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铜器美术鉴赏
古代青铜器的特点如下:
1、首先,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若加上无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2、其二,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花纹随意、富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勾践剑、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铜车马,铸造精致一流,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深受国内外藏家钟爱。其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3、其三,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铭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豪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4、其四,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
2. 青铜器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
答:杜廼松写的,于一九三七年六月生于北京,一九六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和商周考古研究,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学术专著主要有《中国青铜发展史》、《步入青铜艺术宫殿》、《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等
3. 青铜器美术鉴赏图片
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王个方面: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中国的青铜工艺,始于夏代。最兴盛的时期是商代和西周。所以,一般都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代表。
战国晚期,青铜器开始由盛转衰。到了汉代,青铜器已逐渐失去了礼器的意义,造型也基本摆脱了商周青铜器神秘、厚重的风格,显得灵便、精巧,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个时期在这类青铜器中,也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
早期的青铜器中生活实用器较少,进入汉代以后,青铜器中的生活实用器十分普遍。它们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引人注目。
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汉代虽然已处在衰退期,但汉代的铜器制造业规模依然很大,铜制品的数量和种类也非常多。器物特点是轻便、精巧、实用,但也有一些青铜器是素面厚胎,特别是这一时期所留下的青铜精品,显示了汉代在青铜铸造方面卓越的艺术成就。
4. 青铜器美术作品
王利军
王利军,著名青铜器、佛造像、陶瓷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收藏快报》专家委员会主任,北大资源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大量专著与论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实战中磨练出来的专家》。
贾文忠
贾文忠1961年生于北京,大学文化,并曾就读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生班。 现为九三学社社员,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金属器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防卫科技学院客座教授。
彭适凡
1937生,江西省乐安县罗陂乡水溪村人。 196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此后一直从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现任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南方文物》名誉主编以及江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 青铜器美术鉴赏方法
自己先翻译了一小段《古玩指南》,先看看,或许有用: 用以新充旧的方法来伪造鼎、彝、壶、尊等青铜器的手段非常繁琐。
首先要各处收买古青铜器的碎片,融化之后按照一比二的比例与新铜混合,然后再完全模仿古铜器的形制重新铸造。
用这种方法铸造的青铜器与古物分毫不差,纹饰也是用翻砂的方法从古物上复制的,所以也与古物毫无差别。
在器物铸成之后,再用刀除去多余的部分,或者修整纹理上的缺陷,之后按照古物的原样将其打磨干净。
然后用清晨新汲的井水调和泥矾浸泡,过了一伏的时间之后取出用炭火烘热,然后再浸泡,这样反复三次,称之为“作脚色”。
这样干后再用青盐水调和胆矾、硼砂、■(石+卤)砂、寒水石、金丝矾等研成的粉末刷在铜器上,一二天后洗去,干后再刷,如此四五次之后,颜色就与古物相仿了。
再掘一个坑,用炭火将坑土烧红之后泼入浓醋,然后放入铜器,用醋糟掩埋,覆土盖实,三五天之后取出,就会生出各种锈迹,这时与古物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如果想让颜色更深一点的话,用竹叶烧烟来熏就行了。
至于点缀颜色,就需要用到明乳香,将其咀嚼去除涩味之后,与白蜡混合,再将颜料加入其中。
想要青色,就加入石青;想要绿色,就加石绿;想要红色,就加朱砂。搅合均匀之后,将其涂在铜器上,就会形成想要的效果。
如果想取得颜色凸起的效果,就用钢砂和卤锈堆叠起来;如果想要得到水银色,就用水银、砂锡涂抹。
按照上述方法制造出来的铜器,其形制、尺寸、纹饰、铭文、锈色与古物丝毫不差,所以即使是经验老道的鉴藏家也难辨真伪。 孙汝珍《古玩指南.古铜器之伪制》: 古代铜器,除锈色外,其一切均可照书籍著录仿制。
其仿制之佳者,直可与古器等,虽精于鉴赏者亦无法辨别其真伪。
惟锈色则不然,出自自然,得之岁月,似非人力可易为者。
故考古者均摒弃其他一切而不问,惟以锈色之如何以为凭,以为扼要探源莫妙于此。
岂知商人图利,其步趋随世而转易。
世人既以锈色之良窳为取舍,则造伪者亦自专造伪锈以欺世。
故一般所谓伪制铜器者,几全指伪造锈色言也。
古铜器之锈色,最多者为绿、红、蓝、黑、紫等五色或此五种之混合变化色。
盖古铜均含有金、银、铁、锡之成分在内,铁被空气侵蚀则生铁?,即俗称之铁锈,其色为红;铜为空气侵蚀则生铜?,其色为绿,若为硫磺侵蚀,则生胆矾,其色为蓝;锡与银为空气侵蚀则生锡?与银?,其色皆黑;惟黄金不受空气侵蚀,故永不生锈,但遇盐水之后,再受日光晒之,亦生紫锈。
作伪者即根据此种原则以为则无求不得。
如仿制红锈即将铁质羼于器内,使之受空气侵蚀,即成红锈矣。
其余均类是。
惟空气之侵蚀系自然变化,为时极慢,数百年、数千年不等,作伪者所不能为者也。
其快速之办法,即系埋藏地下二三年即可成功。
但为期愈久,其所结成之锈色亦愈妙。
惟二三年之时间亦不为短,为之者仍病其迟,多用化合方法以为之。
如仿绿锈,用铜屑调和于硝强水、盐卤之内涂于器上,再埋于地中,经过三伏之后再行挖出,其铜屑即变为绿锈,而与器凝结如一矣。欲作红锈,即将铜屑换为铁屑,照法为之即成。如将二者混用即成红绿兼有之锈矣。其他锈色,酌用能生其所求色之金属,亦可得之。如此之快速作伪者,仍嫌不利,乃用更有速于此之方法,即用已变就者涂于器上是也。如仿绿锈即将铜绿羼于漆内涂于器上,乾固之后即成功矣。如仿铜绿疙疸锈,即将孔雀石之小块镶嵌于漆内,即与天成者相同。仿蓝锈即用蓝颜料调漆或用蓝矾研末调漆均可,但近世多之以景泰蓝之蓝烧于器上,然后再涂漆锈者。其作蓝色疙疸锈,则不用蓝矾而用青金石之纯蓝色者,碎为小块,嵌于漆内。红锈则用红土调于漆内,或将已锈之铁屑调于漆内,或将二者同调之。仿黑锈则多用古墨同调,或将器物薰黑或烤黑然后再敷漆者。紫锈甚难,真正紫锈最不易遇,普通所见之紫锈多系红锈变黑类紫色耳。紫锈之成于金,成本甚贵,而世人之视紫无异他色,故仿者甚少也。若仿玻璃锈,则仍须另加材料,其法有二:一系先将紫胶合松香化为流质,再将欲仿颜色所用之物调于其内,如仿绿锈即用铜,绿红锈即加铁屑等,用力搅匀,使铜屑、铁屑均融化无迹,再涂于器上,即成玻璃锈矣;另法则用白矾代替紫胶与松香,其作法相同,其成就亦相同。仿作他色则稍费手续。 如作蜡茶色,须用水银杂以锡末,即世所用之磨镜药也,涂于器上令匀,然后用酽醋调钢砂末,用笔蘸之敷于器上,则发生一种化学变化,俟其变如蜡茶色时,急急投入新汲之水中浸之,即成蜡茶色矣。如变成黑漆色时浸之,即成黑漆色,浸稍缓即变色矣。若不入水则成纯翠色,水浸后,然后用糯稻草烧烟薰之,并以布擦令光莹,棕刷刷之,如斯则与古器之入世多年者毫无二致。其仿朱砂斑者,则以漆调朱砂末涂于器上,干固后亦与真者无异。仿黑漆古色亦有用黑泥勾抹以电镀者。仿流金之法亦甚易,即先用造伪锈法将锈造成,然后将物磨光数处,抹上杏干熬成之粥,经数旬之久将杏干洗去,其器上即有金色,与古器之流金者完全无异。如用黄铜器仿作尤易成功。至仿镀金之法较此稍难,其法系先镀金一层,然后用铁压机将金压出亮光,用硝强水涂于器上数处,不可遍涂,将盐敷于有硝强水之处,然后将此器裹于硝强水与盐搀和之黄土内,同埋于地下,经过三伏之后再行挖出,将浮土拭去,所成之锈即与镀金无异。此外作伪之法甚多,极难枚举,但大要与上述各法大同小异。古铜器之精品流传至今者本极有限,且大多数均已收入皇家宝库,其散在社会中者率皆普通之物,精妙者非仿制即上述各法之伪制品也。
查看更多关于【技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