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师拍鸟的图片
拍鸟有必要配偏振镜。
偏振镜是摄影师拍摄有反光题材时,非常常用的摄影辅助器材。摄影师拍鸟多在有水面,有树木的拍摄场景进行创造。由于水面的反光,树叶面的反光,都会严重影响拍摄画面的美感效果。
因此,摄影师拍鸟,配用偏振镜,消除物体的表面反光,是摄影师提高拍鸟画面效果,非常实用的拍摄技巧,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和使用。
2. 摄影师拍鸟的图片怎么拍
没有拍摄过,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过,拍摄鸟类的迁徙过程一般主要通过如下几种方式:
1.卧底拍摄,利用经过驯养繁殖同类鸟携带微型摄像机拍摄。
2.埋伏拍摄,在候鸟迁徙路线上栖息着陆点设置红外摄像机、仿真造型摄像机等拍摄。
3.滑翔飞行拍摄。利用滑翔机跟踪飞行拍摄
4.蹲守拍摄,摄影师在栖息地蹲守拍摄
3. 拍鸟人图片
乌拉多恩。
《鸟人》是济南满族姑娘乌拉多恩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她本人作词作曲。2014年1月,乌拉多恩带着自己的这首原创作品站在了《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并赢得了导师们的肯定。乌拉多恩也凭借该曲,进入了刘欢老师的原创大碟《新九拍》里[1]。
中文名
鸟人
所属专辑
新九拍
歌曲时长
0时02分44秒
歌曲原唱
乌拉多恩
填词
乌拉多恩
歌曲歌词
不要在意别人脸色,
生活就是要自娱自乐,
偶尔接受别人眼光,
也是要借力自在飞翔,
黑夜漫长,
皎洁月光,
我翱翔在世界之巅,
世界之巅,
要么飞 要么坠落,
这是生命的规则,
要么飞 要么坠落,
天空在召唤我,
要么飞 要么坠落,
这是展翅的规则,
要么飞 要么坠落,
我 在 飞,
在 飞,
黑夜漫长,
皎洁月光,
我翱翔在世界之巅,
世界之巅,
要么飞 要么坠落,
这是生命的规则,
要么飞 要么坠落,
天空在召唤我,
要么飞 要么坠落,
这是展翅的规则,
要么飞 要么坠落,
我 在 飞,
在 飞,
要么飞 要么坠落,
这是生命的规则,
要么飞 要么坠落,
天空在召唤我,
要么飞 要么坠落,
这是展翅的规则,
要么飞 要么坠落,
我在 飞,
在 飞。
4. 摄影师拍鸟的图片叫什么
拍鸟照片的裁剪不是必须的,而有时是必要的,这关系到构图问题。摄影师都知道,野外打鸟环境复杂,很难尽如人意,有时因距离太远,拍摄的主体很小,需要通过裁剪突出主体;还有时候拍摄的主体很满意,但是偏偏角落有杂物影像美观,这也需要通过裁剪取得完美效果。
5. 摄影爱好者拍鸟
野外拍鸟对于摄影器材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相机有不错的对焦能力和连拍速度,镜头的焦距和画质更关键。大多数鸟类都非常瘦小,同时鸟类怕惊吓,长焦镜头可以从远处拍摄,应对不同拍摄场景,画面鸟类主题突出,也可以令背景更加虚化。
400mm镜头稍显弱点,使用600mm定焦会更好,专业拍摄鸟不建议用400mm镜头,建议用佳能600mm。
6. 描写拍摄鸟的摄影人
鸟类摄影技巧
器材先决
对于人像、风景、生活写实等摄影题材来说,创意可能比器材更加重要。不过关于鸟的摄影绝对是“器材先决“的一种题材,先不说光圈、连拍等考虑,单单是镜头焦距不够长,就无法在野外拍摄到清晰的雀鸟相片。所以,长焦镜头是拍摄野鸟的最基本条件。400mm至500mm焦距的超长焦镜头已经是基本级数,有时由于距离太远还得裁剪一下,如光圈够大(如500mm f/4)也可加上一个1.4x增距镜使用。以焦距而言,600mm自然是更加理想,不过由于重量比500mm高出不少,使用此类焦距的”打鸟“爱好者为数不多。现时也有的高倍变焦DC,焦距可达800mm以上,比专业拍友的600mm大炮更强,只不过对焦及连拍速度较慢,拍摄一些静态的镜头还是应付得来的。
尼康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佳能 EF 600mm f/4 L IS II USM
要捕捉雀鸟飞行、猎食的动作,相机反应一定要够快,这里所指的反应是指对焦及连拍速度。基本上愈是高级数的单反相机,对焦系统便愈先进,连拍速度也较快,快门时滞(按下快门键与实际曝光之间的时间)及观景器遮黑时间也较短,对于拍摄动态的雀鸟相片较为有利。此外,高级的单反相机通常会有较多的对焦点数,覆盖画面的较大范围,即使雀鸟偏离画面中间仍可准确对焦。而数十个对焦点中,如果当中的十字对焦点数目愈多,对焦反应便愈灵敏,对于拍摄净色的雀鸟会有较佳的表现。要注意的是,由于长焦镜头大部分都镜身内置超声波对焦马达,因此对焦速度亦很大程度受镜头的对焦设计影响。
尼康旗舰单反与其51点对焦点分布 佳能旗舰单反与其45点对焦点分布
一支600mm长镜连机身的重量随时超过6kg,即使镜头设有防震,但要长时间手持几乎是没有可能,因此脚架及云台亦是鸟摄的重要外围器材。云台方面,最基本可以使用球形云台,在追踪雀鸟时松开云台锁来拍摄,以帮助稳定镜头。较专业的可以用悬臂架,亦即俗称的秋千架,上部由一个活动架组成,可将镜头连同镜头架装上插板,下方则为水平转向轴,两者配合便可令沉重的器材灵活摆动。至于在三脚架方面,除了要注意负重之外,同时也可留意抗扭及吸震能力,后两者对三脚架的稳定性都有很大影响。
拍鸟的注意事项 为了要逃避被猎杀,避开人类是野生雀鸟的天性。它们无论进行任何活动都会与人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一旦被它们发现人类入侵了安全距离范围,雀鸟便会自动走远一点,甚至是实时飞走。为了争取较接近的距离拍摄雀鸟,拍摄时要尽量减少惊动雀鸟的机会。最基本当然是减低声浪,一些噪音如电话铃声、谈话声音等都会令雀鸟变得警觉。此外,衣物亦尽量避免鲜艳的颜色,穿较接近大自然的颜色(如啡、绿色)会有“保护色“的作用,所以有些鸟摄爱好者拍摄时会穿上迷彩军服,甚至将镜头包上迷彩伪装。
穿接近大自然颜色的装束,镜头甚至加上迷彩伪装,可减低惊动雀鸟的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雀鸟是不能受控的主体,在拍摄时我们只能够自己配合雀鸟的习性,所以观察、了解雀鸟的习性对鸟摄有很大帮助。野生雀鸟最基本要留意的习性是它们习惯早上及黄昏觅食,下午通常会休息,如果想拍摄飞行、觅食等动态就要注意拍摄时间。另外,在湿地觅食的候鸟活动范围也会受潮汐影响,例如在大潮退时会显现出大片的沼泽,雀鸟觅食时就会有空间走远一点避开人类,拍摄起来会较困难。相反在大潮涨时,潮水将沼泽泥地全部覆盖,雀鸟就根本不会在水面觅食,只会在树上休息,所以在潮汐涨退之间是最佳的拍摄时间。
鸟类摄影技术分享
光源
光是摄影的最重要元素,所以跟拍摄任何题材一样,光源也是鸟摄的一大考虑。通常鸟摄爱好者都会在早上以及近黄昏拍摄,除了是因应雀鸟的觅食习惯,也考虑到这两段时间可以利用到太阳的侧光。由于阳光以较倾斜的角度照射,因此摄影师可以按需要自己走位配合,当太阳在自己后方时就可以用正光照明,太阳在自己前方的话就有背光、背侧光照明的效果。如果在正午拍摄,光源便会变成顶光,较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甚么时候用甚么光源呢?很视乎当时雀鸟所处的环境。当拍摄在大范围的地方如沼泽、水面、天空的雀鸟时,就最常用正光拍摄,一来可以避免水面、地面的反光令背景变成一片死白,二来自己在背光位置的话,雀鸟较难看清楚自己的动作,惊动雀鸟的机会也少一点。而且由于光线充足,快门速度也得以提高,有利凝固雀鸟一瞬间的动作。不过当拍摄在树林、草丛的雀鸟,又或者画面的背景较暗时,就可以用背光方法拍摄,令阳光勾划出雀鸟的轮廓,增加相片的立体感。
在水上或沼泽活动的雀鸟可用正光拍摄。
池塘由于水面有树林的倒影,令水面的背景较暗,可以用背侧光来呈现立体感。
相机设定
※ 曝光模式
由于要拍摄的雀鸟大概都会在我们预计的地方出现,加上阳光的变化不会太大(除了在多云情况下),因此摄影师多数都会用 M 手动曝光模式拍摄,预先锁定相机的光圈、快门、ISO,这样便可以避免相机的测光太过受不同的背景亮度影响。由于要以高速快门来凝固雀鸟的动作,即使在「光天化日」的情况下,通常都会用上 ISO 800 或以上的感亮度,令快门速度保持起码有 1/1000 秒以上。
M mode 是鸟摄最常用的曝光模式。
使用 1/1250 秒快门,可以凝固燕子在空中的动作。
※ 测光方法
在设定光圈、快门时,通常都会参考相机的测光,以重点测光的模式,对着环境中受光相近而颜色不深不浅的地方(如水泥地、泥土、杂草等)读取数据,当然要视乎 sampling 的深浅色情况进行适度的调较,例如水泥地的颜色比 18% 中灰较浅,可以根据测光数据再增加 1/3 EV 至 1/2 EV 曝光。
※ 曝光调焦
要注意的是,即使光源不变,曝光值也应根据雀鸟本身的颜色而有所适应。例如拍摄白色羽毛的雀鸟时,可以略为比正常减少 1/3 EV 至 1/2 EV 曝光,以避免羽毛「爆光」而失去层次。相反,拍摄较深色的雀鸟时可以稍为增加曝光,令暗位的层次更加清晰。
拍摄白色羽毛的雀鸟可以设定为稍为曝光不足,以保留羽毛的层次。
※ 对焦模式
跟拍摄一般动态主体一样,拍摄野生雀鸟时,可以选用相机的连续对焦(追焦)功能,并且以连拍模式拍摄,以捕捉雀鸟一瞬间的动作。初学者可能未必掌握得到雀鸟的动态走向,这时也不妨使用相机的多点对焦功能,即使雀鸟在画面中走来走去,亦可以提高成功对焦的机会。不过有时一些雀鸟会在固定地点出现(如水中的竹杆顶),这样就可以将镜头的对焦锁定,减省对焦的时间,雀鸟一有动作便可按快门进行拍摄,增加拍摄的反应。
当知道雀鸟通常会在哪一地点「落脚」,便可预先将对焦固定然后「守株待兔」。
构图例子
三分一定律、黄金分割法等大路构图法则,同样适用于雀鸟摄影。雀鸟视线的方向留有空间,令相片的感觉更为平衡。
在复杂的环境下,利用镜头的剪裁,为相片铺排前景及背景,增加相片的层次感。
利用水面的倒影可突出对称美。
采用较低的拍摄高度,跟雀鸟高度几乎成水平状态,除可增加代入感外,亦可以加强浅景深的效果。
雀鸟之间的视线互动,在相片中形成了无形的引导线,增加相片的故事性。
查看更多关于【视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