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分析长镜头的影评作文
“时代变迁下的人性于江湖侠义上的爱情,共同折射出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迁”。由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江湖儿女》以人性的转变为主线,时代变迁为侧线,讲述了主人公彬彬和赵巧巧之间荒诞的江湖爱情故事。贾樟柯通过嘈杂的环境音,大量的方言以及流行音乐等近乎原生态的声音关注着中国社会小人物的生活,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他们的生存现状。
写实的环境音构建出时代变迁下的真实江湖。电影《江湖儿女》中环境音是不容忽视的元素之一,它所充斥着的时代的喧嚣与躁动正是对其现实社会真实的写照。电影中间部分,赵巧巧来到三峡之后,汽笛声摩托车的声音以及各种叫卖声等都不断进入到我们的耳朵,这极具贾樟柯风格的音响不知不觉的将赵巧巧到达另一个城市后即真正进入新的江湖后。那种无助与陌生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再回到电影前半部分。赵巧巧还是大哥的女人时,自然音响所展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的社会与人际环境。如他们在赌厅和舞厅里面打牌的声音跳舞声等杂音,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告诉观众当时的江湖环境和他们的身份与地位。这两个典型的例子暗示了人物地位关系的变化,且前后发生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凸显了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也为电影增添了内在的张力。
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反映出一个更加真实与亲切的江湖。电影《江湖儿女》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对话所用的为方言,因为方言就一定的亲切感。当我们在使用方言时,应处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所以这里的方言提醒的是人们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退去,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迁。在电影前面,赵巧巧回到父亲家伙与邻居谈话时,所采用的就是正宗的山西方言,仿佛有些幽默感。这正是体现了导演运用黑色幽默即方言来衬托中国社会现实的意图。时间飞速流逝,我没有跟随着赵巧巧来到了三峡。那么另一个地域就展现的另一种方言。电影不仅仅将低于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我们还原的故事情节,给原本平淡的情节增添了活力,也暗示的情节的主题。
流行音乐的反复出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儿女情长的江湖,电影《江湖儿女》中让观众又印象十分深刻的声音运用,就非声音莫属了。这些流行音乐不仅起到了定位时代,背景和时间的作用,还能巧妙地将人物心理与所处的实际相结合。《江湖儿女》中,赵巧巧在观看表演时,和大家一起唱起了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仿佛在诉说着斌斌,赵巧巧之间的情感变迁,也将当时赵小巧的那种悲伤的心境灵活的展现了出来。电影中的国标舞曲《YMCA》令人想起《山河故人》中使用过的《Go west》这首世界范围内的同志圣歌被放在这里,更多的是作为自由的象征,这些都是时代的缩影,或是主人公未说的话利用歌曲给予表达。
薄柏说过“声音听起来应当是意念的回音”。贾樟柯通过其声音艺术的典型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十分生动的听觉盛宴,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小人物的生存现状,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2. 长镜头电影分析
1.《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中间没有动一剪子。
堪称变态。2.安迪·威荷的《沉睡》用镜头对准一个酣睡的男人长达六个小时,绝对挑战人类的忍耐力!!! 3.《400击》最后那个长镜头非常著名 4.《赎罪》里那个,老师课上讲了~ 太刻意了,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了~ 5.《人类之子》战争片,一个30分钟左右的长镜头,个人认为很不错的。。。特吕弗的《四百下》。他是巴赞的忠实拥护者嘛 6.《蛇眼》里的,那是尼古拉斯.凯奇演的一部动作片,从影片开始一直到拳击场内枪声响起,在长达13分钟的时间里,镜头一直跟随着尼古拉斯.凯奇移动,这期间他做了很多事,上电视、见拳王、抓小贼、会老友、跟老婆和情人打电话、盯上一个金发美女……尼古拉斯.凯奇在这13分钟里充分展示了自己锋芒毕露、飞扬跋扈的演技,让我大呼过瘾! 还有就是法国左岸派的和新浪潮的都有很多是长镜头的
3. 分析电影长镜头的运用技巧
镜头所呈现的可可西里的自然风光,吉普拉着那无人边疆的黄沙,拉出两道沉重在《闪灵》中,库布里克在开篇时运用的大量的长镜头来渲染整个影片的恐怖基调
4. 电影中的长镜头例子
《大事件》中开场的一段长镜头,展现了从事件开始发生时现场所有的场景。
5. 长镜头影评模板
《八佰》近期火爆热映,伴随着许多争议,依然收获了十亿的票房,这也证明了《八佰》还是成功的打动了我们大陆观众的爱国心。
它的公映一波三折,经历了十年准备,四年制作和三次撤档。
演员梁静,既是导演管虎的太太,也是《八佰》的出品人之一,在票房破十亿的当天,不由得发长文表白老公管虎,吐露十年艰辛路……
的确,为追求最佳效果,影片中的占地200亩的建筑,其一砖一瓦都追求年代感。两岸的建筑群则按一比一的实景搭建,还凭人工,开凿出一条新的苏州河 。导演在拍摄时,更是把宁波白沙的拆迁地块,专门定为淞沪会战的场景取景地。
故事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1.能被人记住的人物角色
这部影片是群像电影,角色多达十几二十个,却一点也不凌乱。从小角色入手,再到角色的成长,贯穿着自然流露的家国情怀。
电影首先展示他们是普通的真实的人,伴随着他们亲历了战争时代面对民族危难,中国军人的硬派英勇,最后都成为英雄。
从胆小到成长的小湖北,从懦弱到勇敢的端午,魏晨饰演的湖北硬汉,有想着下辈子娶个媳妇的烟鬼瓜怂,还有铮铮铁骨的团长……
而众多实力演员的加盟也是本片的看点之一,王千源,张译,杜淳,郑恺等等,还有很多客串演员的出现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我们出乎意料的看到了俞灏明和魏晨同框的画面。
十年前在快男唱歌出道,十年后一起扛枪卫国。
看完《八佰》之后,大多数人都感动得一时半会不能从故事中出来。
其中有震撼,有感动,来自军人的使命,来自痞子的牺牲,来自孩童的敬礼,来自平民的枪声……
2.美学风格特色
《八佰》最标志的美学风格在于摄影上。它是全球第三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片。
电影中有一幕:它以苏州河为界,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夜上海,一边是人间地狱的四行仓库.把两个画面用一个长镜头连接在一起,两相对比显得尤为惨烈,更加真实,更具有感染力。
全片布光精良,场面震撼,在银幕效果上不容小觑。
电影中采用了大量的霓虹灯,巨大的灯光操作,由上海的大城市特效发散出来,在这种年代感的战争电影里算是非常先进了。
故事传递着的自由和爱国,不像从前的主旋律影片,一味的流于喊口号和做形式,而是细节设计加分。
电影里融入了京剧元素,十分的写意化,导演为了加深观众的理解处理得不那么抽象,让观众去自行脑补,留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那匹贯穿全片的白马也让人印象深刻。
马在战争中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它其实寓意着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中国不会亡” 。
当屋顶上的旗杆倒了以后,依旧有战士舍身冲过去护旗。他们宁愿违抗军令,也要舍命去护旗;当懦弱的老算盘想跑路的时候,对准他的那把枪终究却没有打死他,而是放走了他,这也恰恰说明每一个军人心里的那一份柔软和思乡之情。
3.爱国情怀新高度
《八佰》的出现,为后疫情时代国人的信心和国内影视制作行业注入了第一针强心剂,也为疫情后影业复兴打响头炮。
虽然电影并没有完全真实的讲述历史,但我们也不必太过于注重历史的部分,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它会有虚构的部分,不同于现实。
影片的故事情节强,演员实力强,场面与动作强,它不是靠战争去驱使的,而是更多陈述现实的残酷与战争的悲剧性。
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坚韧的抉择与觉醒在重压下更显弹性,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国的热爱,对信仰的一往无前。
最后那些沉睡的老百姓都被叫醒了,四万万人皆同胞, 我们歌颂每一位英雄。
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气节未曾改变,勿忘国耻,致敬英魂,振兴中华,吾辈当自强!
“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有鲜血,还隐藏着国人的坚韧底气。
电影的最后一幕令人感慨万千:四行仓库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那一堵墙仍然存在,但其周边是今日遍布高楼、繁荣昌盛的上海。历史的选择与奥秘,都藏在这张对比图里,值得今日的观众细读。
6. 长镜头的电影片段分析
本片在很多片段中运用了大量长镜头,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结合影片的主题表现出真实感。在影片高潮部分:日泰队长与尕玉经历万难终于赶上逃跑的盗猎分子,与他们正面对抗时,双方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日泰队长与盗猎分子对话过后,全景拍摄辅以长镜头,展示日泰队长被杀的全过程。走远的盗猎分子、背景中辽阔深远的山脉与尕玉、日泰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借助风沙与空灵风声的辅助,一动一静,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暗示了尕玉的心理状态,营造出一种沉重又凄凉的气氛,而在画面与光影中营造出这一环境与氛围的同时,一言不发的尕玉与嘶吼悲凉风声的画外音两者的对比,很好的衬托出尕玉深入骨髓的无能为力之感。
同样,在巡山队员刘栋掉入流沙中时,同样运用了两段长镜头:刘栋不慎落入流沙之中,吞没他半个身子时画面以长镜头呈现,特写镜头则刻画了刘栋的挣扎和对生的渴望与当时的崩溃;刘栋全身陷入流沙,只剩脑袋慢慢被吞没,特写镜头中的刘栋绝望的望着天空被流沙慢慢吞入直至消失不见。这段中的沉默与安静与上段的激烈挣扎产生强烈的反差对比,两段虽都是长镜头,但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让观众在关心其命运的同时又感叹大自然的残酷和人类的渺小。
7. 长镜头之于电影的意义
失恋阵线联盟是2015年中国北京长镜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拍摄影片。它讲述了三个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女孩,同处在失恋期,她们组成一支失恋阵线联盟,并通过完成超级冒险计划复仇极品前男友,修复受伤心灵,寻找爱的意义并拥抱美好未来的喜怒哀乐故事。
8. 结合影片谈长镜头的作用
镜头长短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知提问者想知道的是什么,我来说说前者: 影视拍摄、制作中: 一般把短于10秒的素材称为短镜头,长于30秒的素材称为长镜头。 电视为了吸引观众,大量采用短镜头;电影则用长镜头较多。
9. 关于分析长镜头的影评作文题目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看电影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
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
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
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
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
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
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
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
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
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
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
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
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
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
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
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
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
(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电影基础知识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
(***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
“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
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
”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
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
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
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
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
《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
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迫降遇险。
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
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栖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
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6.祭奠忠魂。
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2、某类人物;3、对比性人物;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2、东西方观念;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
10. 关于分析长镜头的影评作文素材
花样的年华,无言的结局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梳的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一切欲说还羞的情感,如一张泛黄的老唱盘,在岁月的留声机中静静旋转。没有喧闹的浮躁,没有泡沫文化的缩影,只是哀婉却唯美地唱着一首老歌:花样年华。一部不俗的电影也随之沓来,一样的温情脉脉。
这是香港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导演王家卫的一部影片。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讲述两个已婚男女的婚外恋。还有一部类似的题材电影是美国的《廊桥遗梦》。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西方人的爱情观,而《花样年华》折射出的爱情理念,则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淡淡的忧伤”的东方情怀。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谈谈王家卫,这个经常以一副墨镜示人的性格导演,拍出的作品都是些有着强烈个人色彩弥漫的影片。《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一分钟理论”,阿飞的桀骜不逊仿佛是他的缩影;《重庆森林》里警察633和663的各自特立独行的生活理念,“凤梨罐头”和爱情保鲜论也已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东邪西毒》中欧阳锋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气镜头,也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甚至是张艺谋导演都拿来借鉴的典范;连《春光乍泻》这一部颇受争议的同志电影,王导都依然能把它拍摄的细腻动人,片中长镜头的娴熟运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贴上王家卫风格的标签。可是,2000年的这部《花样年华》中,王导的前卫美学并没有体现。相反地,这部影片充满了含蓄美和隐蓄的镜头语言。影片的主题也关注的是关于中国人惯有的情感处理方式,从头至尾都向观众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韵美和思想。可以说,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卫的风格,却深得他钟爱的影片。
梁朝伟和张曼玉在片中分别诠释了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具有传统观念的旧香港60年代中产资产阶级的已婚男女。他们原本都各自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庭,一种缘分使他们都搬进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种缘分让他们两家的间隔只是一面墙壁。在逐渐的交往中,大家熟络起来。可当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单独相遇时,却还是只一句“这么巧啊?”便匆匆而过,继续走他们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这样过,倒也安然自在。可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各自的伴侣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实。周与苏不知是因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还是基于报复的心态,抑或都不是,他们只是为了找到一个诉说心事的知己。总之,他们成了朋友。一起吃过西餐,一起在旅馆那间著名的2046号房间里写过武侠小说,一起演绎过各自爱人的出轨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间里清早吃着糯米鸡......他们都说过“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可后来,一句“原来有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证明了一段苦恋的开始。周慕云在挣扎,苏丽珍也在挣扎,挣扎在情感与道德理智的边缘,也彷徨在爱与不爱的边缘。可惜,最后他们谁也没有越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各分东西。怀着心中对对方的挂念,苏丽珍选择了坐在他已经空荡荡的房里无声地哭泣,任眼泪肆意地流过脸颊;周慕云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诉说在吴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让它永远是个秘密。花样的年华,却是个无言的结局。
这是一部看后会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后会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观看它只是因为那绚丽的旗袍。的确,那26套婉约幽雅的旗袍紧紧包裹出张曼玉玲珑曼妙的曲线时,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为了欣赏服装美而观看此片的话,那未免有点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没什么滋味,可细尝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会不知不觉地飘溢在你的五脏六腑间。《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片子。无论是镜头中精致的特写,还是丝丝小雨中由昏黄路灯投下的柔和光线,或是整个画面色彩的鲜明层次,色调搭配技巧的夺人眼目,都是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深厚功力的体现。还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声音艺术,就算是雨滴落地的声效都是那样富有感染力,就更别提片中那伴随着男女主人公在楼道里多次相遇时恰如其分地响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带有丝许压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这些硬件设施做的完美无瑕,更可贵的是影片的灵魂--内容情节,王家卫一样描写的匠心独运。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