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徕卡M支持峰值对焦吗
支持峰值对虚做焦, 现在的徕卡M M-P Q SL 等等都支持峰值对焦,峰值线可能橡誉岩和屏幕梁御像素有关系 容易看不清
二、徕卡M数码相机
如果你对数码时代的徕卡M相机版本感到迷茫,那么这篇文章将带你梳理其发展历程,让你清晰了解每一代的独特之处。
徕卡M系列数码相机,自其诞生起,就以其卓越的品质、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性能赢得了摄影爱好者的喜爱。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这些经典相机的辉煌历程。
一、起源与早期版本
2006年,徕卡推出了第一部数码M相机——Leica M8,它采用了1030万像素的CCD传感器,首次加入了6 bit的编码卡口。此后的M8.2版本强化了自动曝光和快速拍摄功能,并改进了机身设计。
二、全画幅的时代
2009年,徕卡M9作为第一台全画幅的数码M相机问世,像素提升到了1800万。其独特的亮线框取景窗和出色的操控性使其成为摄影爱好者的首选。随后的M9-P则取消了徕卡标,更加注重性能和内部优化。
三、黑白摄影的里程碑
2012年,徕卡推出了M monochrom黑白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它采用了独特的黑白感光元件,为摄影师提供了全新的拍摄体验。
四、数码时代的进步
徕卡M(Typ 240)的推出标志着徕卡M系列的重大进步。它采用了CMOS传感器,具备峰值对焦和实时取景功能,还带有1080p的视频拍摄能力。与此同时,M-E作为简化版相机,主打平价市场。
五、豪华与低调的并存
Leica M-P(Typ 240)作为豪华版的M240,性能卓越,外观更加低调。它采用了2400万像素的CMOS传感器,连拍张数增加一倍,屏幕升级为蓝宝石屏。对于那些喜爱徕卡但又希望保持低调的用户来说,它是理想的选择。
六、纯粹摄影的体验
徕卡M(Typ 262)让摄影更加纯粹。它不允许实时取景和峰值对焦,回归了传统的摄影体验。此外,它的电池更加耐用,重量比之前的型号轻了近100g。另一款同样令人瞩目的相机是Leica M monochrom(Typ 246),这款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的数码相机满足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对黑白照片质感的追求。
七、无屏幕的传奇
徕卡在2016年推出了一款没有屏幕的相机——Leica M-D(Typ 262),这简直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尽管没有屏幕,但它依然保留了徕卡旁轴相机的所有优点,让人回想起胶片年代的刺激感。这是一款为真正热爱摄影的人设计的相机。最后就是现在的热门产品Leica M10。它是徕卡M型相机的最新成员加入Wi-Fi功能让摄影师能够更方便地分享他们的作品优化的图像处理器使最高ISO提升至50000。同时它致敬了古典情怀保留了胶片机的韵味。从最初的全画幅数码相机的推出到最新Wi-Fi功能的加入每一款徕卡M数码相机都代表了摄影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精神的延续让人们不禁沉浸在徕卡相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三、统计一下,您期待E-M1的新固件增加哪些功能或者改进?
M4/3镜头也可以自主选择相位对焦模式,并能够自定义到独立按键。这个很重要。
四、徕卡m系列的型号都包括哪些
如果说现在产的有Noctlux也就是超大光圈的镜头,Summilux光圈是1.2mm的镜头,Summicron光圈是2mm的镜头,Elmarit光圈是2.8mm的镜头,Elmarf/2.8mm或者2.8mm以上的镜头。徕卡M采用由欧洲COMSIS公司专门为徕卡生产的2400万像素CMOS传感器,机身背面的液晶屏采用了Gorilla玻璃的92万像素LCD屏幕。徕卡M是第一款拥有LiveView实时取景功能的M系列机型,并提供了放大视图或峰值对焦两种选择,方便用户“通过镜头”对焦,也使得徕卡可以让M相机兼容R口镜头。
五、百年的相机老铺重新定义回归摄影原点,徕卡 T System 动手玩
走过一百年,徕卡在摄影玩家的心中有着难以动摇的地位,不是因为他的昂贵,而是懂得摄影的使用者亲手用过一次真正的德国徕卡设计与制造的相机与镜头,就能感受到它并非浪得虚名,其光学工艺即便到了数位时代,仍然独树一格。而徕卡也在欢度百年之余,推出一款足以颠覆消费者对于徕卡既定印象的 Leica T System 。
这款兼具百年纪念机性质的 Leica T System 有几个重要的突破点,首先它采用全新的设计与操作逻辑,同时以价格来说它也比起过去由徕卡操刀的可交换镜头数位相机平易近人许多。
跳转开始介绍这款颠覆自我的徕卡百年纪念机种。
Leica T System 的改变是从里到外的,从与 Audi Design 共同合作的极简设计机身以及同样以摄影原点出发但新颖的触控式操作介面,让人很难相信这款产品是出自那个即便到了数位摄影时代依旧顽固的坚持传统相机操作与设计的徕卡。然而在把玩之后,仍可感受到这台 Leica T System 仍是出自那个一直强调回归摄影至上的的可爱老顽固之手。
Leica T 的铝合金机身主体并不采用多数量产化相机常见的铸模锻造方式,而是由 1.2 公斤的铝块进行加工切削,最后在透过人工方式打磨制成,除了费时费工外,结合主体外壳与内部骨架机构设计的机身,也兼具机体结构的强固性。费工的制造过程可以参考先前的文章(请点此),你或许觉得过于矫情,但同时这也是徕卡对于做工的坚持。
另外不得不提由 Audi Design 所操刀的外观工艺设计, Leica T 的外观不光只是表面所看到的极简线条那么简单,看似简单的握柄突出弧度与宽度,有着意想不到的握持舒适手感,快门、物理转盘的间距也规划的恰到好处,不会在操作上绑手绑脚或是误按。
Leica T System 只有简简单单的五个物理按键,包括快门、结合开关与闪灯的拨杆、录影、两个转盘,其余的控制就交由机身后方 3.8 吋的触控萤幕提供的虚拟按键负责。打开侧盖,也没有复杂的 I/O ,只有一个 microUSB 以及记忆卡插槽。机顶的热靴盖也是使用铝合金制造,热靴除了可搭配闪灯,也可扩充具备 GPS 的电子观景窗 Typ 020 。
乍看下似乎彻底颠覆徕卡过去以摄影需求规划几个功能键的方式,但试图回想传统的机械式相机,不过是由机身的快门键与快门速度旋钮搭配镜头的光圈环进行操作而已?只留下这几个按键也诉说徕卡想要让拍摄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调整光圈、快门以及按下快门的瞬间,至于其它的电子设定则尽可能在拍摄前就做好准备。
一些设计上的细节,也显示 Audi Design 的一些巧思。例如高耸的椭圆型弹出式闪灯,平时就这样以与机身相似的圆弧造型收纳在机身内。无电池保护盖而是将电池底部与跻身底部融为一体的设计也独树一格,且为了避免电池在退出后不慎掉落,退出电池后,还要轻轻把电池往下一压,看到原本卡在扇形凹槽一半的拨杆到底,才能真正把电池取出。
Audi Design 为了保持相机的外观设计简洁也无所不用其极,刚拿到 Leica T System 会不知道如何安装背带,原来就像 iPhone 一样,要透过插针顶一下左右两侧的圆形小孔,把背带固定环的保护盖退出,才能把背带的扣环插入插销,至于要移除背带也同样要使用插针才能退出背带扣环。 T System 的附属背带是采用橡胶材质,采长度不可调整设计,如果需要可调整长度的背带需要额外购买。
Leica T 的触控萤幕逻辑相当简单,如同一般相机的按键配置一样把功能键配置在右方,依序由上而下是拍摄模式、选单以及资讯显示切换。
点一下右上角,就会出现 P 、 A 、 S 、 M 与场景模式,此时右下方的图示会变成回到上一页。由于 Leica T 的镜头并未具备光圈环,故光圈与快门都是透过机身进行控制。
点一下中央的相机图案,会出现九宫格的自定义快速选单,一些项目较少的功能如厕光、 *** 与防手震开关,只要点一下图示就可切换,而且若九个功能键不够,也可以加到第二页;增加功能的方式只要点一下最后一格的 + ,就可从选单中把较常用的功能放在快捷选单;至于不需要的功能,就像手机一样长按,就可把功能拖曳到垃圾桶图案中移除。
在快捷选单下再按一下右上角的板手,就会进入完整的功能选单,同样也采用九宫格方式以及上下滑动的方式进行操作。整个触控介面使用的体验仿佛就像在操作手机一样,比起现行徕卡相机的介面直观许多。至于触控与物理按键哪种方式好?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但这套系统并不难用。
不过算来算去好像少了照片预览的按键, Leica T System 要如何预览拍过的照片?原来方法很简单,只要由上往下拖曳,就可叫出照片预览功能。不过判断的反应有点慢,刚开始使用要多拖曳几次习惯手顺比较容易成功。
也许是考虑到需要透过由上往下滑动的指令才能叫出预览, T System 虽然在对焦模式中提供触控 AF ,不过并未提供触控焦点快门连动的设计,避免在呼叫预览功能时不慎触发快门。另外 T System 在手动辅助对焦仅提供焦点放大,并未提供峰值对焦功能,对于享用于转接使用者可能会比较不易对焦些。
色彩风格提供五种,另外可针对五种模式的反差、锐利度与饱和度进行微调。风格效果依序为下方五张在类似情境的照片的表现。
Leica T 采用一张 APS-C 片幅的 CMOS 元件,有效画素为 16MP ,连拍达 5fps ,具备物理快门帘机构,对焦系统则是使用对比式对焦。 T System 内建有 WiFi 连接,不过由于目前 app 仅提供 iOS 版本, Android 版本还未正式上线,故这次就没测试遥控拍摄的功能。
至于这次搭配的是价格比机身稍微便宜一点点的 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 ,虽然说是比机身便宜一点,不过也要超过六万台币了;此镜为七群十片镜片,等效 35mm 片幅为 27-84mm ,属于标准变焦镜头,最近对焦距离在广角端与望远端分别为 30 公分与 45 公分。
此镜为日本制造,在广角端为最短收纳长度,望远端的镜头突出如上,前端的对焦环为电子式。以下为此组合拍摄的照片。
以这次所搭配的 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 的大小,很难想像有这样的解像能力,显示即便为日本制造的镜头,仍维持徕卡镜头一贯小体积、高解像力的特色。然而发色方面则不若笔者先前试用过的 M 以及 X2 来的强烈,高对比黑白的灰阶也相较前两者个性那么鲜明,由于无其他的镜头,也不确定是镜头或是系统色调的关系。
若是因为镜头的特质,那表示这只由日本所生产的 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 有着一些老前辈对于几款由日本生产的德国镜的评价,就是带有德国镜一贯的解像力与浓郁的色彩,但也带有日本镜头清秀的风格。笔者认为这次拍摄的照片虽称不上浓艳,不过仍是相当浓郁的色彩表现。
不过高 ISO 的表现是目前 T System 让笔者比较头痛的,相较于日系的机种设法透过演算逻辑使高 ISO 的可用度提升, T System 笔者使用超过 1,600 的 ISO 就比较无法接受了,杂讯的控制能力仿佛让笔者想起笔者手中最后一台 CCD APS-C DSLR 时代表现,只能选择高对比黑白拍摄掩饰高 ISO 的表现。
Leica 正在使用 T System 为其写下一个新的篇章,给世人看到这个已经历经百年的老品牌在改变,与全新的方式为专注于摄影本质下了新的注解。在近一周的相处下,笔者自认完全无法驾驭其电子系统的特性,但已经感受到这套系统并未如第一印象般的难以使用,只要把拍摄的想法回到机械式底片相机专注于追寻光影与构图就能体会这套操作方式。
虽然以日系的无反光镜系统的电子性能当成基准看待 T System ,会觉得它在对焦系统与操作反应还有高 ISO 杂讯抑制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然而它毕竟是一款徕卡,而且是结合当代极简设计以及高规格生产工艺的徕卡,并且也象征百年来徕卡对于摄影的坚持,它不只是一台相机,同时也是足以堪称当代极简设计的工艺品。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