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长的镜头有多长
镜头长度最长的可以达到1000毫米,如果你有特殊要求,还可以定制更长的
2. 最长的镜头有多长图片
1、索尼FE 28-60mm F4-5.6
重量:167g
长度:45cm
最近对焦距离:广角端:30cm,长焦端45cm
滤镜直径:40.5mm
只是索尼原厂最轻便的变焦镜头,作为索尼a7c套机搭配的销售的。28-60mm实用的焦段,画质一般,采用的是线性马达,可以快速精准且安静的对焦。缺点就是不支持防抖,手动变焦。对于日常拍摄到风景、人像和旅行能够完全满足的。
2、适马28-70mm F2.8 DG DN
重量:470g
长度:101mm
最近对焦距离:广角端:19厘米,长焦端38厘米
滤镜直径:67mm
适马28-70mm F2.8做的是非常的均衡的标准变焦镜头,画质很锐利,最近对焦距离19厘米,有一定的微距能力,对于拍摄产品特写、美食、花朵等很友好。有手自动对焦切换开关。如果想要一款高画质,轻便的标准变焦镜头,那么适马28-70mm F2.8 DG DN值得入手。
3. 很长的镜头是什么镜头
照相机镜头标注12—60mm,是指该镜头为最短焦距为12mm,最长焦距为60mm的可变焦距镜头。可以看出12—60mm覆盖了短焦和标准两个焦段,短焦镜头具有视角宽广,景深较长的特点,适合拍摄宏大场景,缺点是近距离拍摄人像会有畸变。
而标准镜头弥补了上述缺点,它的视角比较符合人眼视觉习惯,拍摄人像效果较好。
4. 史上最长镜头
不存在120倍光学变焦数码相机。
光学变焦的倍数的计算是镜头的最长焦段除以最广角段,比如17-200mm的镜头就是200除以17,约12倍变焦。如果光学倍焦倍数很大,可以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以拍到人物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画面。用到影视摄影上,还可得到连续变焦效果的画面。
一般来说,焦距在24mm~35mm之间的镜头属于“广角镜头”,它们具有较小的焦距和较宽的视角,可以收录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常被业内誉为“大师镜头”。
历史上焦距最长的镜头焦距2米,实际变焦也就3倍,重近20公斤。即使除以广角焦距24mm,倍数也不到100。没有这样的镜头。
5. 最长的相机镜头
可以排到100米左右的距离
6. 多长的镜头算长镜头
一个镜头最短半秒都不到,最长可以4.5分钟,侯孝贤的《悲情城市》158分钟,222个镜头,不过这个是特例,他就爱用长镜头
正常一个镜头5.6秒钟,自己算吧
《卧虎藏龙》这部电影正好两个小时,你可以慢慢数========
一个镜头画一个图?你说动画片么
7. 最长的相机镜头有多长
镜头焦段:35mm,光圈:F2.8,快门:550秒,iso:400
1. 相机设置:把相机牢固的架在三脚架上,插好快门线,把相机调整到B门这个档位。
2. 镜头设置:如果是数码单反相机,把我们的自动对焦镜头调整到m档位,也就是手动对焦档,把对焦环拧到无限远一端。胶片相机大部分镜头都是手动对焦,直接把对焦环调整到无限远。
3. 前景运用:在拍摄星空作品时,大家切忌在画面中要找一些前景,一颗树,一座寺庙,地面的公路等都可以做为很美的前景。单独拍摄星空是不好看的,哪怕有一点前景,就会使得画面很完美。
4. 补光运用:有的前景在长时间曝光后依然是死黑一片,在拍摄者为了表现不是剪影效果时,可以用高亮手电,汽车大灯等在曝光即将结束前一两分钟为前景画面进行补光,这样能使前景画面更有层次。
5. 参数设置:iso100-10000不等,光圈1.4到光圈5.6不等,快门几十秒到两小时不等。
8. 长镜头最少多少秒
一般20厘米就可以了。
9. 长镜头一般多长
大概要四十至六十多个左右吧。
不过如果有长镜头的话可能就二三十个就可以搞定了。有时里面有一些镜头是由一个长镜头剪成短的。因此省力不少
10. 史上最长长镜头
由于电影评论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影片本体的评论,因而我们对于评论写作的阐述也主要针对影片本身。
一. 写影评的准备
1.生活经验 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2.文字水平 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自己的思想
3.电影常识 是对文章进行构想的基础
4.理解能力 是分析影片的保证
二.写影评的步骤
1.整理观感 看电影时带纸和笔,记录一些情节和资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电影是什么类型,导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
2.拟定提纲(不应是思路跟着影片内容走)
①形成一个开头(最重要)起笔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
②观点一
③过度段
④观点二
⑤结论
⑥题目最好最后来考虑,看完影片后灵感突来,出来题目.
2000年评>的一些好题目
从感悟上 >>>>>
从理性上 > >>
哲 理 性 >>>
影评写作的注意点:
一、梳理故事应该成为写作的准备,不能写在试卷上。
二、不要仅仅谈“内容感受”。
三、明白副标题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四、“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不能动手写作。
五、学会舍弃。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一张卷子里。只要与众不同,合情合理,内部有逻辑关系就是好文章。
六、“论风格”的试卷很少能成功的原因是不懂什么是风格。“艺术特色”类的也是如此。只写一些主题、人物、结构、画面、镜头、色彩、音乐、民俗等各个方面,却很少提及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这不是论风格。
常见的几种低分试卷
一、复述故事型:顺着故事的线索写,把故事“翻译”一遍。65分左右。
二、介绍复述型:打乱了顺序复述,最终还是复述。65分左右。
三、全面赏析型:涉及面很广,却缺少内部联系。蜻蜓点水,深浅不一。70分左右。
四、散文杂感型。一段一段的感受很多,却缺乏内部的逻辑联系。
成功的影评类型是人物形象分析型。
电影赏析与电影评论的区别:
电影赏析是面面俱到,电影评论是深入一点。
电影赏析是蜻蜓点水,电影评论是层层深入。
电影赏析是个人感受,电影评论是有理有据。
关于标题
标题一定要与中心思想有关,越密切越好。标题应该是评论性的。
标题中“试论”、“小议”、“浅论”等字眼最好不要用。
行文中出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跑题的标志。
“总之”、“综上所述”都可不用。
尽可能从正面评论。
写作中不要换另一种颜色的笔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
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
没记错的话,这多多少少是出自周传基的读解方式
周传基先生,自学电影起家,在家里研究巴顿将军,就是用这种一遍又一遍的数量建立的电影理解。
我是小牛犊,我特尊敬周传基先生,但是我不同意这种读片方法
这种读片方法,试图将电影分割成为若干个元素,然后拼凑起来,从根本上就否定了本体论,虽然周老师为宣扬本体论与综合论打了一辈子仗。
一部电影是各种关系的总和
第一遍,抓电影情境,闹明白谁(们)是导演设置的重点人物,谁是围绕他(们)发生关系的人物,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发生的!
间隙:回忆,给电影分段,情境关系是如何发展的?确定每一段的最高任务,即为什么要有这一段,对整体起到了什么作用,可否不这样做,会对电影起到什么别的影响
第二遍,检验间隙时的思考,带着思考再看第二遍。在第一遍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各种景别各种角度各种灯光,一定会有一些特别的留有印象,第二遍重点是根据间隙思考得出的结论,去分析,这些技术是否在围绕着情境,进一步检验思考是否正确
间隙:是不是有些技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用?赶紧思考,如果思考不出来,重复第一步骤,是分段分析最高任务出了问题。如果一切都能够理顺了,那么思考,如果我来表达这样的主题,用这样的人物,环境,我有没有什么高招,可以比导演做的更妙
第三遍,带着是否有高招的问题,再看电影,思考究竟是导演招妙,还是我的招妙,为什么导演不用我想到的招,是不是不适合?为什么不适合?如果适合?那如果用我的招,之后会怎么样?是不是变成了另一个主题了?如果变成另一个主题了,那么作为创作者,这部电影,你已经消化了,但是作为影片读解工作,你还没有做到位。
间隙:如果你发现你的招主题变大了,就想,按照新的主题,是否符合这部影片的所有技术和情境。
……周而复始……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打保票,看多少遍,用什么方法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后现代打破传统的叙事,重新建立的电影内部体系等等,都不是用传统的流水线方式能够读明白的,而是要用周而复始的思考,检验,再思考去读解的。
对于编导系的学生而言,读解电影,只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作品,产生更多的创意,以及了解到大师在处理类似问题的高明处。
对于高三考生来说,只需要做到能够找出主题,并发现它高明或者傻X的地方,就可以了,完全童言无忌,因为没有接受长期创作训练,因此,高三考生重要的是展现出这样一种能力潜质,而不是已经学会了这套本领。
即便是我看片,或者是我的老师看片
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判断
不同的遍数,会有不同的发现
这就是区别于理科公式的艺术魅力
艺术这东西是没有界限范围的
任何一个东西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理解
你可以不赞同,但是也不能去反对
就像同一部作品所拍出来的效果也有不同一样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