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实摄影拍摄器材的特点有哪些
摄影师通过摄影技术来表现建筑,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那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建筑摄影拍摄器材和技巧吧。
建筑师和摄影师均是通过二维空间的平面形式(前者为图纸,后者为照片)来表现建筑的。建筑师在绘制透视图时,视平线的高低是可以根据图面需要而上下移动,但无论是鸟瞰还是仰视,在最常见的一点和二点透视图中,原本垂直地面的墙面和柱子等垂直线条在图画中始终可保持垂直,这种设计特性也就基本决定了建筑摄影的要求,即以平视取景(即垂直线条在照片中仍保持垂直)所获得的画面效果。
因为平视是人们最常用的视角,平视所看到的建筑最自然,最真实,也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刻意用倾斜线来表达视觉的冲击或追求戏剧性构图的作品除外)。为此,一些相机制造商开发生产了一些可以调整透视关系的相机或移轴镜头,以适应建筑摄影的这一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建筑摄影不但要表现出建筑的空间、层次、质感、色彩和环境,更重要的是作品必须保持视觉上的真实性,作品要求既追求表达建筑美学上的艺术性,捕捉光影变化中的瞬间美,还要把人们看到的横平竖直的建筑物表现在照片上。这就是建筑摄影既不同于纪实摄影,又不同于艺术摄影的创作要求。
2. 纪录片摄影的拍摄特点
1、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2、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3、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
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4、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纪事》(Chronicle of Summer)。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
5、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
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6、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 Untied)。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vant-garde)很接近。
3. 纪实摄影的类型主要包括哪三大类
从广义上分类分为两大门类:
第一类:记录摄影
摄影的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大体可以分为:文献摄影 、科学摄影、生活摄影、纪实(新闻)摄影、人文纪实摄影(街头摄影、历史记录摄影、民俗摄影、揭露摄影)、非纪实性的人文摄影(比如风光静物摄影、商业摄影)六大类。
第二类: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实践中不断地借鉴光影效果、色彩原理等美术理念来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光是摄影的画笔。
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大体可以分为:艺术人文摄影(婚纱、肖像、商业)、景观静物摄影(风光、花鸟、静物等)、探索性摄影(创意摄影、电脑合成)三大类 。
4. 纪实类摄影作品的特点
你好!回答如下
精细来分,人文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一种,或者说最重要的一种。
人文摄影,即拍摄对象于时代具有可提炼的文化意义,或拍摄对象本身具有人文价值。
而纪实摄影强调记录,对于当下,现时代具有意义或可以提炼价值的拍摄。
从这个角度说,纪实摄影,即人文摄影。一切拍摄对象都可以提炼文化意义。
纪实摄影等于人文摄影,强化其价值内涵。人文摄影等于纪实摄影,扩大其范畴。
所以,纪实,重于客观拍摄。人文,重于主观提炼。
而事实上,客观拍摄离不开主观判断,主观提炼同样是拍摄者与观看者的共同结果。
所以,人文和纪实通常放在一起叫人文纪实摄影。它们共同的交叉点主要在于,强调拍摄当下具有时代性的客观存在。
5. 纪实摄影有哪些题材
大题材分有风光人像纪实。
细分有,体育,戏剧,新闻,街头,天文,微距,花卉,动物,显微,舞台等。
人像还有很多细分类别,比如证件,婚纱,私房,时尚,时装,古装,棚拍,环境,等等。
不胜列举。
6. 纪实摄影作品的基本特点
摄影记者想拍摄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佳作,想在新闻摄影事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摄影技术等“硬件”,还须有爱国心、事业心、仁爱心及强烈的捕捉意识和精品意识等“软件”作支撑。 爱国心是党的新闻摄影事业的要求 爱国心人皆应有,而对于摄影记者来说,热爱祖国意义尤为重要。摄影记者首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摄影工作者。新闻摄影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摄影记者的基本要求就应该是热爱祖国,而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又应该是统一的。 事实证明,爱国心会使摄影记者的天地变得宽广,并且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会流露在摄影记者的作品中,从而使其摄影作品变得意义深远。如《开国大典》、《小平您好》、《北京申奥成功》、《神六升天》、《大江三峡截流成功》、《欢送志愿军归国》、《王军霞夺得奥运会金牌之后》等摄影佳作,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事业心是做好新闻摄影工作的基础 一位摄影记者如果能把新闻摄影工作当作一份事业去做,就会有责任感,有热情和激情去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就会拍摄出优秀的作品,取得骄人的成绩。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也是践行着这样的新闻摄影理想,41岁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越南战场上。每年,都有许多像卡帕一样优秀的摄影记者,为了自己热爱的新闻摄影事业,在硝烟炮火中失去宝贵的生命。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经过多方努力,勇敢地"冲"进了北京地坛医院的非典病房。他冒着生命危险连续工作了20多天,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尤其是《面对生命》在社会上引起好评,荣获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等多项奖项。 仁爱心是照片增强感染力的源泉 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充满着强烈的情感力量。近年来,照片中的情感力量越来越引起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重视,而且,人文关怀意识成了近年来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摄影记者们的共识。 现在新闻摄影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而我认为,容易被感动的摄影记者,应该是情感丰富、有仁爱心的。只有这样,才容易从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令人感动的画面。 《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中,苏明娟的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感动了中外无数有爱心的人们。中央领导、普通百姓、海内外华人、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成了“希望工程”的捐款者。该片是时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贫困学生艰苦的生活、学习状况深深地打动了解海龙的心灵。从1991年开始,他深入中国贫困地区,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12O多个县,采访拍摄了数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发表了数百幅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只是他大量的感人的照片中的一张,是他在感动中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 捕捉意识是摄影记者的硬功夫 捕捉意识,也就是新闻敏感,这是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其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及个人学识和修养的集中表现。它主要表现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能够迅速判断突发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而主动出击;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用摄影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加以引导;善于发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人新事而予以跟踪报道等等。 笔者认为,具有强烈新闻敏感性的摄影记者,应该是突发事件现场的到位者,日常新闻的提炼者,欲发新闻事件的预感者,更重要的应该是“决定性瞬间的捕获者”。抓拍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卡第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论”,至今影响着中国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反映新闻的本质并且视觉表现力强的画面有很多,但“决定性瞬间”可遇不可求,所以,摄影记者要培养自己的捕捉意识,多练基本功,这样才能在“决定性瞬间”到来时把握住,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 精品意识是经典作品的保证 中新社摄影部主任王瑶曾说过:摄影的舞台没有大小,但摄影记者有大小。她指的就是只要摄影记者有过硬的本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拍摄出经典的照片。而这种“信手拈来‘皆为佳作的功夫,要靠摄影记者树立精品意识,并且在新闻采访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达到。有了精品意识,才能不断地去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在新闻摄影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才能拍摄出不断超越自我的经典照片。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照片被摄影界称为经典,虽然为其提供照片的都是摄影大师,但该杂志照片的选用率却是千分之一。可见,没有精品意识,就很难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照片的面世。 据了解,现在许多诸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都市类报纸,非常重视照片的使用和摄影记者队伍的培养,除了在机制上保证图片的采集和使用外,每周开摄影业务研讨会,大家在”比、学、赶、帮、超“中提高了新闻摄影水平。 由于树立了精品意识,如今,我国新闻摄影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一大批优秀的摄影记者脱颖而出,有的甚至地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夺得桂冠。 来源: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责任编辑:齐爽)
7. 纪实摄影拍摄器材的特点有哪些呢
街拍有即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随机性较大,内容没有预演,自然真实。拍摄的地点可以近至家门口到远方的旅行,几乎不受天气,时间等限制,题材广泛,可以有目的主题地进行,也能随遇而拍,关键是要掌握如何能抓住瞬间,拍出一张好作品。关于题材选材的问题,个人认为:
1,不必过于纠结有题材才街拍。出门街拍时,我是只有大概的方向,例如今天拍光影。但往往都是事与违愿,更多的是拍到意外偶遇的场景。街拍的过程往往也是题材不断改变调整的过程。
2,如果有目的的旅行,目的地确实需要先了解,预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例如服饰,建筑,生活习惯等。在街拍时可以选择这些特色做为题材,记录当地的文化习俗,给自己留下回忆。
3,街拍选材的元素确实是有些重要组成要素的,可以使画面更有感染力及观赏性。大概有人物的姿态表情、服饰、动作,引导线、地方感、异质相似,对比、光影、动静(时间)、色彩、幽默等。
个人认为街拍对于设定选材不重要,更重要的训练自己有一双审美的摄影眼及能所见即能所得,留住瞬间。
查看更多关于【技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