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调色风格有:日系小清新、欧美田园风、赛博朋克、暗黑色系、青橙色调、山水墨色、低饱和糖果色、ins风等等。以上调色风格各有特色。
如何进行调色呢?先说一个小细节,在调色后期,一种调色风格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照片,反过来,一张照片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调色风格,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在调色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需要掌握颜色理论。颜色理论包括两个基本的颜色模型以及颜色的三个要素,相邻色和互补色理论。
两个基本颜色模型是指rgb和CMYK,颜色的三要素是指色相、饱和度和明亮度。色相决定画面主体是什么颜色?饱和度决定颜色的浓淡程度,明亮度决定颜色的明亮程度。相邻色是指在色相环中与之相近的两个颜色,互补色是指在色相环中与之成180度角的颜色。
下一步就是需要掌握调色工具的使用以及了解背后使用的颜色理论,比如曲线和色彩平衡,用到的就是互补色和相邻色。入门容易精通难,调色需要对具体的照片做具体的分析,最后才整理出调色思路,再进行调色。一两句也说不清,但是有一点需要做的是,如果想要快速的提升,就要有足够的练习量。
、风格流派
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自身也有许多不同的风格流派。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摄影史上第一个流派“画意摄影派”形成。早期摄影在艺术表现上由于缺乏摄影自身的语言,而更多借用绘画的手法,再加上大批画家加入摄影队伍,使摄影作品近似于绘画作品。其主要派系有、“高艺术摄影”。特点是运用绘画的规则、原理和摄影技术相结合,创作出绘画效果的照片。采用的手法是多底合成。我国已故著名摄影家朗静山先生的“集锦法”摄影就是沿袭这一流派的风格。高艺术摄影还常常采用拼贴翻拍手法,将多张照片按设计好的构图拼贴上去,再翻拍成一张底片。高艺术摄影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呆板、僵化,不能突出摄影艺术的特点,但在摄影艺术创始之初,给摄影注入了艺术成份,将摄影带入到艺术殿堂,功不可没。而且,它的影响至今在摄影界仍有余波。
“ 印象派摄影”。十九世纪下半叶,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产生了画意摄影的又一个分支,史称“印象派”。许多摄影家运用柔焦手法拍摄作品,或在印放照片时在镜头前加细纱网,竭力将影像朦胧化,使摄影作品看上去就象印象派绘画的效果。前些年,我国几乎所有影楼都时兴拍摄朦胧婚纱照、人像照,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单从营造一种浪漫、梦幻的气氛来看,这不失为一种创作手法。如果题材适合,手法到位,也能出佳作。
“自然主义摄影”。十九至二十多世纪之交,画意派内部产生裂变,以写实风格反对画意风格的自然主义摄影异军突起。它倡导在实际生活环境中挖掘题材,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美的形象,反对用造作的手法模拟绘画而丢失了摄影自身的特点。自然主义的摄影观念,对后来的摄影艺术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今天的主流摄影璀现实主义摄影,应该说是自然主义摄影的延续。
画意派摄影活动持续了半个世纪,二十世纪初“纯粹派摄影”登上了历史舞台。纯粹派摄影是在与画意摄影相对立中,一步步树立起来的。画意派的美学原则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要以绘画效果为前提,而纯粹派则立足于摄影本体语言的独立性,强调摄影作品的细节层次、影调和质感,在手法上则是写实。纯粹派摄影的代表性群体是F64小组。
“F64小组”。二十世纪30年代在美国成立的这个摄影组织,摄影信条是“纯正”和“直接”的表现风格。一律使用大画幅相机,光圈收缩到F64,长时间曝光。它的代表人物中有两位名字今天听来如雷贯耳的大师,一位叫韦斯顿,一位叫亚当斯。韦斯顿长于静物摄影,著名的《甜椒》、《贝壳》摄影人是尽人皆知。他们以8€?0英寸座机,配以尽量小的光圈,追求精细的质感,将普通的自然物体,赋予了具有诗意的灵性,展示了摄影艺术之美。亚当斯则以拍摄自然风光见长,山川河流、森林谷地,在他的作品中黑、白、灰各层次丰富至极,影调细腻入微,同时赋予大自然的景物以音乐感、哲理性和庄严的古典美。可以说,这两位大师堪称摄影史上真正的大师,他们使用最纯正的摄影语言,创造了两座至今无人超越的高峰!
二十世纪上半叶,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如同走马灯似地变幻着不同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与形式。未来派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抽象摄影、超现实摄影等等不一而足,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这一时期的摄影艺术主要成就在暗房制作上,或多底合成或多次曝光进行拍摄,造成光怪陆离的影像。明明是一个人,而脸却是一只猫的脸,诸如此类,充斥着这个时期的摄影创作。其技法虽然高超,但由于表现手法怪异和内容荒诞,终究难以进入摄影艺术的主流。如果说它还有什么可取之处,那就是丰富和完善了摄影艺术的暗房技艺。我们今天在电脑上运用软件制作照片,什么浮雕式、网纹式、色调分离式、中途曝光式等等,没有过一样不是当年的老把戏。
“纪实与新闻报道摄影”。纪实摄影是指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或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所进行的纪录性拍摄。一幅纪实摄影作品,如果符合新闻要求,用于新闻报道,便算是新闻摄影,而当这幅作品具有艺术表现并具有美学价值时,我们就可以说它是艺术摄影。新闻照片也是如此。在摄影史上,产生过许多既是优秀的纪实、新闻摄影作品,同时又是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的范例。如《苦难的索马里》、《手》、《将军挥泪送将士》。
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组织要算玛格南图片社。该社1947年在巴黎成立,在它的创始人中有一位令摄影人十分尊崇的大师--布列松。布列松是“徕卡”相机的忠实信徒,是“决定性瞬间”摄影美学经典理论的创造者。他最喜好的和最擅长的是社会风俗题材。他常常怀揣一台莱卡穿梭于大街小巷,在绝不干扰对方的情况下抓拍、捕捉生活现实中的非现实感,这与他早年学习绘画不无关系。他说:“我对写实照片不感兴趣,那太枯燥无味。”但是他的非现实感并不破坏所记录的影像的真实感。即,在布列松的作品中,既有现实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我以为这是摄影艺术的最高境界。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纵观170年摄影艺术史上各种风格流派竞相演义,令人目不暇接,但细细品味,常常是“老谱不断地袭用”,并无多少新鲜。
以我之见,摄影艺术风格无非是两大类:一
查看更多关于【PR】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