人像摄影中,脏也是不通透的一个很大原因。
不通透主要原因有:隔着玻璃拍摄,在不良天气(雾天,阴天)下拍摄,逆光拍摄等等,都会导致图片不通透,发灰,发闷。
至于如何区分“闷”和“灰”,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
“闷”就像一个物体被闷在被子里,体现在画面中的感觉,就是主题不突出,被闷在了整个画面的影调里,造成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饱和度偏低,对比不足等。
“灰”就是单纯的灰了,没有正确的黑白位,色彩不纯净,没有正确的白平衡等等。
(色彩不纯净,没有准确的白平衡,没有正确的白位)
(逆光拍摄,画面中黑位发灰,人物皮肤脏,不立体)
(没有准确的白平衡)
(颜色不纯净,逆光)
(恶劣的天气)
(隔着玻璃拍摄)
人像修图中,皮肤脏也是不通透的一个决定因素,下面这个例子,引用叶明大佬在知乎的图片。
(图源知乎,作者:叶明)
在叶明大佬的调整下,较为干净的皮肤比脏的皮肤要通透许多。
综上所述,换成我们日常修图中的术语,导致画面不通透有以下几个原因:
1、白平衡
2、黑白场
3、亮度
4、对比度
5、饱和度
6、锐度
7、清晰度
当然了,还有一种就是硬件问题,由于某些相机传感器,对于图像解析能力比较差,会比一些好的相机出来的效果,要灰上很多。
镜头的好坏,也会影响到画面成像会不会变灰,以及拍摄者的专业技能,非专业摄影师用P档拍的,永远比专业摄影师用M档拍的要灰一些。
为什么照片会发灰?
小修认为,灰的本质就是对比不够。
这里的对比,不仅包括我们通常说的“亮度/对比度”中的对比,还包括相邻像素间的对比,色彩对比,饱和对比,锐度对比。
1、相邻像素的对比
我们把这张图放大到可以看到像素格的程度
我们通过复制原图,将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柔光”的手段增加画面对比:
(四个都是一样的柔光模式)
再看各个相邻像素之间的对比变的比之前强烈了很多。
我们再缩小画面看一下整体:
画面中的“灰”被去掉了。
这里相邻像素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清晰度,关于LR和ACR中的清晰度调整工具在之前的文章里有说过哦。
2、亮度对比
亮度对比,就是我们常说的亮度/对比度工具,拉S曲线,调整黑白场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手段增加画面中不同亮度之间的对比。
我们拉一个S曲线,画面中的灰也会被去掉。
3、色彩对比
丰富画面中的色彩的纯净度,或者为其赋予色彩,形成色彩对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图片去灰。
(为上半部分赋予蓝色,下半部分赋予黄色,增强色彩对比)
4、饱和对比
在画面中不同的区域调整它的饱和度,让色彩之间有饱和度的对比,也是可以增强通透感的。
5、锐度对比
锐度对比,其实就是为主体增加一些锐度,让主体和背景在锐度上有所区分,从而凸现主体,也能增加一定的通透感。
根据画面的不同需求,我们将这些不同的增强对比的手段结合在一起使用,这只是思路,至于工具的选择,还是要看实际需求。
曲线,色阶,对比度工具,LR中基础调整面板都是可以调整亮度对比的。
双曲线,中性灰,用套索工具圈出一块执行曲线命令等都是可以为特定区域增加(降低)亮度的。
之所以说上面这两句废话,是因为小修前两天被一个萌新给萌到了:
PS中的各种命令(手法)都仅仅只是工具而已,相似工具之间的区别,或许就像鼠标和数位板一样,加深减淡工具/中性灰/双曲线/明度图层等等类似工具(手法),都是为了达到D&B的效果的,至于如何选择某一个工具,就看实际需求和个人习惯了。
至于D&B做的好不好,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并不取决于工具。小修觉得我师父用加深减淡工具也可以把D&B效果做的很好。
(就这个工具,他不会双曲线而且嫌两个图层间换来换去很麻烦)
案例一:
还是这张小修随手拍的雪山图。
我们放入LR中,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不正确的白平衡也会导致画面不通透,所以,我们首先校正图片的白平衡。
用吸管工具选区一个灰色区域点选一下,然后再调整细微调整一下数值。
暗的画面永远不会给人通透的感觉,所以我们稍微提亮一下画面整体的亮度:
再增加一些画面中的对比度: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画面的对比,丢失掉高光和阴影的细节,所以在调整工具中再适当调整一下高光阴影:
增加多一些的清晰度:
将自然饱和度增加到最大:
这个时候基本上画面已经比原图要通透了许多。但是远处的天空和雪山依然有些灰,这个时候就要想起我们之前所说的:分区调整永远是修图的核心。
所以,我们使用渐变滤镜,单独为天空再做一些调整
拉上一个这样的渐变滤镜。
再看一下效果:
我们知道,丰富的细节也可以为画面增加通透感,在远处雪山和近处的草地相接的地方依然有些发灰,我们使用画笔调整工具,设置和刚刚的渐变滤镜差不多,为发灰的地方涂抹一下。
画面中红色区域是涂抹的范围。
此时,我们再看一下效果:
画面变的非常有层次,整体也比较通透了。
经过渐变滤镜和画笔工具调整以后,我们可以再适当的调整一下曝光和对比度,此时就差不多完事儿了。
呀,微信把画质压缩的真恶心。
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再精细雕琢一下。
案例二:
小修手上没有特别特别灰的人像原图,找了一张比较灰的做个演示吧。
首先,还是需要校正白平衡:
考虑到人物是逆光的,如果直接提亮整体曝光会很容易让背景过曝,丢失细节,所以我们先用画笔工具,把主体人物先提亮一些:
(红色区域是蒙板)
再回到基础调整面板,适当的提高一些曝光,提亮暗部,降低黑色。
因为是人像摄影,所以清晰度不能提的太高,可以适当加一点点,自然饱和度也可以加一点点:
在图片右侧添加一个渐变滤镜,提高色温,降低曝光(新版的ACR中有遮罩功能,会省事很多。)
然后再通过曲线工具,HSL工具和分离色调工具适当调一下色:
看一眼对比图:
为什么会压缩的这么厉害呢,有人可以告诉吗?
当然了,锐化工具以及祛除薄雾工具也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对于逆光特别厉害的图像,我们通常所做的和上面并不相同,而是加强逆光效果,营造夕阳或者其他冲光效果,尽量的展现氛围。
此类风格的图片,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些回来做为参考图,以便以后修图的时候可以辅助思路。
查看更多关于【PR】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