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物采访分镜头
要充分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尊重记者的劳动。媒体记者总是希望通过采访,来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以写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应该充分理解记者的需求,千方百计为采访提供便利条件,尽可能回答记者提出的所有问题,提供其所需的文字材料,甚至满足摄影记者、电视采访对镜头画面的要求。
2. 人物采访分镜头和镜头
深呼吸平复心态,面带微笑,直视镜头,
3. 人物采访分镜头脚本范例
按照分镜的脚本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分别拍摄,然后后期剪辑。影视剧中拍摄两人对话不少是单机拍摄,如果使用多机位拍摄,会给后期剪辑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从布光,场面调度,演员发挥上都要求分别拍摄,这样会多一些镜头空间。 如果你使用的是DV,那么给你一些建议:用1个机位,因为DV多机位无法在拍摄中达到专业直播多机位的同步调整,比如色调的同步,另外小制作的现场受成本约束,导演很难调度每个摄影的具体操作,具体做法:每段戏起码拍2遍,2遍的机位反打,但演员必须演2遍,一方面演员间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可以防止出戏,另一方面放在后面说,出现NG时适当变化一下机位,按情绪需要运用全、中、特、俯、平、仰,这个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既要遵循导演剧本,还要关系临场调度,到这里,我们可以实现多机位了。电影分镜和电视采访不同,不是简单的按照谁开口说话接谁,要考虑剧情和演员情绪的表达,单机反打拍2遍,演员演2遍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即拍摄了说者的表演,也记录了听者的反应,在后期可以按导演意图加以剪辑,实现蒙太奇。 电影中一般拍摄两人对话完成以后,再单独拍摄10分钟,2个人随便说话的镜头,这个时候是全景,或者中景,10分钟还包括2人单独的点头动作的镜头,和一些手部动作,这10分钟叫“flicking”,就是为了后期剪辑用的。
4. 人物访谈用什么镜头
拍视频一定要用恒定光圈的镜头,不然变焦之后亮度可能不一致,gh5高感差,光圈太小也不太好。 12-35 f2.8(等效全画幅24-70)二代,有防抖,配上gh5都可以直接手持了,这个镜头拍视频90%的活都可以干。 中一光学不要买来干活用,玩玩就行,画质比较肉。 还有就是定焦人像头42.5 f1.2的镜头,主要拍摄人物特写,虚化比较强,适合采访等人物特写广告!
5. 拍人物采访用什么镜头
如果是纪实类的纪录片就需要用真实的镜头去记录。
6. 采访镜头和人物间角度
鲁豫的性格是非常独特的。有些人非常喜欢听他的采访。他的采访看似温柔,但问题非常的尖锐具有杀伤力,当然这就是鲁豫的魅力所在。
鲁豫的采访用聚光灯式采访。从职业角度分析商业人占百分之五十,而政治人要占四分之一。可见鲁豫的采访风格是具有独特的高端采访。
人物评价
陈鲁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会装傻的主持人”,多年的访谈节目经历让她擅长于面对面的倾听与沟通,她可以做到,只要嘉宾愿意说话,她全程一声不吭,让嘉宾自由发挥。能克制表现欲,不去打搅被访者,这样的主持人,才是一个真正好的访谈主持人。
7. 人物采访拍摄角度
对于影像工作来说,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必须跟活动主办方索取相关的活动资料,明确活动时间、地点、流程,人员等基本的活动信息,然后仔细聆听主办方对于活动记录的详细要求。
虽然活动的种类不同,但是客户(领导)对于此类视频的要求无非两种:
1、活动现场精彩花絮的截取
2、较为完整的活动流程记录
通常,企事业单位的活动记录对于出席的领导、嘉宾的呈现较为关注,而一些小型的品牌方和个人则对于品牌(人物)形象的展示表现出重视和关照。对于一些硬指标的要求必须在前期就要牢记,比如人物的出场次序,必须露面的嘉宾名单,品牌LOGO的呈现方式和次数等信息。
由于活动只有一次,很多精彩和关键的画面转瞬即逝,所以对于影像工作者来说,必须确保此类硬性指标万无一失,否则一旦有失误则意味着“硬伤”,后期无法再进行弥补。与活动主办方完成第一次信息对接后进入前期筹备环节,在此基础上,影像工作者必须根据主办方的要求、活动的场地、活动现场的灯光条件、音响条件来配备活动当天的设备和人员。
灯光
大型活动因为多安排在光线较好的会场,所以一般不需要拍摄者自带灯光设备,但是在大型会场进行拍摄时,因为现场的光源比较复杂,白帜灯、日光灯、聚光灯等各类灯光的色温不同,很容易造成后期画面白平衡难以统一,因此,前期必须记录下白平衡正确的画面。几个机位必须设置相同的白平衡参数,以免后期失误。
此外,当在活动现场进行人物采访时则需要补光来实现更好的人像效果,这时候携带一盏便捷性的灯光则显得非常明智和必要,如下图这种小型的LED摄像灯可以安装在摄像机上或者灵活手持,对于大部分影像工作室来说已经是一款必备“神奇”。对于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来说,这种LED灯携带方便,成本较低,也可以自行采购,很多场合都可以用的到。
机位
机位意味着需要配置多少名摄像人员。一般的大型活动,主办方通常要求不低于3个机位进行多方位全程拍摄记录,保证不遗漏精彩的画面角度。以拍摄演讲为例,主机位通常用来记录包含演讲者、讲台、乃至观众景别较大的全景画面,侧机位通常聚焦于演讲者的近景画面,而另一台侧机位则在场内较为自由流动地记录观众的反馈,演讲者的动作表情等细节特写,也就是俗称的“游机”。
对于不需要全程记录以及小型低成本活动来说,1~2个机位足以完成记录要求,一台主机位设置在会场中心以较为稳定的状态记录主持人、嘉宾、观众的说话,另一台游机则灵活记录现场较为精彩的花絮和特写画面。
收音
大型活动现场多使用音箱等扬声器设备,此场景下无需再使用额外的收音设备,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讲座、沙龙来说,在演讲者没有话筒的情况下,这时候就有必要携带一些收音设备。在活动现场进行采访拍摄时,由于背景环境的复杂性,噪音较多,这个时候使用具有指向性的收声话筒、录音笔、或者小蜜蜂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些设备能够保证在较为嘈杂的环境里听清被采访者的声音。当然,如果主办方要求的是全篇配乐的花絮类视频,那么收音环节就无须多此一举。在明确了活动的详细要求后,有必要针对活动拍摄流程做一个大致的拍摄计划和脚本。脚本无须详细到每一个镜头,但是必须明确团队人员的分工,包括摄像、灯光、收音等具体负责人。在正式拍摄前的1~2天,拍摄者必须与活动主办方再次确认活动的详细信息和要求,在拍摄的前1晚有必须去现场进行场地勘察,设置机位等工作,并完成设备(电池)的检查工作。
至此,前期工作完成,拍摄团队可以放心休息,静待拍摄日的到来。前面已经提到拍摄现场的机位、收音、灯光等技术指标方面的要求。小浪雨小编这里想告诉大家是,技术虽然重要,但是不应该是影像工作者关心的唯一因素。尤其是对于活动记录这类现场变化情况较多的拍摄任务时,人的重要性才是不言而喻的。在拍摄现场,影像工作者必须与从主办方到活动参与的每一个人保持密切联系和交流,随时关注现场的变化,主办方可能会有很多临时的拍摄要求和任务,拍摄者应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在与主办方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后再执行操作,否则,任何自作主张和消极怠工都会给主办方和现场的参与者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此外,影像工作者通常会在活动类视频的拍摄上忽视的自己的创造力,主观上觉得这类活动视频都是千篇一律,按照套路来就可以了。小浪雨小编想说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用影像来玩创意的机会,就算是拍摄简单的人物采访,也可以另辟蹊径,是不是可以多设置一个机位挖掘人物的微表情和小动作,在后期剪辑中适时地插入采访画面,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8. 访谈节目分镜头
用的是单反镜头,有中景近静和特写这样的拍摄方式。
查看更多关于【摄影器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