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弓图片
弓字旁加个古,在常用字中没有这个字…
2. 古弓link
放在车身下的“受电弓”应该称为
集电靴
,在国内和受电弓一样被广泛用于供电制式为DC1500V等直流供电的地铁车辆。集电靴又名受流器、三轨受流器,英文名collector shoe,是指安装在列车转向架上,为列车从刚性供电轨(第三轨)进行动态取流(采集电流),满足列车电力需求的一套动态受流设备。
与集电靴相配套的则是提供电力的第三轨(供电轨):
而受电弓在我国被广泛用于供电制式为AC25kV的国铁车辆与部分DC供电和所有AC25kV供电的地铁车辆上。
从上文我们就很容易总结出,使用集电靴的情况和优点有以下几种:
建设成本低,隧道所需架空面积更小。
供电电压较低,一般在800-1500V之间。(相对于AC25kV)
适用于全封闭线路。(国铁有很多的单线电气化铁路都没有采取封闭措施)
相对于架空接触网,第三轨供电更适于曲线半径较小的隧道。
第三轨供电相对于架空接触网更为美观。
大风等天气对采用第三轨供电的线路影响较小。
此外,使用集电靴供电有以下缺点:
暴露户外
的带电轨道构成危险:有些企图横过路轨的人便因不幸踏在带电轨道上而触电致死。甚至有人因在带电轨道上小便,电流从轨道经过尿液传到人体而触电死亡。而在大风、雨雪天气,乘客的雨伞等金属物品吹落轨道,因为金属短路,造成跳闸等事件(武汉发生过一次乘客雨伞触碰第三轨事件);并且对于乘客跳轨和物品落入轨道等事件的处理也相对麻烦,当然安装屏蔽门的线路就不会存在此现象。此外,洪水也是影响第三轨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集电靴在高速之下难以准确地抓紧带电轨,故采用第三轨供电的
线路速度不能太高
。广州地铁四号线采用直线电机车辆,最高运行速度为90km/h,旅行速度不小于53 km/h 。最高速度达128 km/h的第三轨牵引供电系统为美国旧金山的BART(湾区快轨),其供电电压为DC1000V(一说是Thameslink南段去布莱顿的车次,最高速度为160km/h)。而架空接触网供电的最高试验速度为574km/h,最高运营速度为350km/h。电压问题:带电轨道的
电压不能太高
,否则电流会在路轨间形成电弧。由于电压不高,故在兴建铁路时每隔一小段便要设立一个电站,以确保电力供应稳定──但这样也加重了成本,因此只适合用在短距离的地下铁或都市内的轨道运输。另外,电压问题亦使高速列车和货运列车不适合于轨道供电系统
,故一般只有速度较低、载重较小的列车 (亦即通常用于大众运输的一类列车) 才使用轨道供电系统 (但英格兰东南部的铁路干线便大规模地采用轨道供电)在设备抢修时,因为第三轨靠近抢修现场,而停电进行作业不太现实,若在施工过程中,工具如果误碰第三轨,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恶性事件。对于运营其他部门而言,备用车司机、车辆检修人员进出折返线,因接触轨就在附近,存在触电的可能性;当远动遥控线岔无法实现,需要站务人员手摇道岔接发列车时,因不可能停电,所以也存在触电可能。
第三轨的
电流流失
,由于第三轨接近地面,虽然安装了整体绝缘支架,但是和架空接触网供电相比较仍会有较多的电流流失到地面,造成杂散电流的增多。在道岔处,第三轨必须留下空隙以容许其他路轨穿越其间。一般来说,列车拥有多于一个集电靴,所以空隙不会构成什么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列车仍有可能因为全部的集电靴都在空隙之中,无法取得电力而不能行动。这时列车需要由其他机车推动、或接驳紧急用电缆到最近的带电路轨上,以取得动力。由于这些事故多在繁忙的交汇处发生,故通常都会导致严重的挤塞及延误。
3. 古弓图片大全
而古代弓,44点攻击力虽然不高,但是有着最高的120点耐久,就连黄昏弓也只有100点耐久。而且古代弓拥有着仅次于黄昏弓的射程(射出的箭受重力影响的程度,古代弓是50射程,黄金弓是40,黄昏弓是8000)。不过古代弓成本很高,需要大核心,造一个出来放着就好了。
4. 古弓箭图片
弓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单体弓,单独使用木头做成的,弓比较大,最典型的就是英格兰长弓,这类弓需要依赖弹性非常好的木材,比如紫杉木;另一种复合弓,采用性质不同的多种材料制成的弓,比如用木或竹,结合角片和动物的肌腱(筋),再用上胶和丝、漆等制作的弓。
后来也有复杂的铁胎弓和现在的合成材料,只要能达到目的,有足够的弹性都是可以的。 中原的弓种类很多,但是因为主要是步兵用的,所以可以使用大型、便宜、简单的单体弓,也可以使用复合弓,但是游牧民族的是骑弓,因为在马背上的需要,所以弓要小,只能是复合弓,威力相对要小。
当然这是排除了民族体力因素,像苏格兰长弓
5. 古代弓的图片
弓是一张弓,你有几张弓,你做了几张弓。古代蒙古兵都配备2匹以上战马,好几张弓。箭有几把,箭有几袋。宋朝时宋军还配备2米以上标枪箭,把弓制作到成为床努,力发千圴。射杀千米之外之敌。
三国时诸葛亮还发明连环弓努,对军队战力的提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