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结论:镜头大于机身。当然了不是在差别特别大的情况下。在正常的拍摄环境中现在的感光元件基本都能胜任拍摄任务,无非是像素的多少的差别。或者是运算速度上的差别,不需要高速连拍的可以不用考虑这一点。
一个素质优异的镜头不仅在焦内成像锐利,在焦外虚化也如同奶油化开一般的柔和。这也是往往镜头的保值率要高于机身。
但是无论是机身也好还是镜头也好,都只是协助我们的工具。最最最重要的还是使用他的人
人像摄影的器材器材是比较复杂的,包括灯光、背景、相机、镜头、以及各种反光板、前景小道具等等等等,不过辅助器材比较多,最主要还是相机与镜头!
那么相机与镜头哪个重要呢,其实这是相辅相成的,相机重要,镜头更重要,或许有人会说以前黑白胶卷相机都能拿50定焦拍出大片来,设备肯定不太重要!这你就错了,生活在90年代的我们新摄影师来说,日子只有往好了过,如果现在让我们玩胶卷,估计就没有这么大热情了!
好了,言归正传,好的机身搭配差镜头与垃圾机身搭配好镜头之间谁的效果会明显,我曾经就做过实验,6D搭配50、5D3搭配50,最后照片谁也分不清6D还是5D3拍的,5D3搭配24-70mmF2.8,6D搭配50mmF1.8,50照样效果比24-70好!
5D3的性能确实比6D强,但是机身始终是一种相当于媒介是东西,没有镜头这样的引子是发挥不出什么事情来的!在摄影中,镜头才是影响照片好坏的最根本原因,机身占比并不是太大。好的镜头可以搭载差机身照样发挥出好镜头的优势,垃圾镜头放在最牛逼的机身上面照样没啥牛逼的地方!
拍人像,应该在哪个阶段想构图?
通常在拍摄一组人像创作前,都会考虑既定的拍摄主题,如果细致一些,甚至会写好拍摄方案以及所需的道具配饰场景预设等等,这种时候就会去考虑,在创作过程中,会去拍摄怎样构图的片子,同时找一些相似风格主题的好片参考,寻找灵感,为自己的拍摄做一些姿势、构图等方面的储备,这些是前期的构图预设,而在拍摄过程中,根据实际场地与模特特质的不同,又会有新的构图想法与当时的灵感火花产生,这是拍摄中的构图场景,而在后期时,根据已拍摄的成片进行选片时,有很大的可能会遇到一些“伪废片”,这种片子可能初始的构图不好,但是模特状态以及其它画面表现优异,这种时候通过剪裁重新构图,也会出好片。所以个人认为,构图的思考实际上是贯穿整个拍摄前期中期与后期过程的,思考永不停止,而不是去考虑在什么时刻思考。
如果你是刚刚开始学摄影,你的脑子里面肯定是只有参数的,甚至可以说你能把这些参数想明白就不错了,哪有心思去想什么思想的高度。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可能会开始看一些摄影大师的传记,你可能会通过了解他们的生平来试图理解他们的作品。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常常就感叹,“这个照片我真的是非常喜欢,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才好。”
实际上这个感觉是对的,因为文字和图形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我们不能指望文字能完美的去形容图形,所以说不出来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正是因为说不出来,这个思想、这个感觉它就没有办法被量化,没有被量化就无从讨论。比如说你现在逮着一个艺术大师,你去问他说“能不能讲讲您这张照片背后的理念呢?”,这大师可能坐下来跟你谈两小时、五个小时、谈一天,他也不见得能说得清他背后到底是什么理念。这不一定是他的艺术成就不高,这不一定是他的表达能力不够,他也可能是因为视觉艺术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用文字来量化的。那么这个时候你作为观众,作为粉丝,你要跟大师去讨论他的作品的时候,你能讨论去什么呢?所以许多人又回到参数上来了。
关于这一点,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英国的风光摄影师(迈克尔·肯纳)来中国做交流,当时在中央美院这位大师他就要求说“我今天分享的东西都无关参数,也请大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拍摄参数上。”讲完课以后,台下就有位年纪偏大的摄影爱好者提问,“想问大师您这些照片都是什么光圈?什么快门?什么感光度拍摄的?”大师非常耐心,他说对我来说这些参数不是很重要,于是提问者表示不服,于是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有关参数的提问。台下其他的观众其实都已经在发笑了,最后这位爱好者是在工作人的劝说下才放弃了问参数这个想法,而且在坐下的一瞬间,我听到他非常大声的在抱怨说“他老说不重要,这怎么可能,我觉得这就是最重要的事。”
当时我其实就坐在旁边不远的地方,大家可能觉得这一位老先生的比较固执比较好笑,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非常自然的的一个事情。当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讨论思想的时候,确实就只能关注参数了。
查看更多关于【布光构图】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