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鹤楼摄影作品
黄鹤楼可以说是武汉的地标之一,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看出它的宏伟与美丽。这里的地理位置绝佳,夜晚的灯火在城市中慢慢点亮,黄鹤楼就成为众多建筑里最显眼的那一座,具有古典特色的飞檐在暖光的照耀下,富有雅致的美感。登上高楼,可以看到远处变换灯光的长江大桥,还有流动的壮阔长江水,特别壮观,特别值得一看。
2. 黄鹤楼 作品
王维关于黄鹤楼的作品是《黄鹤楼送康太守》 。全诗如下: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风岸,侯吏趋芦州。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译文:城下江水青苍,江边黄鹤楼危然耸立。黄鹤楼上,筑起的墙垛高高突起,连同朱红的栏杆一起倒映在悠悠的江水之中。
3. 黄鹤楼照相
武汉地铁5号线黄鹤楼地铁站,
从c口一出来,抬眼就能看到黄鹤楼,这里也是一个与黄鹤楼合影的绝佳打卡处。白天,黄鹤楼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上巍然耸立;到了夜幕降临,黄鹤楼流光溢彩,在夜空中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黄鹤楼的古典之美与地铁站的现代之美同框融合,展现了大武汉独特的包容性:有浓厚悠久的历史,也有现代化的科技;有大气磅礴的景观,也有街头烟火气。现场打卡拍照的游客源源不断,短短几分钟内就有二三十人在此流连忘返。
4. 黄鹤楼实景
崔灏《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
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
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
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5. 黄鹤楼视角
(以下内容,均属原创)
这首律诗,高绝千古,被古代诗评第一人严羽推为古今第一。
下面我们来分析楼主的问题,并一同欣赏本诗的高妙之处。
1。先分说:
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
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
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地遐思。
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同时不合格律,但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所以被诗歌推崇自然的严沧浪誉为古今第一。
2。再总说:
作者前四句三提“黄鹤”,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因为紧扣了主题,还因为紧紧抓住了“黄鹤”这一特殊的无与伦比的意象,原因有三:其一,“黄鹤”是黄鹤楼的精神内涵之所在,与楼同名,虚实结合,容易驾驭大作;其二,“黄鹤”不仅在空间上飞去飞来,可以跨越,同时又因为它是神仙的坐骑,故在时间上不类凡鸟,仍可跨越,这一点是其它意象难以完成的重任,故可助作者引发各种深层次的对时空的想象与遐思;其三,在音节上,“黄鹤”时来时去,一波三折,有一种往复回荡的美感,能够让读者离黄鹤忽远忽近,曲折萦回,挥之不去,始终抓住读者的心,不断加重“黄鹤”这一意象和与之相对应的落寞的感情在人心中的份量,直至“白云”一句才直出胸臆,喷薄而出,将这种深沉的感觉推向整个时空宇宙。可谓厚积而薄发。
3。其它:
后四句,非常严整,与前四句形成显明的对比,不仅是行文的需要,而可能更是作者刻意地安排。我们来看,前四句写天上,写宇宙,可以任意想象,天马行空,这样才能扩大诗的境界和表现力;而后四句写地上,写人间,只能遵守纲常法纪,规规矩矩,这同样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因为“昔人”“黄鹤”“白云”是不受约束的,寿命无限,想来想走,一随自愿,没有忧愁,没有挂牵,而人就截然不同了。登楼俯瞰人间,一是一,二是二,每一颗树,每一根草都有它自己的位置,想要一种和黄鹤那种纵横八荒,任意东西的感觉,不也太难了吗?
所以结句的“日墓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抒发的不仅仅是一般的乡愁,更是对人,对人生的种种无奈,而难寻到真正自己所想往的归宿的高度总结。
综上所述,作者才能够借助黄鹤这一非常特殊的“意象”和黄鹤楼一诗,表达了丰富的无穷无尽的并可以穿越千古的含义。咀之,含义深刻,蕴味无穷。
6. 黄鹤楼摄影图片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
现在的黄鹤楼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黄鹤楼了,毕竟年代久远,周围也没有挡风遮雨的物体可以帮衬,年代就已就连上黄鹤楼都成了一件“高危”的事情。
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新修建落成的,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来往的游客都会在这里进行拍照留恋。
最主要的还是黄鹤楼的建筑特色,之所以叫做“黄鹤楼”,主要是因为各层屋顶错落有致,就好比鹤飞翔一般,就好像是展翅欲飞的鹤翼,黄色的外观,更是显得炫目多彩,在古代黄色的建筑都是高贵大气上档次的。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的图案,云纹、龙凤等作为陪衬的图案。
来武汉必定黄鹤楼。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