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反镜头设计
一、单反镜头和电影镜头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影镜头没有呼吸,单反镜头往往会有很大的呼吸效应。
什么是呼吸效应,呼吸效应,就是镜头在对焦时候,因为焦点变化引起的焦距的变化。使得图像产生变大或变小的效应。在固定图像拍摄的时候,没有人去注意这种效应,只求在焦点的图像清晰即可。而电影是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不仅有平面的两个维度,还有一个时间的第三个维度。因此,当拍摄一个人从远处走向近处的时候,焦点需要连续的跟着这个人进行变化,当这个变化引起了构图的变化。看着就不那么令人舒服了。
二、电影镜头一般要求像场更加均匀。暗角更小。电影最后投射到的屏幕是非常巨大的,当边缘暗角过于明显,会影响观影效果。
三、边缘分辨率和中心分辨率更加一致。摄影镜头因为成本的问题,对这些考虑相对有所舍弃。很多摄影镜头中心的分辨率很高,边缘的分辨率则很低。毕竟在一个照片上,我们关心的,视觉焦点绝大部分在中间点。而电影因为需要表达故事的内容和故事需要,有时候重心点不在中间,而在边缘,慢慢移动到中间,如果,这时候边缘的人影模模糊糊,而移动到中间时候又变的无比锐利,这种效果会让电影感觉很不舒服。
四、电影镜头的光圈一般用无极光圈,这样可以通过光圈的变化,让光影产生一种流畅的渐变明暗的效果。而摄影镜头以前为了控制准确的曝光,往往,使用定位嗑蹦,锁定一定大小的光圈,使得拍照的光圈与摄影速度进行等效的匹配。而这往往影响电影效果的处理。
五、电影镜头的光圈往往采用T值,T值代表的实际通光量大小。比如同样的光圈,不同的焦段的镜头,最后曝光的速度不一样,而电影镜头的T值,基本上可以保证,不同焦段的镜头同T值曝光速度基本相同
六、摄影镜头里有自动光圈功能,而电影镜头里没有自动光圈功能。也就是,电影镜头光圈值在那里,镜头的通光就在那里。而摄影镜头平时光圈一般都停留在最大光圈的状态下,只是在一按下快门,或者按下景深预测妞后,才将光圈缩小到设定的大小。
七、其他的还有些小的并不明显的功能,比如电影镜头有后焦校准镜片。即调整后焦校准镜片,来校准镜头焦距。
由于以上的几个因素,所以形成了电影和摄影对镜头的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设计电影镜头的时候,需要根据这些要求,对摄影镜头进行电影标准的改造。
谢谢关注我的今日头条
2. 单反镜头设计波长权重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
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界。 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
若原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具有高能级E2和低能级E1,E2和E1能级上的布居数密度为N2和N1,在两能级间存在着自发发射跃迁、受激发射跃迁和受激吸收跃迁等三种过程。受激发射跃迁所产生的受激发射光,与入射光具有相同的频率、相位、传播方向和偏振方向。
因此,大量粒子在同一相干辐射场激发下产生的受激发射光是相干的。受激发射跃迁几率和受激吸收跃迁几率均正比于入射辐射场的单色能量密度。当两个能级的统计权重相等时,两种过程的几率相等。在热平衡情况下N2<N1,所以受激吸收跃迁占优势,光通过物质时通常因受激吸收而衰减。
外界能量的激励可以破坏热平衡而使N2>N1,这种状态称为粒子数反转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激发射跃迁占优势。光通过一段长为l的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的激光工作物质(激活物质)后,光强增大eGl倍。G为正比于(N2-N1)的系数,称为增益系数,其大小还与激光工作物质的性质和光波频率有关。
一段激活物质就是一个激光放大器。
如果,把一段激活物质放在两个互相平行的反射镜(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部分透射的)构成的光学谐振腔中(图1),处于高能级的粒子会产生各种方向的自发发射。其中,非轴向传播的光波很快逸出谐振腔外:轴向传播的光波却能在腔内往返传播,当它在激光物质中传播时,光强不断增长。
如果谐振腔内单程小信号增益G0l大于单程损耗δ(G0l是小信号增益系数),则可产生自激振荡。原子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能级,当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释放出相应能量的光子(所谓自发辐射)。同样的,当一个光子入射到一个能级系统并为之吸收的话,会导致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所谓受激吸收);然后,部分跃迁到高能级的原子又会跃迁到低能级并释放出光子(所谓受激辐射)。
这些运动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当我们创造一种条件,譬如采用适当的媒质、共振腔、足够的外部电场,受激辐射得到放大从而比受激吸收要多,那么总体而言,就会有光子射出,从而产生激光。
3. 镜头设计特点
简言之,镜头按焦距分主要有:标准(镜头视角与人眼类似且体积小光圈大,适用用于纪实摄影);广角(适用于表现宽广场景的照片)、中焦(背景虚化效果适当,图像变形小适用人像拍摄)、长焦(图像压缩效果明显用于生态动物自然摄影)、微距(用于拍摄图像与被摄物成像比例为1:1甚至更大的反映细小物体的照片)。
4. 单反镜头构造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II
镜头用途:标准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佳能EF卡口
焦距范围:18-55mm
滤镜尺寸:58mm
镜头结构:9组11片
最大光圈:F3.5-F5.6
最小光圈:F22-F38
防抖性能:光学防抖(4级)
最近对焦距离:0.25m
变焦方式:伸缩式镜头
驱动马达:DC马达
镜头定位:APS画幅镜头
视角范围:水平:64度30分-23
镜头类型:变焦
遮光罩:EW-60C
光圈叶片数:6片
等效焦距:29-88mm
最大放大倍率:0.34倍
佳能EF 16-35mm f/2.8L II USM
镜头用途:广角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佳能EF卡口
焦距范围:16-35mm
滤镜尺寸:82mm
镜头结构:12组16片
最大光圈:F2.8
最小光圈:F22
最近对焦距离:0.28m
变焦方式:伸缩式镜头
驱动马达:USM
镜头定位:135mm全画幅镜头
视角范围:水平:98-54度垂
镜头类型:变焦
遮光罩:EW-88
光圈叶片数:7片
最大放大倍率:0.22倍
产品特点:拥有108°最大拍摄
镜头长度:111.6mm
适马18-250mm f/3.5-6.3 DC OS
镜头用途:远摄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佳能EF卡口
焦距范围:18-250mm
滤镜尺寸:72mm
镜头结构:14组18篇
最大光圈:F3.5
最小光圈:F22
防抖性能:光学防抖(OS)
最近对焦距离:0.45m
驱动马达:HSM
镜头定位:APS画幅镜头
视角范围:69.3-5.7度
5. 单反相机镜头介绍
单反相机配什么镜头合适,这要看你准备拍摄什么,拍星空可选超广角14—24mm镜头或鱼眼镜头,拍风光一般可选16—35mm镜头,拍摄人像85mm定焦或70—200mm,若风光和人像都兼有最好选24—70mm镜头。我建议你先入选一个24—70mmf2.8的镜头最好。
6. 单反镜头结构图
单反相机镜头的长短,是由镜头的结构决定的,一般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
1、镜头的基本结构。一般广角镜头采用反望远式的后对焦镜头,第一片巨大的凹透镜给这种镜头赢得了“灯泡”的外号。标准镜头往往采用双高斯结构及其变种,长焦多采用望远式结构,变焦基本就是库克式结构。
2、为了消除畸变和像差等需要,往往增加了不同的镜片组,必然会导致镜头变长。
3、为了满足大光圈的需要,除了增大镜头的口径,相应的也延长了镜头的长度。
几种双高斯类型的镜头
镜头在其它方面差异不大的话,长短的规律是:
长焦距镜头长于短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往往长于定焦镜头;
高档镜头通常长于廉价镜头。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