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狂人日记艺术
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时,清醒便成了一种罪。
当一个人面对世俗混浊的时候,不要企图用清醒去纠正浑浊,因为浑浊是常态,在浑浊的世界里面,你的清醒反而是一种错误。
就像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之中的“狂人”,又如同《长明灯》之中的“疯子”。
总之,所有背离世俗,违背常理的事情都是不正常的,而且都是一种罪恶的存在,这不仅是世间的规律,也是群体对待世界的态度。
人性的本身只接受和自己相同的人和事,从潜意识里面就反抗那些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即便自己活得平庸而又无耻,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清正和廉洁的人,在自己身边纠正自己和影响自己。
鲁迅的小说《离婚》是1925年11月6日所写,在同年的11月23日发表在北京的《语丝》周刊上面。
2. 狂人日记照片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朽坏,它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3. 狂人日记导演
狂人日记应该是鲁迅写于1918年4月,这是作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鲁迅为笔名,载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这时的鲁迅居住在北京,可以推断这篇小说应写于北京。
4. 狂人日记相关图片
1、文学意义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2、社会意义
《狂人日记》发表于“五四”前夕,在这以前,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一切都已经习惯,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刻画这个“迫害狂”患者,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做出惊心动魄的概括。这篇前所未有彻底精神的小说的发表,吹响了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
《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1]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5. 狂人日记照片插画
我想大抵是南风天回潮原文出自网络。网友在模仿鲁迅先生的口吻说话写文章。
今日的事已不必再提,皆因钱财不够,我大抵是得给先生写一份文书了。之所以说是文书,因为若是叫做辞职信,不免有种低三下四的味道,我当不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不过是贪钱罢
我想大抵是南风天回潮,空气变得异常湿润,墙壁上挂着水珠,我想我应该是和这墙一样的,不干了。
这都是一种鲁迅版本的辞职信。
之所以出现这种模仿体就是鲁迅先生喜欢用“大抵”这个词,表示模糊不清,大概或者或许这个意思,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讽刺,批判性,又不能直接指名道姓。比如《狂人日记》等等。
6. 狂人日记创作
作者:鲁迅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7. 狂人摄影日记 百度网盘
西方美术史上,在雕塑、油画、摄影等视觉艺术形式里,人体艺术源远流长,一直占据着半壁江山,诞生了许多美轮美奂的人体艺术作品。西方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人体艺术的创作,一是源于他们的文化传统,在西方人眼里,人体是最生动,最完美,最能检验画家艺术功底的题材。二是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安格尔《瓦平松浴女》
从中世纪末期的蛋彩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油画,再到之后各种画派,各种主义的油画形式,再到现当代的抽象油画,西方每个油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无一例外都刻画过人体作品,展现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技巧,以及对人体艺术独特的审美理解。
人体因为造型复杂,从构图、背景、色彩、笔触、意境的把控上,很难做到至善至美,要画的形神兼备并不容易,这是人体题材吸引画家的根本原因。
安格尔《大宫女》
如果要说比较好看的人体艺术,我觉得,在西方数百年的油画历史上,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1780年——1867年)堪称人体油画大师,他的代表作《大宫女》、《瓦平松浴女》《泉》、《土耳其浴室》都是非常经典的人体油画。技法精到,既有形式感,也不缺乏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堪称西方美术中的明珠。
布格罗《塞姬的狂喜》
名师出高徒,安格尔的学生布格罗(1825年——1905年)同样是一名人体油画高手,他的画风常常体现出唯美的气质,善于用神话题材和寓言故事,来刻画理想化的境界,作品格调雅俗共赏。代表作有《维纳斯的诞生》、《塞姬的狂喜》、《少女抵抗丘比特》、《林中仙女和森林之神》,等等。
安格尔《拉梅尔夫人》
《泉》是安格尔风格成熟后创作的经典人体油画,他从1830年画到1856年,耗时26年才创作完成,打破了西方油画家创作时间的纪录。
画面是一名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女,表情沉静自然,身体稍微倾斜成S型,呈现出女性特有的柔美曲线,左肩上扛着水罐,灌口朝下,清水从罐子缓缓流下,形成了优美线条,少女体型的线条跟流水的线条相得益彰,让整幅画流露出一律柔和美、典雅美,圣洁美,凡是看到这幅画,无不感到生命的活力,以及清新脱俗的气息。
布格罗《祈祷》
《维纳斯的诞生》是布格罗从1875年——1879年,历时5年创作完成,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爱情之神维纳斯从贝壳中降生到人间的一段故事,作为绘画题材而创作的。
这幅画主要艺术目的是画家通过维纳斯形象来表达对世俗美的一种理解,在布格罗眼里,维纳斯虽然是女神,但跟世俗社会中的女性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喜欢追求美的女性。
维纳斯站立的姿势,同样是一个S型,既体现了女性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身姿美,也阐释了画家对永恒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8. 狂人摄影日记在线观看
在刚刚过去的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持续走红一个季度的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原创编剧”“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话题再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纷纷用文字、表情包、短视频等形式表达对该剧的喜爱。而在豆瓣上,超过20万人为该剧打分,评分高达9.3分。《觉醒年代》以其过硬的剧集质量、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情节,再加上“押中”高考作文等重大事件的助力,收获了大量年轻人的喜爱,热度居高不下。
【创作】
课本里的人“活”过来了
在《觉醒年代》播出前,许多观众对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认知仅限于历史教材上的寥寥数笔,但该剧让这些革命者的形象更加饱满:蔡元培不仅是北大校长,也是一个谦谦有礼的君子,时刻关心并愿为学生付出一切;陈独秀不仅是中国革命启蒙者,也是一位傲娇的父亲,表面上不苟言笑,心里却欣慰于孩子拥有独立思想;李大钊不仅是为国牺牲的烈士,更是一位生性豪爽、心怀劳苦大众的真义士。
《觉醒年代》还把历史名人与他们的名篇佳作结合起来,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丝戏剧性。比如,鲁迅的首次出场就融入了其小说《药》的场景:一名犯人被砍头后,一群人争着挤到前排,把钱币交给军官,换来一个蘸了人血的馒头,鲁迅背对着行刑场,一言不发。友人见到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的场面后心智失常,跑到鲁迅家大喊“杀人了”,鲁迅因此得到灵感,写出《狂人日记》。致力于翻译中国古文经典、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的学者辜鸿铭,在剧中发表关于“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他阐述中国人思想和性格中的温良,让不少观众受教。剧集播出后,《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在社交网络迅速走红。
拍给年轻人看的剧集
导演张永新坦言,《觉醒年代》在创作过程中吸取了年轻人的审美视角:“我们会时刻想着‘年轻观众怎么看’,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剧集的服化道、摄影等。”在形象上,演员造型与历史人物照片高度契合;在拍摄上,该剧出现了大量象征性极强的特写镜头。该剧细节到位,被不少观众称赞“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精气神”“节奏快,没有一个废镜头”。此外,该剧的台词引用了大量名人金句,例如李大钊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辜鸿铭的“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等,不少学生观众甚至将其作为写作素材背诵。
在白玉兰奖后台采访环节,获得最佳
查看更多关于【视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