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塞镜头特点
讲到双高斯,不得不说到高斯结构,那就不得不说说这位伟大的德国人,高数的噩梦,光学人应该也不陌生。在1817年,高斯提出了一种望远镜主镜的结构,就是将正负两个弯月牙透镜进行组合。
克拉克觉得高斯这个主意挺棒,但是并没有收到人们的重视,他和儿子改进了这种结构,将两个高斯结构按对称的方式排列,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双高斯结构。
父子俩这这波操作也没搞出什么大动静。鲁道夫却在克拉克这找到了灵感,他发现,这种高斯结构有一定的弊端,为了更好的消除像差,他将中心的负透镜厚度增大,正负透镜间距缩小,并用正负透镜的组合代替负透镜,这样双高斯结构就由之前的4片变为了6片的结构。
当然,双高斯结构的发展还在继续,前面的设计人们执着于对称结构带来的无限魅力,而非对称结构被忽视。慢慢地,在非对称方面演化成了很多形式的双高斯结构。
到现在为止,双高斯结构依然活跃在各个厂家的镜头之中,相比前面提到的库克和天塞,双高斯可以做到更小的f/#,更大的视场。
不得不说,镜片越来越多,可以做的变量也就越多,得到的效果也就越好。但在现在复杂镜头的对比下,双高斯6片的结构就显得简洁多了。
2. 天塞 镜头
海鸥4A型相机是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于1968年研发的,使用中画幅120胶卷,机身采用4片3组天塞结构的镜头(HAIOU-43),环带透镜的聚焦屏,仿Rolleiflex的捏合式顶盖,带触点的附件插座(热靴),属于当时国内最高配置的双反照相机。
3. 天塞镜头结构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 照相机(20张)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 照相机珞)做基片的胶卷。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徕卡单镜头旁轴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光学旁轴取景器。
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
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日本的照相机生产主要是引进德国技术并加以仿制,如1936年佳能公司按照徕卡相机仿制了L39接口的35mm旁轴相机,尼康是在1948年才仿照康泰克斯制造出了旁轴相机。
PENTAX的前身旭光学工业公司1923年开始生产镜头,随着日本侵路战争的扩大,日本军队对光学仪器的需求急剧增加,尼康、宾得和佳能等日本光学仪器厂都接到了大量的军队订单,为侵华日军生产望远镜、经纬仪、飞机光学瞄准仪、瞄准镜、光学测距机等等军用光学仪器。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军队订单已经不再有,战后军工企业为生存不得不转向民用品的生产,光仪厂商尼康、佳能、宾得都先后开始了照相机生产。
1952年宾得引进德国技术并引入德国“PENTAX”品牌,生产出了“旭光学”的第一部相机。1954年,日本第一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在旭光学-宾得公司制成。1957年作为日本照相机的后起之秀,又制造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五菱镜光学取景的单反照相机。此后美能达、尼康、玛米亚、佳能、理光等公司争相仿制、改进单反照相机及镜头技术,从而推动了民用照相机技术在日本的发展,世界单反照相机技术重心逐渐由德国转移到了日本。
4. 天塞镜头的优缺点
鹰眼镜头和鱼眼镜头是不同的概念。
鹰眼镜头通常是指4片3组的天塞镜头结构,特点是成像锐利,小巧,但光圈开不大。
鱼眼镜头指的是有鱼眼的透视和变形效果的镜头
5. 天塞式镜头
1.伊珠庄园。被誉为“中国冰葡萄酒之乡”的新疆伊珠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座落在素有“中亚温岛”和“塞外江南”美称的伊犁。公司紧靠218国道,北距伊宁市2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天塞酒庄。新疆天塞酒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天塞”之名,其一源于100多年前德国蔡司公司制造的一款经典镜头tessar, 酒庄以之命名,意在致敬经典与百年传承;其二源于酒庄的地理位置,酒庄坐落在新疆天山脚下焉耆盆地
3.乡都酒庄。新疆乡都酒业有限公司位于巴音郭楞蒙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西戈壁,是一家种植、加工、销售有机葡萄酒的企业。1998年开荒种植酿酒葡萄,2002年成立公司开始酿酒。
4.纳兰河谷酒庄
6. 天塞镜头结构图
这款镜头明快锐利,成像质量相当不俗。最终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 ,适合照片拍摄。
优点就是可以做的小,被广泛用于Nokia手机和索尼的cyber-shot相机上。缺点也是因为小,不合适用于长焦相机。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