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色温、色度、色相:
色温的作用是分析光线中不同颜色成分的含量多少,其单位为“K”,常见的色温范围有1000~17000K,比如:烛光的色温约为2000K,家里使用的钨丝灯约为2800~3200K,美丽的日出日落的色温约为3400K,中午的太阳光约为5400K,阴天则约为6200K,蓝天约为15000K。色温越低,光线的红色成分则越多,感觉更温暖;反之,色温越高,光线的蓝色成分越多,感觉更寒冷。
色度就是颜色的明暗程度,比如天空是比较明亮的蓝色,即浅蓝,而大海却是比较深沉的蓝色,即深蓝,两种蓝色具有明暗程度上的对比。
色相就是颜色的种类,比如红色的衣服,白色的裤子,绿色的树叶等等,
色温是对光线的颜色进行分析,而色度和色相则是对色彩进行描述,所以三者之间有所区别,但又有所关联:区别在于对象不同,关联在于都是对颜色进行记录。
摄影时,通过调整白平衡或者设定色温值来控制画面的色彩冷暖,例如:拍摄大家都喜欢的日出日落时,如果将白平衡模式设为日光或者阴天,那么画面就会呈现为红色;在拍摄雪景时,白平衡如果选择钨丝灯模式,那么画面则是一片蓝色,选阴天则没有偏色。还能通过直接设置色温值来改变画面的色彩冷暖,现在的数码单反相机基本上都提供了色温调节功能,调节范围大概约为2500~10000K。色温值越高时,画面越显暖调,反之,色温值越低时,画面越显冷调。
色度对色彩的深浅明暗进行描述,比如我们在逆光拍摄群山时,离我们最近处的山脉色彩较暗,中间的山脉较亮,而远处的山脉则为最亮,这就营造出了色彩明暗渐变过渡的效果,可以说在摄影构图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色相在摄影中可以用来体现颜色的对比。只要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就能产生色相对比,是平时最普通和常见的对比。其中的冷暖对比(如蓝色的天空与黄色的沙漠)和互补色对比(如红花与绿叶)都是色相对比的特殊案例。
白平衡,画面颜色的基础。如果不能设定一个合适的白平衡,画面的色彩肯定差强人意。画面颜色的确定,是由三种因素来共同作用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者的调整应该相互配合。
先来说说白平衡:这张图片,RAW格式拍摄,自动白平衡。用Photoshop ACR打开,画面偏蓝。
RAW阶段调整白平衡,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
第一种,白平衡的预设,在菜单中选择和拍摄现场最接近的场景。预设的不一定合理,所以我一般不用这个功能。
第二种,手动来调整色温和色调。
调整色温:蓝色和黄色之间的平衡。滑块向左,冷调,颜色发蓝;向右,暖调,颜色发黄。
调整色调:绿色和洋红之间的平衡。滑块向左,偏绿;向右,偏洋红。
拉动过程中,可以看到效果。我来调整到这个位置,整体颜色很符合我心中的感觉。
第三种,利用白平衡工具来选取。首先选择白平衡工具,然后在画面中选取你认为应该是“浅灰色”的地方。比如这张图片中,远山雪的位置,接近“浅灰色”。我用白平衡工具来点击。
软件自动给出了色温和色调的数值:
在风光摄影中,我觉得白平衡更是一种创意工具,帮助我们展现心中色彩基调。如果是人像、景物、美食、珠宝等题材的拍摄,我们就要借助色彩管理工具,来形成精准的白平衡,精准的色彩。
回到本次案例,针对这张图片,我更喜欢第二种手动调整出来的白平衡色彩。在它基础上,继续微调调增局部颜色和局部曝光,最终作品如下:
再看看我们当时拍的RAW格式原片和成片对比,是不是差异巨大?
确定合适的白平衡,是后期颜色调整的基础,我们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
第二部,如何理解色相呢?大家这样来理解,色相就是颜色的相貌。通过调整色相,可以改变画面中某种颜色的“相貌”。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这张图片,我12月初,拍摄于杭州的九溪。舒展的枫叶,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背后隐藏着寺庙,台阶上翻着淡淡的光。画面看起来不错,但颜色有点沉闷,如何增加画面中色彩,突出亮点呢?画面中的主体颜色,是枫叶的黄色,那好,我们来尝试调整它。
这个是Photoshop ACR 中颜色调整的界面。颜色三元素:色相、饱和度、明亮度。我们点击色相。
我们可以发现树叶的主体颜色,在橙色的范围内。我们把橙色的滑块向左移动。也就是让画面中黄色的部分,向深橙色(红色)的转变。
然后把橙色饱和度向右移:
看看现在画面变成了什么样子:
来个对比吧,深秋的感觉,马上浓重了很多,画面中的亮点,更加的突出。
查看更多关于【布光构图】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