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河壶口拍照姿势
黄河壶口瀑布有两个观景点,一个是山西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一个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最佳观瀑点在山西侧的观瀑洞,也叫龙洞。龙洞是一个天然石洞,在瀑布的下方,可以从下往上看瀑布,壮观无比。你看到的壶口瀑布天上来,奔腾倒海不复还的照片都是在这里拍出来的。
壶口瀑布中最佳拍照位置在山西侧的观瀑洞(龙洞),龙洞是一天然石洞,在瀑布的下方,从下往上看瀑布,瀑布壮观无比。
壶口瀑布中左边是陕西,右边是山西。 “壶口”二字得名,就来自于月牙形状的断崖形成的瀑布。 山西一侧更靠近断崖,因此可以看到完整的“壶口”形状。而陕西因为照片左下角的那个巨石,完全封死了视角。必须沿着途中左上的两条栈道靠近瀑布口才能看到,不过我去的时候,栈道因为水量大关闭了。
2. 黄河壶口瀑布拍照姿势
步行上去不累。壶口瀑布东岸属山西省,西岸属陕西省,西岸略微险峻,东岸较为平坦。两岸景区入口到观景点都很近,坡度不大,很方便走过去。西岸比较险峻,站在东岸观瀑布气势更雄伟,浪涛翻涌更猛烈,东岸还有一段石洞,可以走到水边,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
西岸观瀑布也有优势,可以看到瀑布的恢宏,最好的观瀑布方式两边都看看,两岸景区门口离交通桥都不远。
3. 黄河 壶口大瀑布 照片
壶口瀑布上有主要经银川宁夏,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2013年12月,“宜川县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评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国家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荣誉的授予,成为壶口景区继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之后第四张国家级名片,为延安市唯一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4. 黄河壶口高清照片
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一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
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
于是,漫流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 宽达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5. 黄河壶口自驾游旅游攻略
驾车路线:全程约326.4公里
起点:袁家村
1.咸阳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200米,右转
2) 行驶80米,左转
3) 行驶130米,右转
4) 行驶1.9公里,左转进入关中环线
5) 沿关中环线行驶150米,直行进入西安环线
6) 沿西安环线行驶4.9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关中环线
7) 沿关中环线行驶17.4公里,直行进入关中西线
8) 沿关中西线行驶2.9公里,直行进入关中环线
9) 沿关中环线行驶6.7公里,直行进入S107
10) 沿S107行驶1.9公里,进入银陕线
11) 沿银陕线行驶46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银陕线
12) 沿银陕线行驶700米,左前方转弯
13) 行驶20米,右转
14) 行驶280米,右转
15) 行驶570米,朝新兴/铜川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三原立交
2.沿三原立交行驶200米,过三原立交约370米后,直行进入延西高速
3.沿延西高速行驶25.4公里,直行进入西延高速
4.沿西延高速行驶53.4公里,朝宜君/黄陵/G65/延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5.沿匝道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6.沿包茂高速行驶94.3公里,朝太原/兰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厢西堡大桥
7.沿厢西堡大桥行驶690米,过厢西堡2号中桥约100米后,直行进入青兰高速
8.沿青兰高速行驶100.4公里,在壶口/壶口瀑布/G309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9.沿匝道行驶630米,直行
10.延安市内驾车方案
1) 行驶760米,朝秋林/宜川/G309方向,直行进入荣兰线
2) 沿荣兰线行驶5.8公里,直行进入延壶路
3) 沿延壶路行驶1.2公里,稍向右转
4) 行驶1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延壶路
5) 沿延壶路行驶2.4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壶口瀑布售票处(壶...
6. 黄河瀑布壶口视频图片
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5:00。
票价:100元/人,半价50元/人。
山西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
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1988年被确定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7. 黄河边拍照姿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要学习表达方法。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课文的四部分内容还可以按其他顺序安排。比如,先写二、三部分,再写第一部分,再写第四部分;也可以先写第四部分,最后写第一部分。 教法建议 1、关于预习: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布置有弹性的预习内容,指导并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生字新词,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着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写提纲等。 2、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交流和讨论学生给课文分成几部分和写作的提纲……就使预习情况的交流、检查转入了对课文的阅读、探究的新阶段,课后练习第2题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落实。 3、熟读课文,训练思维,练习复述。 课后练习中的2、3题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思维的严谨性,复述的关键是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时可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想象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根据,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挖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这是教学重点,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图像,把文字描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想象得那么细致、具体是否合乎情理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这一环节,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启发,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步,全班交流。第四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 词语注释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想象,假设。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发掘一一挖掘碧空——蓝天假想一一假设 推想——推测一瞬间——一刹那 二、反义词 掩盖——暴露承受——推卸昂首——垂头 句段赏析 1.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里交代了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及其特点。这些语句详细地说明了这具化石的高大和完整。这样少有的完整,既不残缺也不破碎,就不可能是摔死或砸死的,这为科学家合理的假想提供了一个依据。 2.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这里讲的是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时间“200万年过去了”,说明黄河象变成化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这是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地壳发生了升降、起伏的巨大变化。老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变成了化石。 3.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里写的是象化石被发掘出来时骨架的样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是“站立的姿势”,说明它没有躺倒,就不可能是病死或饿死的。这是科学家假想的又一个依据。由此得出,这头黄河象是失足落水而淹死的。 文章导读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的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高大、完整。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写科学家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二百万年以后,人们发现并挖掘了这具象化石。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陈列——假想——挖掘”的倒序方式来叙述,层次井然,结构完整。 2.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如中间部分写老象喝水的过程,运用了大胆而科学的想象,叙述得很细腻、形象。 学习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中心思想 本课通过叙述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特点和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说明科学家的假想离不开科学的依据,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分析。 课后题解 2、(1)一群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所以跑到小河边。那些景物着重说明了天气炎热。(2)群象出动,由老年公象带头,所以它跑在最前面。(3)它是怎样陷进淤泥里去的。因为淤泥又烂又软,也很厚,所以整个象可以陷进去。(4)为什么只陷进一头象,因为别的象都逃跑了。(5)终于不再动弹了,就是死了。怎么死的,陷进淤泥里,灌了许多水。(6)怎样成为化石。老象淹死时还没有全部被掩盖,以后才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这样假想的根据是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还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复述。
查看更多关于【技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