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构图的美学规律尺度与比例
黄金比例,又叫黄金分割。
古希腊数学家在进行线段分割时,发现一条具有美的价值的规律。多应用在艺术,摄影等多重领域。它是将一段直线分成长短两段,使小段与大段之比等于大段与全段之比,比值为1:1.618。这种比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佳比例。它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 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在构图中,运用黄金分割法则,主要表象在黄金分割点、线、面的运用中。黄金分割点,在全景构图中,多是主要表现对象,或是视觉中心所处的位置,在中、近景构图中,多是景物主要部位所处的位。在人像构图中常常是将人的眼睛处理在近于黄金分割点的位置。黄金分割线,多用作地平线、水平线、天际线所处的位置。我们平常说的黄金比,即0。618的比例,大约处在1/3的位置上,据说是从维纳斯雕塑中发现这一美的规律,不是说处在这个点上的东西就美,而是指处于这个点上,整体就协调,很舒服。我们画静物时,最开始就通常是,一个酒瓶,一个盘子,一个苹果。构成金三角,这是因为水平不是很高时,这个构图最稳当,最不会出错。
2. 摄影常见的构图形式美的法则有哪些
1、均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3、变化式构图。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
5、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紧凑式构图。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3. 摄影构图的一般规律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
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4. 摄影构图常用比例
【主回答】
黄金比例是一种特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1:1.618。
【扩展资料】
黄金比例是一种特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1:1.618。符合黄金比例的画面会让人觉的和谐、适当且具有美感。在摄影中黄金比例非常实用,经过适度简化后,用来安排画面中元素的构图方法。
对于新手来说,简化后的黄金分割理论更易了解和应用,现在便看看甚么是简化版黄金分剖:
就是这样简单!其实简化版的黄金分割便是一个九宫格,在一些相机中也可以调教成显示这个九宫格,其实便是方便用家运用黄金分割的理论。请大家留意九宫格中间的那四点,我们只要把主角物件放在这四点中的其中一点便已经运用了黄金分割,相片会比把主角放在相片中间和谐得多。
我们也叫这种构图方法称为井字构图法,实际上,由于人眼无法精确的计算1:1.618,因此可将画面1分为3,利用两对垂直及水平线分别把长、宽分成三等分,形成一个井字与4个交叉点,并将主体在安排在交叉点上拍摄。
比如这张照片,摄影师将黄金点对焦于模特的眼睛出,使整张照片比例协调,看起来很舒服。
在比如上面这张,拍摄者将造型的房子放置在岩石左下方的井字交叉点上,吸引观察者目光,让主体更好的融入其中。
黄金比例在建筑、绘画、摄影等多方面有应用,虽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要遵守黄金比例,但是,用好它你的照片会更引入注目。
5. 美学构图规则
摄影艺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主要特点在于所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体裁上分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动静物摄影等。 摄影艺术现代造型艺术。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6. 摄影六大构图法则
一幅摄影作品的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五个部分:主体,陪体,背景,前景,以及空白。
1.主体:是摄影师用以表达主体思想的主要形象,是画面的结构重心。照片中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
即可以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是一个故事情节。突出主体是摄影构图的重要也是首要任务。
2.陪体:是摄影师用来烘托,陪衬,辅助主体来表达内容的形象。陪体要为主体起很好的说明,引荐,美化作用。通过陪体也可以更深入地阐述主体。但陪体只能起陪衬的作用,拍摄者在选择陪体,安排陪体的时候,不能喧宾夺主,因为我们要强调的是主体,所以除了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
3.背景:是指在处于主体后面,衬托主体的景物。背景的主要作用在于说明主体所处的环境,突出主体形象,丰富主体的内涵。背景与配体一样,不可以抢眼过主体,只可以作陪衬,烘托主体的配角,否则我们就无法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4.前景:前景是指处于主体前面,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主体起烘托作用的景物。有效的利用前景可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并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5.空白:是照片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出了实体对象以外,起衬托作用的其他部分。它虽然不是实体,但可以沟通画面上的各个对象,帮主拍摄者表达情感。很好的运用画面的空白可以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创造画面的意境。
7. 摄影艺术的构图法则
黄金比例是一种特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1:1.618.符合黄金比例的画面会让人觉的和谐、适当且具有美感。在摄影中黄金比例非常实用,经过适度简化后,用来安排画面中元素的构图方法。
8. 摄影构图的美学规律尺度与比例是什么
均衡与稳定 由于园林景物是由一定的体量和不同材料组成的实体,因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探讨均衡与稳定的原则,是为了获得园林布局的完整和安全感。
稳定是指园林布局的整体上下轻重的关系而言,而均衡是指园林布局中的部分与部分的相对关系,例如左与右,前与后的轻重关系等。 1、均衡 园林布局中要求园林景物的体量关系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平衡安定的概念,所以除少数动势造景外(如悬崖、峭壁等),一般艺术构图都力求均衡。均衡可分为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 (1)对称均衡 对称布局是有明确的轴线,在轴线左右完全对称。对称均衡布局常给人庄重严整的感觉,规则式的园林绿地中采用较多,如纪念性园林,公共建筑的前庭绿化等,有时在某些园林局部也运用。
对称均衡小至行道树的两侧对称、花坛、雕塑、水池的对称布置,大至整个园林绿地建筑、道路的对称布局。
对称均衡布局的景物常常过于呆板而不亲切。 (2)不对称均衡 在园林绿地的布局中,由于受功能、组成部分、地形等各种复杂条件制约,往往很难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对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常采用不对称均衡的手法。 不对称均衡的布置要综合衡量园林绿地构成要素的虚实、色彩、质感、疏密、线条、体形、数量等给人产生的体量感觉,切忌单纯考虑平面的构图。 不对称均衡的布置小至树丛、散置山石、自然水池;大至整个园林绿地、风景区的布局。给 人以轻松、自由、活泼变化的感觉。所以广泛应用于一般游息性的自然式园林绿地中。 2、稳定 园林布局中稳定是指园林建筑、山石和园林植物等上下、大小所呈现的轻重感的关系而言。在园林布局上,往往在体量上采用下面大,向上逐渐缩小的方法来取得稳定坚固感,如我国古典园林中塔和阁等;另外在园林建筑和山石处理上也常利用材料、质地所给人的不同的重量感来获得稳定感,如在建筑的基部墙面多用粗石和深色的表面来处理,而上层部分采用较光滑或色彩较浅的材料,在土山带石的土丘上,也往往把山石设置在山麓部分而给人以稳定感。 如右二图:六榕塔、假山。 (三)比例与尺度 园林绿地是由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道路场地、园林水体、山、石等组成,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与尺度关系。 比例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园林景物、建筑整体或者它们的某个局部构件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另一方面是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空间形体、体量大小的关系。
(尺度是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的大小系。) 园林绿地构图的比例与尺度都要以使用功能和自然景观为依据。 园林的大小差异很大。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是面积很大的园林,其中建筑物的规格也很大;而苏、杭、广东等私家园林,规模都比较小,建筑、景观常利用比例来突出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比拟联想 园林艺术不能直接描写或者刻划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的具体形象,运用比拟联想的手法显得更为重要。园林构图中运用比拟联想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概括名山大川的气质,摹拟自然山水风景,创造“咫尺山林”的意境,使人有“真山真水”的感受,联想到名山大川,天然胜地,若处理得当,使人面对着园林的小山小水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联想,这是以人力巧夺天工的“弄假成真”。 我国园林在摹拟自然山水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善于综合运用空间组织、比例尺度、色彩质感、视觉感受等等,使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石有一峰的感觉,使散置的山石有平岗山峦的感觉,使池水有不尽之意,犹如国画“意到笔未到”,给人联相无究。 2、运用植物的姿态、特征,给人以不同的感染,产生比拟联想。如“松、竹、梅”有“岁寒三友”之称,“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称,在园林绿地中适当运用,增加意境。 3、运用园林建筑、雕塑造型产生的比拟联想。如蘑菇亭、月洞门、水帘洞等。 4、遗址访古产生的联想。 5、风景题名题咏对联匾额、摩崖石刻所产生的比拟联想。题名、题咏、题诗能丰富人们的联想,提高风景游览的艺术效果。 下面四幅景观,你能否联想起什么样的地方和景色? (五)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与园林绿地构图关系密切,空间有室内、室外之分,建筑设计多注意室内空间的组织,建筑群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则多注意室外空间的渗透过渡。 园林绿地空间组织的目的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艺术构图的规律创造既突出主题,又富于变化的园林风景其次是根据人的视觉特性创造良好的景物观赏条件,使一定的景物在一定的空间里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适当处理观赏点与景物的关系。 1、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 (1)开敞空间与开朗风景 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是开敞空间,开敞空间中所见的风景是开朗风景。开敞空间中,视线可延伸到无穷远处,视线平行向前,视觉不易疲劳。 (2)闭锁空间与闭锁风景 人的视线被四周屏障遮挡的空间是闭锁空间,闭锁空间中所见的风景是闭锁风景,屏障物之顶部与游人视线所成角度逾大,则闭锁性愈强,反之成角愈小,闭锁性也愈小,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大,闭锁性越小。闭锁风景,近景感染力强,四周景物,可琳琅满目,但久赏易感闭塞,易觉疲劳。 (3)纵深空间与聚景 在狭长的空间中,如道路、河流、山谷两旁有建筑、密林、山丘等景物阻挡视线,这狭长的空间叫纵深空间,视线的注意力很自然的被引导到轴线的端点,这种风景叫聚景。 园林中的空间构图,不要片面强调开朗,也不要片面强调闭锁。同一园林中,既要有开朗的局部,也要有闭锁的局部,开朗与闭锁综合应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两者共存相得益彰。 2、空间展示程序与导游线 风景视线是紧相联系的,要求有戏剧性的安排,音乐般的节奏,既有起景、高潮、结景空间,又有过渡空间,使空间主次分明,开、闭、聚适当,大小尺度相宜。 3、空间的转折 空间转折有急转与缓转之分。在规则式园林空间中常用急转,如在主轴线与副轴线的交点处。在自然式园林空间中常用缓转,缓转有过渡空间,如在室内外空间之间设有空廊、花架之类的过渡。 两空间分隔有虚分与实分。两空间干扰不大,须互通气息者可虚分,如用疏林、空廊、漏窗、水面等。两空间功能不同、动静不同、风格不同宜实分,可用密林、山阜、建筑、实墙来分隔。虚分是缓转,实分是急转。 景与造景 [景与景的感受] [景的观赏] [造景] [返回] 一、景与景的感受 (一)什么是景 “景”即是风景、景致,是指在园林绿地中,自然的或经人为创造加工的,并以自然美为特征的,那样一种供作游息欣赏的空间环境。景的名称多以景的特征来命名、题名、传播,而使景色本身具有更深刻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而闻名天下。桂林山水、黄山云海、断桥残雪等。 (二)景的感受 景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接受的。大多数的景主要是看,如花港晓月;也有一些景是通过耳听,如“风泉清听”;有一景是闻的,如兰圃;有的是品味的,如龙井品茶。 不同的景引起不同的感受。触景生性、富有诗性画意是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二、景的观赏 景可供游览观赏,但不同的游览观赏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产生不同的景的感受。 (一)静态观赏与动态观赏 景的观赏可分为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一般园林绿地规划应从动与静两方面要求来考虑,园林绿地平面总图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动态观赏的要求,应该安排一定的风景路线,每一条风景路线的分景安排应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一景又一景,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观赏过程。 静态观赏有时对一些情节特别感兴趣,要进行细部观赏,为了满足这种观赏要求,可以在分景中穿插配置一些能激发人们进行细致鉴赏,具有特殊风格的近景、特写景等,如某些特殊风格的植物、某些碑、亭、假山、窗景等。 (二)观赏点与景物的视距 游人观赏所在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观赏点与景物之间的距离,称为观赏视距。观赏视距适当与否对观赏艺术效果关系很大。 一般大型景物,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3倍,小型景物约为3倍。合适视距约为景物宽度的1.2倍。如果景物高度大于宽度时,则依垂直视距来考虑,如果景物宽度大于高度时,依据宽度、高度进行综合考虑,一般平视静观的情况下,水平视角不超过45o,垂直视角不超过30o为原则。 (三)俯视、仰视、平视的观赏 观景因视点高低不同,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 三、造景 造景是人工地在园林绿地中创造一种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区。人工造景要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规模,因地制宜地运用园林绿地构图的基本规律地去规划设计。
9. 摄影美学构图光影色彩
光影构图是通过一种现代科技手法在电脑或投影上进行的一种构图方式。
10. 摄影构图的美学规律尺度与比例是多少
(1)体型和立面特征要反映建筑功能要求建筑的外部体型和立面设计应 正确地反映建筑的功能特征。如影剧院建筑在体型上常以髙耸封闭的舞台部分和 宽广的休息厅形成对比;商业建筑常在底层设置大片玻璃面的陈列橱窗和大量人 流明显的出入口。
(2)要结合材料、结构形式和施工特点结构形式、材料性能、施工方法 的不同,建筑会产生不同的外部形象。
在设计中应将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有机地 结合起来,使建筑造型体现建筑结构的特点。如砖混结构,由于墙是承重构件, 窗间墙要有一定宽度,因此具有稳定、朴实的外观;框架结构,因墙不承重,有 条件开设大面积窗户,常用带状窗,因此具有轻
巧、明快的外观。
材料和施工技 术对建筑体型和立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清水墙、混水墙、贴面砖墙、玻璃幕 墙等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3)适应基地环境和规划的总体要求单体建筑的形象应与周围的建筑及 环境保持有机的联系,互相衬托,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同时也要满足城市整体 规划的要求。
如风景区的建筑,应结合地形的起伏变化,使建筑高低错落、层次 分明,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山区往往采用错层布置,产生多变的体型;在南方为 满足通风要求,常采用遮阳板及透空花格,形成独特的建筑形象。
(4)符合建筑美学原则建筑造型设计中的美学原则,是指建筑构图中的 一些基本规律,如尺度、比例、均衡、统一、韵律、对比、变化等,综合运用这 些规律来创造美好的建筑形象。
查看更多关于【摄影器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