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景的接片是什么?怎么操作?
当遇上气势恢宏场的景时,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拍下更宽广的画面,或者是试图以更宽或更高的画面,记录下理想的场景。但是,由于镜头本身的视觉局限,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即便是使用相对宽广的短焦距广角镜头,也会感到鞭长莫及。这个时候,运用接片手段就能达此目的。
以下,我们以一个学生军训场景为例,讲述接片拍摄的基本步骤方法,以及后期接片的过程。
一般地,这种手段的运用,都是在自然风景的拍摄上,但是,只要掌控恰当,大场面人文活动场景,也能得心应手。
接片拍摄一般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
第一、上三脚架。
上三脚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相机的平稳和整体的水平,保证连续拍摄的平稳过渡与衔接,只能重叠,不能间断,拍摄的每一张图片是水平放置的,才能保证接片画面的整体水平放置。但是,如果你的拍摄经验足够老道,手持拍摄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这里举例的拍摄,就是在很短时间内手持完成拍摄的,如果是练习初期,还是建议上三脚架拍摄。
第二、选择好拍摄点。
我们拍摄一个场景,往往需要拍摄机位处于一个理想的“中心点”位置,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画面的足够“工整”和稳定。但是,这里涉及的“中心点”,不是单张的中心点,必须是整个接片、整个“大片”的中心点。拍摄之前,必须做好足够的预见和统筹。在“心中”形成了整个接片的画面之后,需要找一个大片的对焦点,以这个对焦点为准,使用自动对焦后保持对焦不动,然后将镜头的自动对焦改为手动对焦,目的就是将刚才的对焦“固定”下来,保证整个大片的对焦距离固定不变;如果你很有经验,也可以直接用手动对焦。
第三、相邻两张图片中,留有必须的重叠。
这个重叠是必须的,一般保留单张画面长度的1/4到1/3左右。
在完成上面的各项准备之后,你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组片子的拍摄,时间间隔过长,不能保证后期接片的成功。
为了保证接片的成功率,一般需要拍摄两到三组甚至更多的片子,以备选用,这一组不行,说不定另一组会能成功,东方不亮西方也许会亮。
以上讲说的是横向接片,对于竖向接片的操作,原理完全相同。
以上从左到右依次为1、2、3、4四张,留待后期处理。
接片的软件,我们使用PS。
第一步、打开PS软件。
第二步、导入原片,我们命名为1、2、3、4。
第三步、确认选择的图片,其他参数选择“默认”。
选择之后,我们的任务就是等待,一般需要几分钟时间不等,这个期间,软件会将图1到图4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连接,并作出自动的修补和调整,力争做到“天衣无缝”,提供给我们一张满意的接片。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大片,但是,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片,还没有完成合成,只是四张图片的简单堆积。
第四步、完成合并,实现“四合一”。
完成了上面四步,也就实现了四张图片的接片。
对于整张图片,我们还需要进行很多的修正和装饰,那都是后话了。
欢迎点击阅读我的摄影专栏 单反相机拍摄模式和参数的设置
分享无忌网友“瘦骨”的一次全景接片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涉及器材
1、相机:单反、单电、手机、摄像头都可以
2、云台:专用全景云台、普通球形云台、三维云台和手持都是可以的
3、计算机:CPU和内存越强越大越好
4、软件:PTGui、PS、LR等处理软件
本人设备较差:C60D+16-35L+50L、联想i3 3220+4GB+1TB、WIN7(32位)+PTGui(9.1.6)+LR(4.3)
二、素材拍摄
全景接片体会最深的就是素材的拍摄非常重要,只有前期拍好了,后期的接片才轻松。而且对于平接全景和行星全景其拍摄方法也略有不同,需要在拍摄时加以注意。
结合软件处理能力和规范要求,需要注意:
1) 固定焦段。原因在于使各片所获得物体成像比例相同,PTGui将根据人工指定的或第一张片的Exif信息确定焦段和机型,来正确计算透视关系;若要将不同焦段的照片合为一体,也可以实现,但后期处理将会非常繁杂,需要人工将相关照片按指定焦段进行折算和加工后,才会让程序完成自动对接控制(此项在后续将探讨)。
2) 曝光。由于场景大,各处的光照情况差别巨大,而且相机本身的宽容度有限,因此需要根据场景光照情况,可以采用固定曝光或自动曝光+包围曝光的方法,实现场景总体不过曝、不欠曝。在无大光比的情况下采用固定曝光最恰当,在光比过大时采用自动曝光+包围曝光也是实用的,PTGui具备自动曝光修正和HDR合成处理能力。但从个人体会看,尽可能采用固定曝光或多段式固定曝光最好。
3) 光圈。光圈越小景深越深,场景清晰范围越广,不同光圈的景深不同,场景清晰范围不同,从便于操作、减轻景深的计算看,固定光圈是最容易的做法;当然不固定光圈也是可以的。
4) 对焦。在行星接片中由于远近差距非常大,所以一定要对光圈与景深心中有数,确保关联片中重叠(用于控制)区域内的物体清晰(特别重要),可以根据每层(圈)片时设定不同的对焦点,或采用自动对焦点。如果关联片控制区域模糊,则将难上实现自动对接,就是人工手动设定控制点也将是困难的事情。
5) 基点。即拍摄时的圆心,在准备行星接片时,若想将主体更突出(即更大),则拍摄时的基点一定要根据主体及周边场影的高低透视来合理确定,基点离主体越近,则在行星片中展现越大,附属小的关系。
6) 补拍。在城市近景中一般都会遇到人、车、广告屏、流动灯等在动、在变化的场影,若快门速度不够快时,肯定会形成拖影或虚影或断影(不全),因此,一般在主体全影拍完成后或相关近景拍摄时,在同一基点,用相同焦段,通过调整光圈、曝光时间、ISO等方法,补拍相关近景人、物、光的清晰静态照备用,而且要尽一切可能让片中人、物保持最大程度的完整,对此,也可多补拍几张备用。
7) 拍摄。有条件最好是使用全影拍片专用云台,没条件的可用常规球形云台,嫌脚架难带的,那就用手持吧,不过,手持的误差好,后期手工调整难度也大,所以,最好还是上脚架拍素材片。
自己主要采用手持和普通球形云台拍素材,业余玩玩,因而没有购置全景云台。
平接全景拍摄比较简单,在场影以远景为主,基本无近景的情况下,采用手持拍片即可完成任务。如附图1,用50L,F2,1/80,手持,素材片72张。
行星全景拍摄稍繁锁一点点:
(1)以竖拍位,将镜头直向下,AF对焦后调为MF锁定,围绕脚架拍一周,前后片间要有四分之一左右的重叠区域;
(2)再提升仰角,与前一周片上下有四分之一左右重叠,对焦后锁定,再拍一圈;
(3)按此步骤完成至球形天顶各区域圈层的主体拍摄;
(4)最后,要观察近景圈层和特殊部位,完成补拍。
注:若有全景云台,则拍摄会方便很多,接片的成功率也会高于非全景云台的情况。
三、前期准备
对素材进行检查和第一次后期处理,一般可以使用LR或PS进行。本人主要使用LR调整曝光、对比度、白平衡、高光、阴影、光晕等内容,事先将暗部和亮部进行处理,再以原片尺寸100%出调整后接片用的JPG图片。
当然,这个过程非必需,完全可以跳过,直接进入接片环节。
四、PTGui接片
PTGui接片操作还是比较简单的,最简操作三步:加载图像、对准图像、创建全景图。比较常用有:方案助手、源图像、蒙版、控制点、曝光/HDR、全景图编辑器、创建全景图这几个页面功能来完成图像调整和全景样式变换及最终出图。当然,软件也提供如优化器、方案设置等更细化的功能,若有闲心,可以慢慢细调。
从自己的图片处理量来看,最少2张,最多的一次为118张片都没有问题,其支持出图25000*25000像素大小,还是很厉害的。不过,对于图片多,出大图时,对PC的CPU和内存要求较高,若PC不够力,则装载图片慢,全景编辑图调整时滞后严重,出图所需耗费时间长,所以,最好还是上个好鸡是很有必要的。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 瘦骨
查看更多关于【C4D】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