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持摄影机的人
从拍摄的稳定性考虑,将摄像机置在三角架上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在很多复杂的场合,例如婚庆和体育比赛,手持的机动性就强得多了。
但是手持的时候,必须把持稳定,保持专业度,这是需要时间磨练的。
2. 持摄影机的人纪录片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
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1951年,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该片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 1953年,《恐怖蜡像馆》等一批3D恐怖片应运而生,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 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短片《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 1982年,《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电影慢慢复苏。 1983年,3D版的《大白鲨第三集》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但因为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很快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 1985年,《魔晶战士》成为世界首部3D动画长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该片在2000块普通2D银幕上放映,3D IMAX银幕只有75块。然而就是这75块3D IMAX银幕,获得的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2005年,迪士尼的动画片《鸡仔总动员》采用了新型投影技术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电影时容易产生的眼睛疲劳。 2008年,《U2 3D演唱会》是第一部完全用3D摄影机拍摄的真人影片,这个音乐纪录片堪称先锋。 2009年,环球的动画片《鬼妈妈》是第一部采用停格动画形式的3D电影。 2009年,《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
3. 持摄影机的人拍摄视角
摄像头里面拍出的画面是真实的画面,所以和真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不过有的场所因为安装的摄像头质量原因,所以导致了拍摄出来的画面和真人是有一定的颜色偏差的,比如说衣服的颜色如果使用的是正牌的摄像头,显示出来的效果是还原度非常高的,而如果选择一些小厂的摄像头,而拍出来的衣服画面色彩会出现偏差。
4. 持摄影机的人取景地
随便挑一张我们台里的直播画面来说说:主持人左边唯一出现的那个背影是图文视频编辑,也可以叫他“放像”。他面前的两块屏幕就是播控平台1和播控平台2,主编喊哪一条,这位同志就得在2秒之内双击频幕上对应的新闻,将他播放出去。主持人左边那个歪着坐的美女,是音频师,负责测试连线音频质量,节目输出音量,主持人口播音量等。音频师右边那位大叔,就是该节目的当天主编,他负责节目的整期文稿串编,直播时常审定,单条节目位置等。直播平台上,主编最大,台长来了也得听他的。主编右边那位抬头的小哥,是节目的制片人,制片人需要坚守直播平台直到游戏结束,如果差节目,负责找人紧急弄两条备播,如果主持人出状况,负责启动延时等。制片人右边的那位姐姐,是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导播,负责切换画面,在演播室——节目画面中进行切换。最右边那位姐姐,就是字幕包装员,负责走节目开始时主持人身份条,片尾字幕,在线包装的关键帧等等特效画面……………………好,回到题主的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今日》是一个轻松活泼的新闻节目,除了正常的新闻播报外,还有阅读、健康、时尚、名人访谈以及社会议题的深入探讨等内容。在严肃新闻娱乐化潮流中,《今日》也是当仁不让,尤其是它发明的“鱼缸”演播室,将各大电视网早间新闻节目竞争推向娱乐化的高潮。
1994年,《今日》节目率先在纽约洛克菲勒广场上建造了开放式的玻璃结构演播室,新的演播室不但可以让行人(观众)一睹主持人的风采及演播室内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同时还可以用演播室内的摄像机透过玻璃幕墙录下并播出围观游人的行为举动。一时间,“鱼缸式”演播室吸引了大批游客围观,并成了纽约观光客们(他们或许有机会在电视上“露一脸”)必去的一个景点。在“鱼缸式”演播室基础上,为进一步争取观众,《今日》的主持人还不时走出演播室随机采访路人,或把游人请进演播室,协助完成一些访谈内容的节目,这也让观众感到兴奋刺激。随后,ABC、CBS也建造了自己的更大、更好的玻璃体的透明演播室。三大广播公司的透明演播室成了纽约的一道独特风景,节目竞争因此也愈演愈烈。
这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首创吧我猜,目的很简单,就象我介绍的一样,1、这么多人在后面忙忙碌碌,是不是有一种很高大上的赶脚?是不是显示很忙?是的!2、如果我不介绍,你能知道做一个节目需要这么多人倾力配合?而不只是主持人或者是某一两人的功劳?
电视节目是群策群力的一个严肃工种,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搞定的。
5. 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由于纪录片与现实的这种密切关系,它一度被赋予了“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在电影纪录片时代,几乎每个可预测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摄影机的在场见证
6. 持摄影机的人影片分析
《持摄影机的人》是由吉加·维尔托夫执导的纪录电影,于1929年1月8日在苏联上映。该片通过对乌克兰敖德萨市从早到晚生活场景的展现,揭示了苏联独特的市景。
《带摄影机的人》是一部具有很强纪实性和多义性的作品。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
本片是一部纪录前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影片,也是一部关于摄影机如何记录以及摄影师剪辑师工作的影片。其基本可以分为观众入席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劳动人民白天的辛勤工作以及人民工作后的休息与艺术实践。影片拍摄于苏维埃革命之后,片中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7. 持摄影机的人导演是谁
拍电影时导演常喊的话:
开始:3.2.1.action,这个基本上是通用的;
暂停:cut,其实发音就是一声“咔”,也有的导演会直接喊“停”;
结束:一般的会说“OK”或者“好,可以了”。
一、Rolling:表示开机,直接翻译为旋转。在胶片时代表示胶片已经在摄影机中跑起来了,经费已经烧起来了,要抓紧拍。
二、Action:意思是开始或开拍,是在拍片现场,各单位准备完毕后,导演用来命令演员开始表演的口头用语。
8. 持摄影机的人电影
2003年扎克·施奈德拍摄的《活死人黎明》 一场可怕的瘟疫席卷了整个美国,满世界被瘟疫袭倒之后,成百上千万的尸体被感染变成了咬人的丧尸。不管是死人还是活人,只要被丧尸咬到,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变成丧尸。不久之后,整个城市成了一座僵尸之城,人类遭遇到从未有过的浩劫。
9. 持摄影机的人资源
1、打开摄像头APP(以米家为例)
2、主页面点击摄像头设备
3、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符号
4、点击共享
5、点击小米账户(手机号)
6、输入对方账号,点击确定等到对方加入
7、最后即可实现设备共享
查看更多关于【视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