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胶片图片
一盘电影交卷如果是柯达和富士的35MM胶片500感光度的片子
一盘400尺的价格在1500元左右。
400尺大约可以拍摄4分钟
胶片冲印1尺3元到5元不等
再加上冲洗的时候配光的费用每4分钟的成本近3000元
150分钟的片子安1:5的片比计算是570000元
按照粗浅点的来算,135,一卷36张,按24帧来算,一卷1.5秒
当然电影用的胶卷 不会在淘宝买,他们要用应该也是用盘片,一大卷,那按分装来算,现在的胶卷价钱,我觉得要个七八块总要的吧,方便算点,少算点,7.5,那一秒就是5块钱,然后 这里不包括胶卷的冲洗,以及需要做成正片的费用。
2. 老电影胶片图
得看情况。如果是未拍摄的电影胶卷,则是不值钱,未拍摄的胶卷保质期一般3~5年,70年的东西毫无疑问过期20多30年,甚至能不能成像都是个问题。
如果是拍摄之后的电影拷贝胶卷,则要看片子,拷贝存世稀缺的片子则价值高,发行拷贝特别多的片子不怎么值钱,电影胶片只是一个载体,具体看片子的稀缺性,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胶卷保存妥当,没有发霉、内容播放没问题。
像淘宝就有很多老电影胶卷拷贝,20多块钱一盘到一两百一盘都有,还是看片子本身决定价格,看片子,看片子,看片子。
3. 影片胶片图片大全
c41胶卷和电影胶卷的区别:
冲洗工艺不同:电影卷冲洗工艺比c41复杂,c41胶卷一般采用C-41工艺,而电影卷的彩色负片则采用ECN-2工艺冲洗,使用C-41冲洗时需多一步前浴、水洗的步骤,否则会污染显影液。黑白、反转电影卷则可按常用卷的冲洗工艺。
颜色还原度不同:如果是颜色还原度,大多数C41冲洗的彩色负片是强于电影胶片的,而且C41工艺无需除碳,相对简单,但是电影胶片的宽容度强于彩色负片,可以呈现更多的细节。
相比c41胶卷,电影卷多了一层炭黑层,炭黑层的作用一是用来防止光晕,二是电影机高速旋转防止静电电弧产生火花导电影胶卷按色彩还原分,有黑白片,彩色片,X射线片等等。其中黑白片按其感色范围分可分为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等,全色片是对所有颜色都感光(现在21世纪我们用的黑白片都是这种类型)。
分色片指可感受蓝紫色光和黄、绿色光,但对红色光不可感受。色盲片指对蓝紫色光敏感,而对绿、红色光很不敏感,一般用于文件与黑白底片拷贝等。致底片曝光。
4. 电影胶片素材图片
1、新建画布,建图层:画一条黑色长框;
2、再新建图层,利用画笔工具画出一条有间隙的方框,然后复制一条下来;
3、将照片排版进黑色图形里面,照片宽度可不同,高度要相同,然后平均分布距离,与黑色图形居中;
4、合并所有图层,自由变换旋转90度;
5、选择滤镜→扭曲→旋转扭曲;
6、扭曲数值自定,可以在预览窗口看效果;
7、扭曲制作完成后,将图片再旋转回来,就成功的制作了电影效片效果了。
5. 影视胶片图画
感光技术的结晶
——1923年彩色胶片的发明
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胶片忠实地记录着人类生活的片断,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美国柯达公司推动了彩色胶片的诞生与发展,柯达胶卷风靡全球。今天,无论在专业摄影还是家庭生活摄影中,人们都广泛地使用了彩色照片。
在商场里,照相冲印店里,柯达、富士、乐凯等牌子的彩色胶卷随处可见。它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然而,你可知道彩色胶片是如何诞生的吗?
胶片的诞生是在照相机发明之后。早在1826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已经出现了,是法国人尼普斯的“杰作”。它是从17世纪的一种便携式绘图仪器的暗箱“脱胎”而来的,看上去有些笨重。聪明的尼普斯对暗箱作了一番改造,加上镜头、光圈和毛玻璃,就制成了照相机。尼普斯用自制相机,在室外花了8小时曝光,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他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日光绘画”。
之后,他与另一位发明家达盖尔共同发明了银板照相法,即将镶银的铜板放在一个盛碘的盘子上方,用碘的蒸气在铜板表面形成一层碘化银,因而成为感光板,经照相机曝光后,用加热的水银蒸气蒸这块板,感光后的碘化银凝聚水银蒸气,光越强,凝结得越多,于是在板上逐渐显出影像来,把板泡在盐溶液里即可制成永久性的相片。这或许是最初胶片的由来。
五十多年后,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发明了一种可以感光的透明胶片,用作摄影的底片。关于彩色胶片的发明设想,最初由库恩·舒泽尔提出,限于技术不成熟而未能实现。此后,德国的几位科学家也陆续加入这方面的研究,但都功亏一篑,未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柯达彩色胶片诞生于1923年,它的发明者是L·戈德斯基和L·曼内斯。这两人在纽约上学时,对照相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起进行过许多实验。当曼内斯进入哈佛大学,戈德斯基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后,仍利用假期在一起研究,并开始考虑制造含有各种颜色的胶片。最初,他们研究了双层式多层彩色片,后来又改变方向,研究三层式多层彩色片,到1923年,终于制成了包含各种颜色的第一张照片。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米斯博士的帮助,解决了在显影时控制显影液扩散的方法,这对柯达彩色胶片的试制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1953年,在柯达研究所人员的协助下,曼内斯和戈德斯基找到了大批量生产柯达彩色胶片的方法。伊斯曼·柯达公司以“柯达克罗姆”的商品名经销这种产品。
如今,柯达胶卷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商品,走进千家万户。随着专业摄影要求的提高,一些适合不同需求的高清晰度的胶片不断涌现。1982年2月,美国的柯达公司宣布一种新型照相感光材料——胶片盘诞生了。它是一张可以转动的胶片硬盘,略厚于传统胶片,用硬脂制成,由于它采用了新型感光乳剂,这种乳剂适用于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摄影,效果非常好。
今天,无论在专业摄影还是在家庭生活摄影中,都广泛地使用了彩色胶卷。相片里记录的是生活的变迁,而一张薄薄的胶片,却是人类科学研究的结晶。
6. 胶片 图片
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放射科给患者的胶片,是在激光打印机上打印出来的胶片,图像分辨率比较高,可以永久保存,但必须在阅片灯上才能准确观看;而在给患者的报告单上,胶片是喷墨打印机打印上去的图像照片,图像分辨率比较低,部分细节不能完美的显示出来,不能作为临床医生做出诊断的依据。
随着医疗信息电子化的逐渐展开,未来的趋势是将所有的胶片及图像都以电子信息的形式给患者,胶片将会逐渐消失。
7. 影片胶片图片素材
IMax,拍摄是数码拍摄,然后经过高清设备处理,就成了高清的电影播放素材
8. 影片胶片图片制作
首先电影剪辑在早期是通过负片冲洗出来的正片进行剪辑的,被冲洗出来的正片上每一格画面都会有编号和负片相对应,这个被拿来剪辑的正片叫工作拷贝。剪辑师将工作拷贝挂载到剪辑台的胶片转轴上可以控制正向、反向和逐格的查看,而定位光孔会直接把当前定位的胶片画面投影到小型的监视屏幕或者毛玻璃上。声音以磁带录制,以等比例的速度被平行放在和画面同步的另一卷转轴上,定位是感应磁头,保证声画同步即画面转动24格(常速播放1秒)磁带也转动常速播放1秒的走带长度。
剪辑操作就是在分别在两段胶片和磁带上找到需要剪辑的位置先用记号笔作出标记,然后剪断胶片和磁带,最后将需要连接的两段胶片和磁带用透明胶带粘合起来。这个操作每次被剪断的余片都要非常认真详细做好标记。因为如果剪多了那么很有可能要在余片里重新找回一些画面和声音添加回来,所以需要在剪辑前对剪辑的不同画面非常熟悉并且有构造剪辑节奏非常强的时空想象能力,否则来回地尝试改变实际上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每一刀的剪辑不是在机器上而是在脑海中,但现在已经很少有学校会学习胶片剪辑了。遇到像淡入淡出、叠化、多重曝光特效等镜头需要在剪辑台上决定特效时长和特效出入点后算出对应的画面格数然后用特殊记号笔标记出来。
剪辑好的工作拷贝会被送去整理出所有剪辑出入点的编号然后去查找出对应的负片,其中也包含覆盖特效画面格数的负片,冲好的负片被按照剪辑和特效的每一个出入点连接起来,不同的是连接时不再使用会破坏画面的透明胶带,而是齿孔卡扣,同时连接时不会直接用手而是质地非常细腻的真丝手套在柔软的绒布上进行。因为电影拍摄后冲出来的负片仅此一条,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洗出的所有拷贝,所以一定是被顶级保护的。其中淡入淡出、叠化、多重曝光等特效镜头会在冲洗时采用配光技术完成,然后这个负片会被洗成成百上千个拷贝发往大大小小的电影院进行放映。
如今能摸到真正的胶片剪辑台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即使是诺兰这种独爱iMax胶片的导演其实剪辑也依然是负片冲好后扫描为数字文档再进行剪辑后期制作的。一方面是这种技术相比数字剪辑确实是非常繁琐和耗时的,另一方面这些胶片剪辑台早已经停产,仅有存世的都已经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了,不但性能不再稳定维护费用也非常昂贵。
我有幸2011年在巴黎的法国自由电影学院(Conservatoire Libre du Cinéma Français)学习剪辑时有近两个月的胶片剪辑课程,能够跟这古老的技术相遇非常欣慰。同时胶片剪辑培养了我剪辑之前充分分析观看素材进行思考的习惯,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对剪辑进行大幅改动和调整,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吧。
想要了解之后剪辑的发展可以看我豆瓣这篇文章
剪辑师的前世今生
查看更多关于【视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