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德的电影
西柏林电影是西柏林的一种电影流派,其电影以工人或者小市民为主人公,从而探讨劳动、就业和社会冲突等问题。
剧情,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柏林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东柏林划给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东德为了防止大规模移民,在围绕西柏林的边境修筑了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柏林墙”。电影就是讲三十七个青年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夜以继日地挖出一条从西德通往东德的地道,并成功解救了自己在那边的亲人。其中无数次的险象环生都没能阻挡这些年轻人追求自由的脚步。
2. 东德的电影 柏林墙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
当时苏联占领的德国。但是苏联和美英法三国把柏林瓜分了。分成东德和西德。苏林控制柏林。美英法控制柏林,苏联和美国的不同体制你应该懂得。后来东德的老百姓开始往西德跑。苏联为了控制老百姓逃跑。才修建了臭名昭著的柏林墙。但是柏林墙并不是修在东德和西德的分界线。而是柏林墙距离分界线还有150米的距离。法律规定。老百姓越过柏林墙就会被警察直接开枪打死。20多年。几百万的东德人死于柏林墙。1989年底。柏林墙被推翻了。德国统一,至于为什么东德人要拼死逃跑的西德。不用回答你心里也应该有答案了。那就是不惜生命的代价也要争取的东西。这是敏感词
3. 东德电影窃听风暴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1973年5月2日出生于德国科隆,德国导演、编剧、制片人。
1997年,执导个人首部短片《午夜》。1998年,担任剧情短片《杜宾犬》的导演 。2002年,执导剧情短片《圣堂武士》。2006年,自编自导个人首部长片《窃听风暴》,该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6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奖。2010年,自编自导爱情悬疑电影《致命伴旅》,该片入围第6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音乐及喜剧类最佳影片奖。2016年,担任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评委。2018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无主之作》,该片入围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4. 东德电影部长的汽车
西德。
1990年,两德统一中,舒尔茨被西德政府派去协助东德企业工会与雇主的谈判,表现非常出色。
这之后,舒尔茨正式成了一名政客,1994年当选为汉堡Altona区的社民党主席。
在1998年的联邦德国大选中,舒尔茨为社民党赢得一个议员席位,受到了当年党主席,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关注。
2000年,舒尔茨当选为汉堡市社民党主席,次年担任汉堡市内政部长。
虽然施罗德待他不薄,但舒尔茨从来没有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的装过孙子,总是非常勤于给领导提意见,曾多次在公开辩论中,质疑施罗德的劳工政策。
然而,施罗德不仅没记仇,反倒对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不断推荐他担任党内要职。
随着舒尔茨发量的不断减少,他的事业开始飞黄腾达。
5. 东德电影幻觉
德国镜头名厂——MEYER(梅耶) 坐落于德国东部的格尔利茨(Gorlitz)。作为历史悠久独立镜头生产商,它和EXAKTA ,ZEISS IKON 以及后来在135单反相机机身制造上,超越ZEISS IKON 的KW公司一直有着广泛密切的合作。
早在二战前,MEYER就为许多德国相机生产配套镜头,1936年,德国Ihagee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时,MEYER 与蔡司(ZEISS)和施纳德(SCHNEIDER) 一道为其生产了配套标头,1949年,ZEISS IKON 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35mm单镜头五棱镜反光照相机时,大部分相机的配套标头是 CARL ZEISS JENA 的BIOTAR 58mm/2而MEYER为CONTAX生产了比蔡司镜头光圈要大的:58mm/1.9。
1951年,东德的 KW 公司设计出了新型的卡口的 PRAKTINA(百纳)相机。加上 KW 公司原有的罗口PRAKTICA(百佳)系列以及1956年 KW 公司设计的PRAKTISIX(潘太康6) 120单反相机系列,显示了
KW公司已经成为东德单反机身制造的巨擘,(随后,ZEISS IKON 也把 CONTAX系列转到KW生产。KW和MEYER纳入VEB PENTACON那是后话)
MEYER 为潘太康系列120相机生产了第一枚标头——MEYER-OPTIK Primotar E 80mm/3.5 V 镜头。和CARL ZEISS JENA 生产的标头比较起来,MEYER的标头确实是风格迥异。
首先是镜头沿用了早期镜头的前置光圈调节环的特点,但它是一枚有光圈顶针的自动光圈镜头!在光圈调节环的前方,有个直径稍小的调节环,它是镜头光圈的M/A转换开关,这个转换开关没有象蔡司镜头那样放在后面做成了滑块,而是置于镜头的最前端的调节环,在红点(自动光圈)和黑点 (手动光圈)之间切换,并有清晰的定位。这样的自动光圈设计和状态切换设计还真是少见。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光圈。
镜头在最大光圈状态下,光圈叶片不是完全收进镜头内的,只有在机器取景时,弹簧顶针完全被推杆顶住时,光圈才收进镜头内!这样的结果是使用这枚F=3.5的镜头取景时,进光量和F=2.8的镜头是一样的。在曝光时,光圈会收缩至最大F=3.5。很惊异于这样设计,而且也根本不是设计能力的问题。
所有的MEYER镜头说起来也很奇怪,在最大光圈的设计上,总采用或大或小的数值
例如:50mm/2.9;50mm/1.4;58mm/1.9;75mm/1.9 180mm/3.5等,在焦距段的选择上,也似乎有意和蔡司耶那镜头错开:例如:29mm/2.8 ;30mm/3.5;40mm/4.5;100mm/2.8;250mm/5.5;400mm/5.5等。
另外一个特点是它的光圈叶片单片呈曲尺型,在缩小光圈时,叶片叠加,让人感到是双层叶片的错觉。晕!
镜头是白色全金属镜身,是50年代德国镜头的传统风格。单层镀膜,反光极小,镜圈上有“Q1”的优质标志。该镜头的光学结构是Primotar。它表明镜头采用4片3组的结构,和蔡司耶那著名的Tessar 结构一样,以反差适中,清晰锐利,线条硬朗见长。
MEYER镜头品种数量极多,它和蔡司镜头一样,有这自己独特的镜头结构标注的方法。例如:
Trioplan 三片三组
Domiplan 三片三组
Primotar 四片三组
Primagon 四片四组
Helioplan 四片四组
Primoplan 五片四组
Orestor 五片四组
Oreston 六片四组
Orestegon 七片七组
Telemegar四片二组
Orestegor 五片四组/五片五组
这些结构大致对应蔡司耶那镜头里的:
Triotar
Tessar
Biotar
Biometar
Sonnar
Pancolar
Flektogon
Teletasser等结构。
MEYER镜头的白色金属版本,和后期的PENTACON标志的斑马版本,MC多层镀膜版本,品种繁多,制造精良,光学素质优异,和CARL ZEISS JENA 镜头一道,秉承了德国镜头的优良传统,见证了德国相机制造业蓬勃发展的黄金岁月。
譬如:meyer 50 1.8拍人像也是不错,色彩真是讨喜。
另外meyer还有Domiplan 50 f2.8 ,Orestegon 29 f2.8.50 f2.8 是3片三组,虽然不是czj tessar 50 2.8 的四片三组的(外号鹰眼,以锐度著称), 拍出的片子锐度非常好,色彩还原准确,拍风景、人像都很棒。29 f2.8 是7片7组,也是meyer中镜片最多的,也是meyer的高端头,还没来得及试,据说此头很有个性,最大光圈下中间分辨率不输鹰眼,但边缘分辨率差,正好突出主体呵呵,收缩两档光圈边缘锐度基本可以和中心差不多。这几个头的缺点就是光圈叶片只有六片,不用最大光圈拍摄焦外的亮点变为六楞型,不是圆的,不过大多数东德头都是这样的,中长焦的有些高端镜头光圈叶片会有十几片。
6. 东德电影希特勒
《大都会》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经典,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1927年的作品,默片与黑白影响的桎梏,并没未能去限制导演弗里茨·朗的天马行空,饱满的剧情,震撼的效果,以及那对极权统治深远的意蕴,使这部佳作并不需要特效的佐理,亦绽放着自己夺目的光芒。
《从海底出击》
长达五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并未尝有以何般冗长的难耐,相反《从海底出击》严谨的架构,残酷的真实写照,使战争阴云下人性的挣扎在潜艇这个幽闭的空间中得以极具张力的呈现,当那震撼为人唏嘘的结局到来,唯感这部以德国视角对战争的反思是如此深刻。
《帝国的毁灭》
战争本身就并无从代表正义,作为一部带有纪实色彩的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以极近客观的角度再现了纳粹德国大厦将倾的最后岁月,从身为元首的希特勒到底层的平民,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在此中是如此沉重而深刻,以此对战争的原罪以真正的警钟长鸣。
《斯大林格勒战役》
以德国视角为切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不同于苏联电影的大场面营造,而是用几个普通士兵的视角构筑了电影的脉络,从伊始的美好到战争一步步走向残酷的绝境,士兵们如草芥般的生活下,其对人性在战争中的拷问与摧残,是如此的深刻。
《浪潮》
德国电影《浪潮》是对纳粹主义行为现象一次深刻的剖析解读,独裁统治的起源透过一所学校师生间类似游戏的展开,在名为“浪潮”的组织间被淋漓尽致的呈于世人,它给人映后对何为“纳粹独裁“的意识形态的认知如醍醐灌顶,警醒着纳粹思想的复辟萌发。
《窃听风暴》
最大的遗憾或许就在于这不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不妄论于政治,窃听者这个人物心灵的演变,在乌尔里希·穆埃精湛的演技下云流水般的跃然于光影之中,那昏暗的官僚恐怖时代中关乎人性的一缕微光,透过两个男人一场窃听局的唏嘘人生中得见黑暗里光的感动。
电影《再见列宁》
以一对母子间的亲情为引,呈现着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东德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聚焦,夸张轻喜剧化的戏剧性,很好的在这个故事中以家庭的脉脉温情,将历史厚重值得沉思的大命题以幽默讽刺的手法予以交融,一个伤感时代的一展是这般风趣优雅。
《五月的四天》
是德国出品的一部战争题材片,由阿奇姆凡波瑞斯导演。Aleksei Guskov、吉里格力多布、米勒尼尼兹主演。该片于2011年9月29日上映 。电影的背景是二次大战结束前的4天日子里,该百思特网片是以一个13岁的孩子,以"天真"的角度去看待战争。这部极小成本的战争电影以最宁静的场面控诉着战争对每一个人的摧残,这里有最平常的孩子、大人和军队,但他们的心都完全疲倦了战争,于是通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二战场上不平常的宁静时刻。
《帝国的毁灭》
是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的一部纪实性电影。影片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这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个咆哮的煽动者,而被塑造成了轻声细语的做梦人。
《希特勒的男孩》
是由丹尼斯甘塞尔执导,马克思雷迈特、汤姆希林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出生于工人家庭的弗莱德里希在纳粹德国开办的精英训练学校接受了“优胜劣汰”、“排犹”等军国主义思想,之后他在好朋友阿尔伯特之死的影响下开始彻底醒悟的故事。
7. 东德电影我的决战时刻
多少人因为一部电影而爱上了一座城市,作为电影取景地的宠儿,法国、英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对我们来说早已不再陌生。而位于东欧的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却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如果问到,有没有看过东欧的电影,想必大多数人会一时语塞。
推荐几部关于东欧的电影,跟着电影来一场东欧之旅!
【1】【奥地利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