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机透视图手绘
运气是用心摄影师之最好的老师。
2、摄影师眼里的真实就是他们照片所表现的那些东西。
3、对于偷拍,只要你锲而不舍,幸运女神总会降临的。
4、不在于对相机的投入,而在于对相机的透视。
5、拍你真正喜欢的,这种激情通常会从作品中表现出来。
6、我确实相信有某种完美存在,实际上,我已经成了完美的俘虏。
7、我喜欢摄影,我活着就是要拍照。在摄影事业上我永远不想退休
2. 平面透视手绘图
1、在PS中打开图片,双击“背景图层”解锁。
2、按“ctrl+R”,用标尺工具拖4条辅助的平行线。
3、按“ctrl+T”,选择【透视】选项,拉动四个拐角,使图片尽量与辅助线平行。
4、接着调整辅助线,按“ctrl+T”,选择【变形】选项,拉动小方块调整图片形状,直到图片变成矩形为止。
5、选择【裁剪】工具,将不需要的部分裁减掉。
3. 透视图片手绘
艺术家在二维平面(一张纸或画布)上表示三维物体(远景)使其看起来自然而真实。透视可以在平面上创造一种空间和深度的幻觉。
透视最常见的是指线性透视,即使用会聚线和消失点的视错觉,这种视错觉使物体在离观察者越远的地方显得越小。从空中或大气的角度看,远处的东西比前景中的东西更亮,色调更冷。另一种透视法是通过压缩或缩短物体的长度使物体后退到远处。
透视应用是19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西方艺术。在此之前,绘画是程式化和象征性的,而不是现实生活的表现。例如,一幅画中一个人的大小可能表明他们相对于其他人物的重要性和地位,而不是他们与观众的接近程度,而单个颜色的意义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线性透视使用一种几何系统,该系统由眼睛水平的水平线、消失点和向消失点会聚的线组成,称为正交线,以在二维表面上重建空间和距离的幻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被广泛认为是线性透视的发现者。
三种基本类型的透视——一点、两点和三点——是指用于创建透视错觉的消失点的数量。两点透视法是最常用的。
一点透视法由一个消失点组成,当对象的一侧(如建筑物)平行于图片平面(想象透过窗户看)时,它会重新创建视图。
两点透视法在对象的任一侧使用一个消失点,例如建筑物的角面向观察者的绘画。
三点透视法适用于从上方或下方观察的主题。三个消失点描绘了三个方向上透视的效果。
大多数有经验的艺术家都可以直观地画出透视图。他们不需要画水平线、消失点和正交线。
4. 手绘效果图透视画法
透视法分为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焦点透视包括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散点透视则是中国的绘画透视方式,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有多个视点。是中国国画的主要表现方式。具体给你介绍下焦点透视: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两点透视(也叫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三点透视(也叫倾斜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画法就是具体作图方法。
5. 透视画相机
对于红外相机能否透视这个问题,答案首先是肯定的,红外相机所谓的透视能力,其实是很有限,并不是虚假广告吹嘘的那样神奇,但是仍有许多朋友牵挂此事,认为是相机或者布料的问题。鉴于许多人也非常关心不同布料的透视效果,在走上街头之前,笔者在评测室中测试了多种不同布料的透视效果。
首先,笔者找来许多不同材质的衣服,模特儿不好找,无奈只能将衣物覆盖在一个简单的静物台上。其中几件衣物的测试结果,令笔者非常意外。室内布料透视效果对比测试上次透视测试中,并没有详细测试各种布料的不同透视效果。这一次,笔者特意准备了各种常见的衣服,用红外佳能400D以及普通相机分别进行拍摄,我们来看看对比测试图。
6. 相机透视图手绘图片
1.运气是用心摄影师之最好的老师。
2.摄影师眼里的真实就是他们照片所表现的那些东西。3.对于偷拍,只要你锲而不舍,幸运女神总会降临的。4.不在于对相机的投入,而在于对相机的透视。5.拍你真正喜欢的,这种激情通常会从作品中表现出来。6.我确实相信有某种完美存在,实际上,我已经成了完美的俘虏。7.我喜欢摄影,我活着就是要拍照。在摄影事业上我永远不想退休。8.所谓人生的成功者,我相信就是从失败的恐慌中逃出来的人。9.拍一个蛋糕也能成为艺术品。10.然后,不要让他们笑了,这是业余拍摄者拍摄的最大误区。11.光给了我创意的形状和脚本,也是我成为摄影师的原因。12.外出拍摄时,经常回头看看。13.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像真正的诗人或真正的画家那样少见。14.人们都说照片不会说谎,可我的照片会。15.如果我知道如何拍出好照片,我每次都会拍出好照片了。16.只有好照片,没有好照片的准则。7. 透视图 手绘
透视学中,按照正规的分辨,一共有8点透视,这八个点分别被称为:心点、灭点、天点、地点等,专业制图有专业的制图法来画,上面我提供的网址里有简单的介绍。
但考前的学生一般只学到两点透视的理论就足够了,正规的制图法也只学到上面网址中介绍的就足够了。
不知道提问的人想要的答案是指专业的透视制图法,还是绘画中要了解的理论知识和理论图的画法。
8. 照相机透视图
选择侧视图相机ctrl+a属性里有一个正交宽度(不知道英文叫什么)把那个属性锁定就好了。当然通道盒的位移旋转也要给锁定了这才是你想要的!
9. 相机透视图手绘软件
方法/步骤
1,打开lumion软件,进入场景编辑。
2,点击拍照模式,进行渲染角度的选择。
3,这里选择好角度之后,点击上方的“FX”添加效果。
4,在效果里点击相机-2点透视效果。
5,添加后我们开启透视即可
10. 相机透视图手绘图
1894年,奥地利检测员萨姆弗拉格发现:当被摄体平面、胶片平面、镜头平面这三个面的延长面相交于一直线时,即可得到全面清晰的影像,这个发现被称作“萨姆定律”,后被广泛用于技术摄影领域。这有别于缩小光圈所获得的景深,而是即便在最大光圈下,得到的也是全清晰的影像。
十多年前有次给广告公司拍广告,其中有一块电脑主板要求从45度角斜俯拍,而每个元件和印刷电路板上的字迹全部都得清晰。我用遍了能找到的各种镜头,光圈收到最小还是办不到。而客户方拿出的日本的画册的确是全清晰的。在那个连摄影书籍都难得买到的年代,哪里知道它是用技术相机拍摄的啊......这事儿以后就成了我的一个心结,以至于当知道还有种相机叫做“技术相机”后,毫不犹豫地买了我的第一台4x5双轨机——皇冠格拉菲,题图照片就是当年用4x5反转片拍的。直至今日,我还收藏着林好夫和富士680技术相机。
大、中画幅技术相机均有平移和偏摆调整功能,它利用的是镜头像场的边缘部分的斜角透视,因此可选用镜头的像场要足够大。平移功能能够改变景物的透视关系,因而广泛地运用于建筑摄影中矫正楼体下大上小等状态,而偏摆功能则主要用于“萨姆拍摄”,获得“全景深”的影像。
当数码相机全面取代了一般胶片相机,而大画幅数码后背又是我等贫民所不敢奢求的,在普通单反数码相机上实现这些技术调整就成了一个梦想。我也曾买过大画幅相机的135数码转接板,还是因为麻烦而放弃了。曾一起玩过大画幅而主攻建筑摄影的老哥L君更是花1.3万大元买来了佳能24mmTS-E移轴 镜头 。
“让普通镜头摇头”——网络让这个愿望实现起来竟然是这么容易。近来一种移轴接环在淘宝等销售。它介于镜头和机身之间,具备平移和摇头功能,让普通镜头变成了移轴镜头。最贵的当属哈苏的, 价格3.9万元,其次是德国的MiREX,价格是3、4千元;同时具备平移和摇头功能的国产品牌接环需要1800元左右,而单独具备平移或者摇头功能的,则只需要几百元。平移功能所取得的改变透视效果在后期ps里很容易实现,而全景深的效果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软件能够做到的。我选择了单一功能的摇头接环。
用转接环实现技术调整有两个前提:一是所用镜头的像场要大于相机的CCD(CMOS),二是镜头的像面距要大于机身的法兰距。也就是说:135全幅机身上必须用120画幅的镜头,这个比较麻烦了,120镜头分辨率一般都不及135镜头,画质好的康泰时645和哈苏的蔡司镜头都价格不菲。另一个选择是135全幅的镜头用在APSC画幅机身上,接环的距离加上镜头的像面距,也只有单电相机可以承接了。 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EOS转SONY NEX的接环,这样可以说通吃我手头的大部分各种卡口的镜头了。接环回来只在桌上和室内试拍了一下,还没拿出去实地拍摄呢,今天天气不错,便到湖边试拍了几张:
机身sony nex5c,镜头vivitar28mm2.8,还是从桌面的试镜开始吧:上图没用摇头功能,光圈f2.8,只有中间部分的字迹是清晰的,上下两端模糊了。下图向下偏摆镜头,边调整焦距,直至全清晰:
接环是可以360度旋转的,每30度有定位。以下上图为反向偏摆,故意虚化左右影像;下图为向左偏摆,直至画面全清晰:
室外换了宾得77mm1.8“二公主”,光圈f2.8,前者焦点调在人身上,近景的花儿全糊了;后者向下偏摆镜头,同时调整焦距,直至前后景全清晰:
向右偏摆接环,柱子基本全清晰:
向左偏摆接环,只要中间的清晰:
回到vivita28mm2.8,仍然全开光圈,前者向下偏摆,全清晰,后者还原偏摆角度,只有近景清晰:
这排栏杆在画面中是斜向排列的,于是采用了向左下角斜向偏摆接环,前者为偏摆的,后者是取消偏摆的:
初试接环,还没有摸到调整规律。与大画幅相机不同的是,技术相机多半可以镜头平面和胶片平面同时调整,而这种接环只是让镜头摇头偏摆了。在实际拍摄中,要用萨姆定律获得全景深的影像,在偏摆调整后,自然还是要收缩光圈的,因而细微的误差并不要紧。
查看更多关于【摄影器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