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摄影作品《肤色》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
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
①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
③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
④美洲人种(红种)。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
⑤马来人种(棕种)。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 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再者,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并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50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
2. 德国 摄影
达达画派
达达画派(Dada),是20世纪初产生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流派之一。达达形成了一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运动。达达的主要创始人有德国的演员和剧作家胡戈·巴尔(Hugo Ball,l886--1927)和诗人理查德·许尔森贝克(Richard Huelsenbeck,1892--1974)、法国艺术家让·阿尔普等。
3. 德国摄影师作品
罗伯特·卡帕
罗伯特·卡帕,原名安德烈·弗里德曼,1913年生于匈牙利。
1944年6月4日,卡帕跟随盟军116师第二团,登上了萨缪尔·蔡斯号运兵船,准备九死一生的抢滩登陆。6月5日,他们开始渡海,卡帕在船上拍下士兵们或是木讷或是恐惧或是呕吐的表情。6月6日清晨,卡帕跟随盟军士兵准备冲上德军防御最严密的奥马哈海滩。海滩上烟雾弥漫,戳满了张牙舞爪的铁架障碍和铁丝网,迎面而来的是德军机枪的疯狂扫射。士兵们下了驳船,着水强行登陆。
几分钟时间,就有数百名盟军士兵被打死。当其他同行记者躲在运送驳船的母船里时,卡帕在殷红的海水里狂奔。在密集的炮火和漂浮的死尸之间,在死亡的恐惧中,他浑身发抖,疯狂地“乱拍”出一组组“失焦”的照片。这些照片焦点偏离,焦距不准,曝光不成功,画面模糊,并且缺乏构图,却无限逼真地记录了战况,成为对坚苦卓绝的登陆行动最珍贵的记录。这些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幅是对盟军战士爱德华·雷根的特写。这是一张被认为技术上存在许多缺陷的照片,但它又是最杰出的战争摄影佳作。焦距、光圈、快门在卡帕的照片里都是无用的名词,他是用生命在拍照,而不是用机器。
4. 德国艺术摄影
德国表现主义是从1919至1924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的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焦虑、爱和憎的情绪。布景高度失真变形、摄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阴沉朦胧,表达的共同的主题是谋杀、死亡和暴力,描绘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悲愤、痛苦和恐惧。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蜡像陈列馆》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后续发展出了两个分支流派:街道电影和室内剧电影。街道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格吕纳《街道》、派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梅育尔《后楼梯》、罗布辟克《圣苏尔维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贱的人》。
5. 肤色影评精选10篇
文通过解读亨利•塞利克导演改编执导的奇幻惊悚动画电影《鬼妈妈》,从制作方法、类型电影元素使用等方面,探析导演在将奇幻惊悚童话小说改编成动画电影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与把握,使奇幻惊悚动画电影在吸引观众之余,又寓教于乐,传达真、善、美,使电影散发出独特魅力。
演在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为动画作品时,有着诸多选择,电影《鬼妈妈》的导演选择人偶动画这一形式,在最大限度表现其奇幻惊悚特性的同时,又能吸引观众(包括儿童和大人)的兴趣。
相较于其他动画形式,人偶动画使用真实的灯光及材质,拥有淳朴、原始、色彩丰富、自然等特殊的画面效果,使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例如《鬼妈妈》影片中,鬼妈妈的手是钢筋制成的,坚硬的材质象征着暴力、霸权化及不可违抗性,
与鬼妈妈的邪恶形象相吻合,钢筋材质也给观众带来一种真实的危机感。又如卡罗琳的睡衣、被子、毛毯等都是由绒布或者其他柔软的布料制成,这种材质给角色制造出一种柔和的光晕,让人们感受到其是一个让人怜惜的小孩子,
从而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看似柔弱但无比坚强的女孩产生喜爱之情,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厌恶唾弃片中的黑暗角色。当观众的情绪被人偶动画材质带动时,就已经融入了影片的奇幻惊悚氛围,同时也能够反思故事反映的社会现实。原著小说《鬼妈妈》是这样描述卡罗琳和鬼妈妈的第一次见面的:卡罗琳走进厨房,声音就是打这儿来的。
一个女人站在厨房里,背对卡罗琳。背影有点像卡罗琳的妈妈,只是……只是,她的皮肤太白,白得像纸一样。只是,她高了些,瘦了些。只是,她的指头长了些,不停地动弹,指甲是暗红色的,有点卷,尖尖的。“卡罗琳,”那女人说,“是你吗?”她转过身来,她的一双眼睛是两只又大又黑的纽扣。
导演在电影中保留了这一幕,鬼妈妈人偶的眼睛是真实的纽扣,而且当卡罗琳得知留下来就必须用纽扣来缝住眼睛的时候,鬼妈妈纽扣眼睛的特写显得非常的真实以及震撼人心。
在《鬼妈妈》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细节,导演选择人偶动画的形式来拍摄,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小说中的场景,同时使影像化的电影本身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这也是该部动画电影能够获得安妮奖最佳角色设计奖的原因。
6. 美国电影 肤色
《换皮》是诺伯特·基尔执导的恐怖片,瑞贝卡·福斯蒂和露西·阿伦出演。
该片讲述了年轻漂亮的凯拉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她的皮肤开始老化,干裂和瓦解。当她发现她可以用别人的皮肤来替代自己的皮肤时,她必须做出选择,看着自己的躯体枯萎死亡,还是屈服于诱惑,不管代价如何。
7. 美国短片肤色影评
针对弗洛伊德事件整出的这个剧本还挺别致,死了复活再死再复活,跟恐怖游轮似的,把黑人逃不出白警掌心这个定理令人绝望地传达出来,当白警送黑哥到了家门口,仍旧亮出了铡刀,看得出被霸凌者已经走火入魔了,说明双向仇视的形成,肤色问题已至极端
8. 德国什么肤色
德国人皮肤颜色较浅,多白皮肤,金发,棕发,红发等浅发,多蓝色或绿色眼睛。德国男人--鼻梁高挺,眼窝较深,头发呈褐色,长得比较端正,身材较魁梧。
德国是纯种的日耳曼人,拥有身材高大,锥子脸型,鼻子细长,蓝眼绿眼,头发多为棕色或金色等典型特征。而根据地域划分,大致可细分为四个人种:诺迪克人,分布在德国西北部;法伦人,分布在莱茵河区域;萨克森人和西斯拉夫人,分在原东德地区;阿尔卑斯人,分布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州为主。
波鸿鲁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告诉德国媒体:“多数德国人觉得自己很漂亮”。
9. 肤色美国电影演员
贝嫂全名维多利亚·贝克汉姆(Victoria Beckham),是白人,她身高1.63米,她是英国著名歌手和时尚设计师。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从8岁开始接受声乐、舞蹈、表演培训,曾就读于St.Mary’s Cheshunty艺术学校、Jason戏剧学校。她最自豪的表演经历有:8岁时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边唱边跳《If My Friends Could See Me Now》;将满20岁,还在电影《Tank Girl》里留下了一闪而过的影像 。1997年与贝克汉姆相识,1999年举行婚礼。是世界著名品牌DVB首席设计师,2011年,获得了英国时尚品牌最佳设计师奖。2017年4月,被授予OBE勋章
10. 影片肤色影评
记不清是哪个中午放学,普普通通的心情,像平常一样过完马路,却发生了不平常的事。
一个年近中年的男子,穿着一双解放鞋,一身迷彩服,这样的打扮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从他那黝黑的皮肤便可知道,他是乡下人。他身后跟着个中年妇女,目光很胆怯。
一对时尚的年轻女孩从他身边经过。他不好意思地问她们:“小姐,问你个事好吗?”那对女孩从墨镜里看了他一眼,匆匆而过。有一个一身哈韩打扮的高个男孩走了过去。中年男子的声音更小了,他小心翼翼地问:“先生,问你个事好吗?”高个男孩把帽子往下压了压,与他擦肩而过。中年男子不停地问身边经过的人,偌大个步行街,竟没有人回答他。
渐渐地,中年男子的声音越来越小。我这才发现我已走了好远。我猛然回头,听见中年男子那近乎乞求的声音,我想冲上去问他:“你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吗?”但周围人的表现,使我不得不犹豫了,我转身离去。
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助人。想起上午的班会课,班主任说的热于助人的小故事,我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查看更多关于【创意和灵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