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拍摄星空已成为摄影人的一种时尚。可是,现在大多数的单反相机都存在着一个问题:感光元件前都要加上一块红外滤镜(IR cut),不然照片都会偏红。但在天文摄影中,星云的发射线多在630-680nm,特别是656.6(Ha),672(SII)。红外截止滤镜会使得这些波段的透过率只有20%-30%甚至更低,所以使用红外截止滤镜的单反相机拍摄星空或者星云都很难得到那种震撼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机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改机,就是把相机原来的IR cut滤镜和蓝玻璃换成一块改机玻璃,
改机滤镜的实质,就是换成一块能让整个可见光波段全部无损透过的滤镜。
所以你如果你要把拍摄星空和星云当成你的主要拍摄对象的话,该机势在必行,如果只是一般爱好,也没有那个必要。
使用天文望远镜如何在野外进行高效的星空摄影?
谢谢被邀请,我不知题主的“高效摄影”是指哪方面高效?野外天文摄影按被摄对象一般分为星野摄影和深空摄影(行星拍摄一般不需要选在野外)。星野摄影一般拍星轨或是银河,多用单反。拍星轨不须用赤道仪,但拍银河则一定要用赤道仪。除了选择合适的镜头外最主要的是赤道仪要对准极轴。题主说用望远镜则一定是拍深空了。拍深空要求极高,硬件方面:好的赤道仪、APO望远镜、导星镜、冷冻CCD(要求不高也用单反改)、各种滤镜、笔记本电脑等(这是个极深的坑),软件方面:星图、导星与拍摄软件、后期合成软件,等等。天气与地点也要求高,普通的天气预报不行,还要看云量、视宁度、透明度等多种因素。要想高效摄影必须先规划好,根据时间天气确定拍摄梅西耶天体的对象。然后正确选定拍摄器材。到场地后正确校准望远镜和赤道仪然后GOTO到目标星开始拍摄。
哪些因素影响拍摄天文照片?
拍摄天文题材的照片,一定要选择通透一点的天气,不要在阴天、雾霾的天气情况下进行拍摄。如果拍银河的话,时间上要避开冬天的那三个月,尽量选择农历初一前后的那几天。拍摄地点要避开有光污染的区域,海拔高一点最好。可以借助手机天文软件,准确预测出银河升起时间和方位,选好前景,做好拍摄前的布署,避免银河升起时手忙脚乱。
拍摄月球和太阳系内行星,大气对流的影响很显著。在有利的条件下拍到的木星照片,能看到上面漂亮的斑纹和那个著名的大红斑。如果拍摄条件不利,这些特征就都变得非常模糊。同样,条件好的时候,月球上面的陨石坑、裂缝和崎岖的边界带都能拍到。相比之下,拍摄太阳系以外深空天体,大气条件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因为它们都比较暗淡。不过拍摄较近的双星系统仍有影响。在不利的条件下拍摄的照片,无法把两个恒星区分开。
仅是晴朗的天空这还不够,空气越稳定越好。
首先要关心的是观测望远镜内部光学镜片周围的空气情况。当夜晚气温下降,望远镜也要降温以达到和环境气温平衡,望远镜里面的气柱将产生微型湍流,这会影响拍摄效果。因此,让望远镜完全冷却到和环境温度一致的时候才开始拍摄这很关键。
其次,大气中三个层次的对流对拍摄有显著的影响。
第一层是距离地面30米处的空气。地面和周围建筑入夜后冷却,都会搅动这个高度的空气,造成对流。望远镜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大气对流,都会影响大气的折射率,从而使星体看起来闪烁得更厉害。
第二层是离地面从几百米至一千米左右的中央对流层。观测点地势,包括人流、山坡和其他障碍物在这个区域产生上风向。
第三层是对流层顶部,即从对流层向平流层过渡的区域,是常出现喷射流的区域。
当这些区域快速移动的空气与拍摄目标天空方位重合,拍摄的照片就非常模糊。当然,没有稳定的大气也不用沮丧,夜空中还有很多不受这些条件影响的美景:星座的移动路线、木星四大卫星,经常还会遇到日食、天体合体和流星雨等等。就像出门看天气一样,计划一次拍摄活动也希望能提前得到拍摄的条件,同样,也很难得到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但是一些基本知识和工具有很大帮助。比如如果将有冷空气到来,那意味着冷热空气对流,大气一定非常不稳定。
查看更多关于【PR】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