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早期摄影家
最早在飞机上进行航拍的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家纳达尔
1858年12月里的一天,巴黎市民仰望着空气中的热气球,吊篮里有位摄影师正在拍摄巴黎市的鸟瞰照片。他就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家纳达尔。
纳达尔原名叫加斯帕德•贾利克斯•图尔纳松。 他在摄影上富有创新精神,航拍就是他的一项伟大尝试。1963年,纳达尔主持制造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气球,直径达27。 43米,取名为“巨星”。他试图在法国开创为顾客服务的空中摄影。
同年巨星”号在巴黎的练兵场第一次升空获得成功。纳达尔也是采用人造光进行摄影的先驱。1858年,他开始在摄影室里使用电灯进行拍摄。1859年,他利用人造光(一种煤气灯)拍摄了巴黎的地下陵墓和下水道,大约用了20分钟进行曝光。
2. 中国早期摄影大师
1816 法国J.Niepce发明世界第一台试验用照相机 1835 英国Talbot发明英国第一台试验照相机并拍摄负片 1837 摄影发明者法国Daguerre制作商品化的Daguerre照相机 1841 德国光学家Voitglander研制出首台带Pitzvar镜头的金属照相机 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Jules Itier,1843-1846在职)1846年带进中国的. 而新中国照相机工业诞生最早的照相机. 是天津照相机厂在1956年生产的120折叠式照相机。
3. 我国最早的摄影家有
答:玛格南图片社,是20世纪世界上第一个新闻摄影师的独立组织。
玛格南图片社1947年成立于法国巴黎。发起人有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乔治·罗结和比尔·范迪维尔(BillVandivert)。玛格南图片社(MagnumPhotos,又名玛格南摄影通讯社),是一家世界知名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摄影经纪公司,在纽约、巴黎、伦敦和东京设有分部。
4. 我国早期摄影家有哪些
鸦片战争期间,照相机伴随着枪炮来到中国,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中,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影像,成为我们家国历史的重要视觉记忆。其中,照相馆作为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主要见证,它的发展不仅代表了早期摄影师技术水准和艺术追求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人自我观看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照相馆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轨迹。
照片样式
1845年
照相馆的诞生
美国人乔治·韦斯特在香港临时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从事达盖尔银版照相。此后,在上海、广州等城市,间或有西方人和少数的中国人开办固定或流动的照相馆,使用银版或安布罗法照相,照相馆客户基本是外侨。
19世纪后期
照相与画像共生
1881年,画馆业务大量萎缩,大量画像从业者为生活所迫,转向照相业。当时还是直接印相,没有照片放大技术,并且只能印制黑白肖像,当顾客有大像需求,或者需要彩色肖像时,照相馆画师或者给照片手工着色,或者进行照片的“手工放大”。
20世纪初期
留影的盛行
1907年,随着摄影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照相认知的转变,留念已成为到照相馆拍照的主要目的。挑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如逢年过节、添丁弥月、生日寿辰,甚至婚丧嫁娶等,去照相馆拍摄照片,可以作为一种永久的个人记忆。
20世纪30年代
合影照的出现
1927年,中国照相业全面兴起,照相的实用功能很快扩大,业务从个人、家族照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学界合影业务,其他各类社会集会,甚至军政活动的合影照,创造出了一帧帧社会关系图谱。此时,照相馆的背景和道具也开始变革,照片开始仿效传统中国肖像画中所绘的“行乐图”“雅集图”等充满山水、园林背景的范式。
20世纪40年代
畸形繁荣
抗战期间,很多照相馆和照相馆工作人员遭到灭顶之灾。照相馆停业,被日商霸占,改为日本写真馆,雇用中国人为日商做事。此时照相馆主要业务是负责为本城居民拍摄“良民证”或“市民证”照片。在国统区的许多地方,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也为照相馆带来了一次畸形繁荣。
20世纪50年代
私营照相馆的落幕
20世纪50年代末,公私合营后,中国传统私营照相馆正式终结,照相业全部变为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通过合并、撤销等企业改造,扩大了一些照相馆的规模,很多中小型照相馆则开始合作经营,更新了先进的照相设备,如相机、镜头、放大机等,而且提升了摄影、暗房、整修、着色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20世纪60年代
新时代影像诞生
1958年,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照相馆紧急调整风格,开始拍摄“戴柳条帽的工人、扎白毛巾的农民、纳鞋底的家庭妇女”,陈列在橱窗和前厅里。之后,很多照相馆的照相从业人员“争先恐后地下工厂,入农村,去连队,到街道,深入实际生活”,去寻找和拍摄具有“时代感”的新影像。
设备演化
1845年
此时,摄影术和摄影器材开始稳步踏入中国市场。这是我国第一部摄影术专著─《脱影奇观》,在北京刊印,它不仅介绍了最早的银版照相法、卡罗式摄影法,还讲述了当时最流行的湿版火棉胶法,并且力求具体地告知读者照相器材和药品的操作之法。
19世纪后期
一些照相馆、画室都加入照相器具和药料的销售,竞争十分激烈。一般来说,洋行主要代理照相器材,而各大药房则经销照相一切药水,及蛋纸、揩纸、银粉等。19世纪80年代,随着玻璃干板在西方的流行,照相操作更加简便,从此摄影术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20世纪初期
此时最流行的照相器材,一是矮克发各种照相材料,二是德国高尔上的摄影快镜,三是史脱而伯厂的照相及化学纸。此外,照相馆开始制作各种情趣小照片,比如在手帕、瓷器、团扇、折扇上印像。照相馆内饰趋向繁复,下置水池、假石山小景,影楼背景有数幅大画,既有室内厅堂景,配以地毯及古老家具。室外园林景则配以仿制的石台凳、树桩等,并以染成绿色的藤丝当作草地。
20世纪30年代
此时,最流行的是“快像照”流动照相馆。快像,即被摄人在简易的木制“相机”前,直接用相纸曝光一张半身像,随即在蒙着黑红布的“相机”暗室内显影、定影,再取出湿漉漉的反片,倒贴在“相机”前置的木托板上,再对它拍摄一次,便成了正片。经再次冲洗后成了照片,交给顾客。前后不到半小时,所以称作“快像”,它主要用于一般居民或学生拍证件照。
20世纪40年代
照相业初期的底片是英国依尔福厂出品的船牌玻璃片,相纸是使用硫酸、硝酸混合溶解少量黄金的混合液,称为“金水”,用作漂定液。冲洗的感光纸称为“白金纸”。到20世纪30年代,柯达人像平快软片及爱素纸运到中国,“玻璃片”及“白金纸”便完全被淘汰,底片及相纸的感光度增加,操作更方便,成本也降低了。
20世纪50年代
照相馆均扩展门面,充实设备和资金,市容为之一新。规模较大的照相馆,会有宽敞时髦的招待室。招待室备有椅、凳、桌或西式沙发。其次有一个设施完备的摄影室。虽然大部分照相馆还是露天玻璃房子,但会使用活动的电灯,用作补光。有些摄影师则喜欢用水银灯光。摄影室的墙壁一般是浅淡色。还有后期工作室,用作显影、定影、装裱等。
20世纪60年代
在江苏镇江,抗战胜利后,举国欢腾,照相行业随着形势好转亦呈现活跃趋势。每个照相馆的地理位置、馆主的背景,或者顾客群体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专业定位。当时中国照相馆的业务对象,多以机关、工厂为主;一些照相馆多以商业界、居民为主;还有一些照相馆多以闺秀、优伶、剧照为主;各有特色,一时颇称繁荣。
5. 我国的早期摄影家
张艺谋在成名前曾是陈凯歌大导演的御用摄影,在早期色彩还不能分明的时期,张艺谋就展现出了摄影的天赋。视觉冲击和风格,大胆又前卫。这一点在后来他的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也比较明显。丰富的剧组经验对于拍戏的流程和审美判断有了一个标准的张艺谋开始涉足导演行业。
后来张艺谋拍过很多电影都非常著名,例如《红高粱》、《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活着》等。
6. 中国早期的摄影家有
1826年,现存最早的照片。
是保留在铅锡合金板上的影像,成为了现存最早的照片。照片记录了摄影师从法国莱斯格拉乡下工作室向窗外远眺的迷人景象:左边是鸽子笼,一棵梨树及枝头间透出的天空一角;中间谷仓倾斜的屋顶清新可辨,右侧则可见到房屋的另一个侧厅。
查看更多关于【创意和灵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