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焦距离与焦距
焦距,本来是一个光学中的量,当一束平行光以与凸透镜的主轴穿过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会被凸透镜汇聚成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叫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一个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光心:可以把凸透镜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们用的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或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就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或者说,胶片与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至约等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能成像,一般用 凸透镜做照像机的镜头时,它成的 最清晰的 像一般不会正好落在焦点上,或者说,最清晰的 像到光心的距离(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体的距离与被照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物距)有关,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实际上总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们照像时,被照的物体与相机(镜头)的距离不总是相同的,比如给人照像,有时,想照全身的,离得就远,照半身的,离得就近。也就是说,像距不总是固定的,这样,要想照得到 清晰的像,就必须随着物距的不同而改变胶片到镜头光心的距离,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调焦”。
从上边的叙述来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个固定的数。也就是说,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 不能调整的。相当一部分相机的镜头的焦距也是不能调整的,称之为“(固)定焦(距)镜头”,所以说,上述(我们平常)所说的“调焦”,并不是真的调整镜头的焦距!只有另一部分相机,它的镜头是“变焦镜头”,就是那些能够“变倍”的镜头,用那样的相机在进行变倍时才是真正的 “调整焦距”!
2. 焦距与对焦距离的换算
物点(要拍摄的主体)离开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点(透镜的成像)离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物点和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物距的改变像距也随之变化,当物点处于无限远时此时对应的像点叫焦点,焦点离开透镜的距离叫“焦距”。
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对焦为当物点不同时要想清晰成像必须移动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的相对距离的过程。
物距u 像距v 像距f 镜头的焦距一般用毫米来表示,例如我们常说的35mm的镜头,50mm的标头,135mm的镜头等等。镜头根据它的焦距可以分为广角镜,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等等,其实这是根据镜头的防大倍率来决定的,更准确的说是根据镜头的视角,在35mm胶卷里,50mm的镜头的视角相当于人眼的视角,也就是说防大倍率为一,我们把它称为标头。 请注意:根据“1/焦距=1/物距+1/像距”的公式,不同的底片其标准镜头不同。
120胶卷的幅面大于135胶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机的标准镜头是75mm。目前数码相机的镜头划分一般参照35mm系统。 而焦距小于它的称为广角镜头,而焦距大于它的则称为长焦镜头,另外还有很多变焦镜头,它通过镜头各组件之件的变化来改变焦距。
小于20mm为超广角镜头,在24mm到35mm为广角镜头,50mm为标准镜头,80mm至300mm为长焦镜头,大于300mm为超长焦镜头。由于目前的镜头一体化数码相机较容易做出焦距较大的镜头,因此数码相机的长焦划分标准要相应提升,指拥有200mm以上焦段镜头的数码相机。
如果以光变倍数来计算的话,则为七倍光学变焦以上的数码相机。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 u>2ff FT是英尺,M是米。早期的镜头手动对焦有指导意义,现在都自动了意义不大。 物镜后节点至焦点的距离称焦距。镜头的焦距作用主要是改变镜头的视角。焦距越短视角越大,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透镜时,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即光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照片发虚和焦距没有关系。每只镜头设计上有最短拍摄距离。短与这个距离不能对焦所以发虚。焦距越长,镜头越长也是错误的。35mm的定焦头由于生产厂家不同设计不同有些要长与50mm的定焦头。 投影仪焦距调整方法步骤:1.投影仪对准屏幕,开机;2.待机器自检完成后,查看画面在幕布上的大小是否合适;(若未铺满屏幕首先调整机器与幕布之间的距离,使画面大小与幕布基本吻合)3.调节机身底部的升降旋钮使画面上下沿与幕布平齐(若画面过小需要调节机器的焦距或更改投射比例);4.调节梯形校正(有的投影仪面板上没有标注梯形校正建,需手动在memu中查找),使画面呈现规则的四方形;5.调节焦距使画面清晰;6.基本完成后以微小动作反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待机画面清晰铺满屏幕;7.检查视频线是否接驳正确无误,在电脑上按Fn+切换键切换画面;8.调整电脑彭木分辨率,一般投影仪默认分辨率1024×768。 建议:1.为方便调节,可将电脑保持在桌面状态以便确定基线;2若切换后无反应可重启电脑。注:只要是有显卡驱动的电脑均可连接投影仪,部分日产电脑不支持外接显示器 1、打开手机相机选择录像模式。 2、进入录像模式之后,点击右上方位置调节焦距。 3、在右边的焦距条那里滑动来设置焦距。 4、设置好焦距之后可以开启录像。 5、在录制的过程中可以横向调节焦距。6、一般默认的是广角,可以滑动设置合适的焦距。 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焦段就是指变焦镜头焦距的变化范围;焦距是一个准确数字,焦段是一段范围。变焦是拍摄时对于焦点和焦距的相应调整;对焦是调整焦点,使被拍摄物位于焦距内,成像清晰。 焦段和焦距有什么区别 在空气中的薄透镜,焦距是由透镜的中心至主焦点的距离。对一个汇聚透镜(例如一个凸透镜),焦距是正值,而一束平行光将会聚集在一个点上。对一个发散透镜(例如一个凹透镜),焦距是负值,而一束平行光在通过透镜之后将会扩散开。 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该镜头拍摄的被摄物体在成像平面上所形成影像的大小。假设以相同的距离面对同一被摄体进行拍摄,那么镜头的焦距越长,则被摄体在胶片或影像传感器上所形成的影像的放大倍率就越大。 当焦距小于标头的时候,镜头可以记录更大视角的影像,所以称为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透视是被夸张的。在广角镜头下,近的更大,远的会更小,尤其在风光摄影中可以得到更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 调焦和对焦是一个意思,只有合焦后,图像才是最清晰的。 1,对焦就是调整相机镜头,使要拍摄的影像清晰或模糊的动作过程。 2,合焦就是调整相机的镜头,当被拍摄的影像最清晰时,即为合焦。初学者容易将调焦和变焦混淆。 焦距,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对焦,指使用照相机时调整好焦点距离。 对于离镜头远近不同的物体,通过镜头后要在固定的位置清晰成像就需要进行对焦(调焦)。直观来说当镜头调好焦距后,被摄体就会特别清晰。传统相机绝大部分镜头的对焦方式都是改变菲林面与镜片之间的距离,在取景时若人为用手来调整此距离就被称为手动对焦方式。数码相机镜头在光学原理上与传统相机没有任何不同,只不过在焦平面处将菲林换成了CCD而已。在相机发明后的大部分时间中,都采用手动对焦的方式,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微电子技术大发展并在相机上加以应用后,才出现自动对焦的概念。相机自动对焦是一个复杂的光电一体化的过程,简单说其基本原理是将物体反射的光让相机上的光电传感器接受,通过内部智能芯片处理,带动电动对焦装置进行对焦。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都采用被动式:即直接接收分析来自景物自身的反光,利用相位差原理进行自动对焦的方式。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的优点是自身不要发射系统,因而耗能少,有利于小型化。对具有一定亮度和反差的被摄体能理想的自动对焦,在逆光下也能良好的对焦,且能透过玻璃等透明障碍物对焦。个别高档数码相机也同时结合了主动式自动对焦方式,即相机上有红外线或超声波甚至激光发生器,发出红外光或超声波到被摄体,相机上的接受器接受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或超声波进行对焦,其光学原理类似三角测距对焦法。主动式对焦由于是相机主动发出光或波,所以可以在低反差、弱光线下对焦,而且对细线条的被摄体和动体都能自动对焦。恰好弥补了被动式自动对焦的不足。 1、菲林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胶片,早期直译成菲林; 2、“在焦平面处将菲林换成了CCD而已”不准确,是换成电子感光器件,包括CCD、CMOS等,而且高档单反也有用CMOS的; 3、主动式对人摄影不可能用激光发生器的,那样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 4、主动式自动对焦超声波不用光学原理,而是靠测返回波的时间来测距对焦的; 5、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光学测距装置,只是用电子方式显示而已; 6、在单反机上都保留和胶片机一样的光学测距装置和使用程序。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3. 对焦距离什么意思
4. 对焦距离与焦距的关系
5. 调焦距离和焦距
6. 镜头焦距和对焦距离
7. 对焦与焦距之间的关系
8. 对焦距离与焦距的区别
9. 对焦距离和焦距
10. 对焦距离 焦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