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镇江奢华摄影
可以
从目前市场上的婚纱照套餐情况来看,一般定价为3000元的婚纱照套餐,包含了5套服装造型,一共拍摄120张,后期精修入册30张左右。同时,套餐内也有相册、相框制作等服务,整体上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不过,在这个价位的婚纱照套餐,一般都是机构进行优惠活动时才会出现,大家一定要提前咨询清楚哦。
2. 镇江哪家拍照片好看
一生一世周宅拍摄地是在镇江。在一生一世这部电视剧里,周宅是在镇江拍摄的。周生辰和时宜的老家都在镇江,虽然实景拍摄地不多,但是镇江元素贯穿整部剧。金山寺、锅盖面、古街老宅等地,堪比镇江旅游宣传片。金山依山傍水,完全被金山寺包裹,两者几乎融为一体。远看金山寺,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耸立着的慈寿塔,尤为惊艳。
3. 镇江摄影工作室
《一生一世》是由任嘉伦、白鹿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剧。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墨宝非宝小说《一生一世美人骨》改编,讲述了业内顶尖配音演员时宜与海归化学教授周生辰在点滴相处中逐渐产生默契,携手保全家族传统手工艺,并在一连风雨后决定相伴此生的故事。
取景地介绍姚建萍刺绣艺术馆
老宅中的藏书楼取景地是位于苏州木渎古镇古松园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不过电视剧中写在藏书楼墙上的上林赋没有了。
古松园是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建筑,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是一座古典园林风格与现代设施相融一体的建筑,艺术馆共分五大部分:展示大厅、刺绣工作室、贵宾接待室、刺绣卖品部、刺绣艺术培训,融苏绣设计、制作、展示、研究于一体,其功能是在不断继承、开发创新苏绣艺术的同时,集旅游观光、商品购物与艺术培训于一体的新组合形式。
展示大厅里陈列着姚建萍20多年来倾心创作近百幅苏绣精品,题材丰富,有国画、油画、粉画、水彩画、摄影、水墨画等等,设计独特,有单面绣、双面绣、三异绣、乱针绣、精微绣等等。
上海朱家角安麓酒店
在电视剧中的老宅是在上海朱家角安麓酒店进行取景的。
酒店的核心是一座六百多年历史的明代五凤楼和晚清戏台,进入酒店就有一种穿越感,五凤楼就改建成了前台大厅,而戏台则独立位于大厅对面。
穿过一个“大夫第”的大门,就进入到了天井,非常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总共只有35间客房,最基础的房型就是120平米的阳庭阁,这种豪华定位也是没谁了。
在酒店大堂配有笔墨纸砚、古琴和围棋,随时免费供客人取用,大堂、图书馆和天井都是绝佳出片地。
4. 镇江古风摄影
高桥特产有三种:
第一种人间至味,其实就是吃了千百年的稻米麦面。当最新收下来的麦子打成了面粉,高桥人会做一样古法美食:泥扣。古法有规,烤制泥扣的时候,必须用新打下来的麦草来烧烤泥扣,有点“河水煮河鱼”的意思,更是为了让泥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麦香,别看外皮脆韧,内里却喧软着呢……我的馋,将如何安放?靠想象,靠想象!
第二种高桥的网友告诉我:高桥的蒿子可称世界唯一。高桥人的这种土蒿蒿,有点像青蒿,又有点像黄蒿,却不是茵陈,也不是艾草,就是高桥独有的“糯米蒿蒿”!此蒿蒿的汁液,散发出迷人的独有清香。
据介绍,茵陈、艾草,能一直沿江长到重庆去,唯有高桥的土蒿蒿不行。曾有人把这种蒿子连根挖出来,连泥都带着,想移植到别的地方去,一年后却转成带苦味的、叶子稍尖的品种,屡试屡败!
惟有高桥的糯米蒿蒿永远是甘甜的,叶子撕下来是牵着丝的!他们说,这也代表了清明节对先人的思念。
第三种美食,也是极具古风的,据说会做的人更少。那是用新打下的稻米做的米饼,其香逸远,三里外闻着都要流口水。
5. 镇江拍个人写真
鸦片战争期间,照相机伴随着枪炮来到中国,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中,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影像,成为我们家国历史的重要视觉记忆。其中,照相馆作为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主要见证,它的发展不仅代表了早期摄影师技术水准和艺术追求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人自我观看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照相馆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轨迹。
照片样式
1845年
照相馆的诞生
美国人乔治·韦斯特在香港临时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从事达盖尔银版照相。此后,在上海、广州等城市,间或有西方人和少数的中国人开办固定或流动的照相馆,使用银版或安布罗法照相,照相馆客户基本是外侨。
19世纪后期
照相与画像共生
1881年,画馆业务大量萎缩,大量画像从业者为生活所迫,转向照相业。当时还是直接印相,没有照片放大技术,并且只能印制黑白肖像,当顾客有大像需求,或者需要彩色肖像时,照相馆画师或者给照片手工着色,或者进行照片的“手工放大”。
20世纪初期
留影的盛行
1907年,随着摄影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照相认知的转变,留念已成为到照相馆拍照的主要目的。挑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如逢年过节、添丁弥月、生日寿辰,甚至婚丧嫁娶等,去照相馆拍摄照片,可以作为一种永久的个人记忆。
20世纪30年代
合影照的出现
1927年,中国照相业全面兴起,照相的实用功能很快扩大,业务从个人、家族照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学界合影业务,其他各类社会集会,甚至军政活动的合影照,创造出了一帧帧社会关系图谱。此时,照相馆的背景和道具也开始变革,照片开始仿效传统中国肖像画中所绘的“行乐图”“雅集图”等充满山水、园林背景的范式。
20世纪40年代
畸形繁荣
抗战期间,很多照相馆和照相馆工作人员遭到灭顶之灾。照相馆停业,被日商霸占,改为日本写真馆,雇用中国人为日商做事。此时照相馆主要业务是负责为本城居民拍摄“良民证”或“市民证”照片。在国统区的许多地方,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也为照相馆带来了一次畸形繁荣。
20世纪50年代
私营照相馆的落幕
20世纪50年代末,公私合营后,中国传统私营照相馆正式终结,照相业全部变为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通过合并、撤销等企业改造,扩大了一些照相馆的规模,很多中小型照相馆则开始合作经营,更新了先进的照相设备,如相机、镜头、放大机等,而且提升了摄影、暗房、整修、着色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20世纪60年代
新时代影像诞生
1958年,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照相馆紧急调整风格,开始拍摄“戴柳条帽的工人、扎白毛巾的农民、纳鞋底的家庭妇女”,陈列在橱窗和前厅里。之后,很多照相馆的照相从业人员“争先恐后地下工厂,入农村,去连队,到街道,深入实际生活”,去寻找和拍摄具有“时代感”的新影像。
设备演化
1845年
此时,摄影术和摄影器材开始稳步踏入中国市场。这是我国第一部摄影术专著─《脱影奇观》,在北京刊印,它不仅介绍了最早的银版照相法、卡罗式摄影法,还讲述了当时最流行的湿版火棉胶法,并且力求具体地告知读者照相器材和药品的操作之法。
19世纪后期
一些照相馆、画室都加入照相器具和药料的销售,竞争十分激烈。一般来说,洋行主要代理照相器材,而各大药房则经销照相一切药水,及蛋纸、揩纸、银粉等。19世纪80年代,随着玻璃干板在西方的流行,照相操作更加简便,从此摄影术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20世纪初期
此时最流行的照相器材,一是矮克发各种照相材料,二是德国高尔上的摄影快镜,三是史脱而伯厂的照相及化学纸。此外,照相馆开始制作各种情趣小照片,比如在手帕、瓷器、团扇、折扇上印像。照相馆内饰趋向繁复,下置水池、假石山小景,影楼背景有数幅大画,既有室内厅堂景,配以地毯及古老家具。室外园林景则配以仿制的石台凳、树桩等,并以染成绿色的藤丝当作草地。
20世纪30年代
此时,最流行的是“快像照”流动照相馆。快像,即被摄人在简易的木制“相机”前,直接用相纸曝光一张半身像,随即在蒙着黑红布的“相机”暗室内显影、定影,再取出湿漉漉的反片,倒贴在“相机”前置的木托板上,再对它拍摄一次,便成了正片。经再次冲洗后成了照片,交给顾客。前后不到半小时,所以称作“快像”,它主要用于一般居民或学生拍证件照。
20世纪40年代
照相业初期的底片是英国依尔福厂出品的船牌玻璃片,相纸是使用硫酸、硝酸混合溶解少量黄金的混合液,称为“金水”,用作漂定液。冲洗的感光纸称为“白金纸”。到20世纪30年代,柯达人像平快软片及爱素纸运到中国,“玻璃片”及“白金纸”便完全被淘汰,底片及相纸的感光度增加,操作更方便,成本也降低了。
20世纪50年代
照相馆均扩展门面,充实设备和资金,市容为之一新。规模较大的照相馆,会有宽敞时髦的招待室。招待室备有椅、凳、桌或西式沙发。其次有一个设施完备的摄影室。虽然大部分照相馆还是露天玻璃房子,但会使用活动的电灯,用作补光。有些摄影师则喜欢用水银灯光。摄影室的墙壁一般是浅淡色。还有后期工作室,用作显影、定影、装裱等。
20世纪60年代
在江苏镇江,抗战胜利后,举国欢腾,照相行业随着形势好转亦呈现活跃趋势。每个照相馆的地理位置、馆主的背景,或者顾客群体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专业定位。当时中国照相馆的业务对象,多以机关、工厂为主;一些照相馆多以商业界、居民为主;还有一些照相馆多以闺秀、优伶、剧照为主;各有特色,一时颇称繁荣。
查看更多关于【摄影器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