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美学评价标准
人理解光是摄影美学的灵魂,摄影本身就是一门运用光的艺术,是光和影凝聚了摄影的魅力。
摄影对光的运用,总结起来就两条:光源、光质和光的角度。同一被摄物体,无论你是用手机还是单反,在不同光源和不同光线角度下拍摄,得到的影像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光源。
光源分很多,常见的有自然光、人造光、环境光等。
自然光就是天然光,是太阳、月亮、星星等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或星光。这类光的强度和方向是不能由摄影者自由调节和控制的。
人造光一般是我们在拍摄时所使用的专用灯光,例如闪光灯、LED拍摄灯之类的,它是可以被摄影师灵活控制的。
环境光其实也是人造光源的一种,如室内的照明灯,室外的路灯、霓虹灯、车灯,此类人造的灯光,却又不是专用于摄影的灯光,都属于环境光。
然后是光质。
光质是指拍摄时所用到的光线的软硬性质和程度,可分为硬质光和软质光。
硬质光就是强度很高的直射光线,比如没有任何遮挡的日光,直接照射到被物体上的闪光灯、照明灯光等。直射光照下的被摄物体受光面和阴影部分光比较大,亮部清晰,阴影浓重,画面反差强烈,立体感强。多用于表现硬朗、粗糙或质感强的物体或人物。在自然光照下,晴天或中午时,光线较硬。
软质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软光,软光是一种漫散射性质的光,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在被照物上不留明显的阴影。其反差较小,明暗过渡比较柔和,表现层次变化细腻,色调层次丰富,一般多云或阴天就会产生软光的效果。由于软光比较柔和细腻,所以经常被用于女性和儿童题材的拍摄中。
说完光源和光质,我们再来看看光线的角度。
在拍摄过程中,光线的照射到被摄物体上的角度不同,其产生的画面效果也是不同的。光线按照照射角度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顺光、侧光、斜侧光、逆光、侧逆光和顶光。
顺光:也称为“正面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的光线。照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照相机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
侧光:是指光线的照射角度和摄影者的拍摄方向基本呈90°夹角。它的造型能力最强,画面明暗配置和明暗反差鲜明清晰,景物层次丰富,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
斜侧光:是指摄影者的拍摄角度和光线的照射方向有一个约45°的角度差。斜侧光在风光摄影、建筑摄影和人像摄影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逆光:是指从被摄对象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由于光源位于主体之后,光源会在被摄体的边缘勾画出一条明亮的轮廓线。
侧逆光:从被摄体的后侧面射来的光线,既有侧光效果又有逆光效果的光线,就是侧逆光。侧逆光的光照情况正好与前侧光的光照情况相反,被摄体的受光面积小于背光面积,阴影暗部大,光亮较小。所以既弥补了前侧光的不足,也填补了逆光的缺陷,从而有极强的表现力,是风光摄影师们最理想的光线。
顶光:是光源从景物的顶上垂直照射下来的光线,这种光又称“高光”。顶光一般是正中午时太阳当头直射而下,阴影在下面,影子很小。这种光极善于表现景物的上下层次,如风光画面中的高塔、亭台、茂密树林等会被照的有明显的明暗层次。
2. 摄影的评分标准
职称有初级摄影师、中级摄影师、高级摄影师、国家摄影技师。
摄影记者的职称就像经济师、工程师职称一样,需要国家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通过、外语及专业等级考试和单位考评,最后取得摄影师资格证书。
摄影记者的职称有4个级别:初级摄影师、中级摄影师、高级摄影师和国家摄影技师。
3. 设计美学评价标准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
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 后现代主义 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
4. 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1、画面简洁,主体醒目。
2、摄影师眼里的真实就是他们照片所表现的那些东西。
3、相机如果不是诗人脑袋上的一只眼睛,其中的胶卷就没用。
4、摄影技艺的获得是靠花功而不是靠花钱。5、摄影从时间中截取一个瞬间,让它静止不动,从而改变生活。
6、这组作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好的摄影教学文本,值得大家研究和探讨。
7、这组照片的意义已经超越月赛的承担。
8、不在于对相机的投入,而在于对相机的透视。
9、构图完整、构图干净、角度到位、角度独特、用光巧妙、作品细腻。
5. 摄影美学评价标准是什么
1。美学属于哲学范畴,在中国高校,美学属于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美学把英文翻译过来相当于“感觉学”,因为美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体验,这个学科是比较复杂深邃的,涉及的交叉学科也极多。
2,摄影美学这个词没有明确定义,属于流行词语,可以解释为对摄影作品的一种美学体验的形容,或者描述。摄影美学也可以通过实际的摄影作品,在形式上,内容上,历史上,社会上等角度实际分析与研究。
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都是美学研究范围,有相关解释,《美学原理》书籍中有相关解释
6. 摄影美学评价标准表
感谢邀请,就题主的问题说说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判断一位摄影师的拍摄水平我觉得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
1,看摄影师对摄影器材的熟练程度,比如单反相机的参数设置准确,比如感光度,光圈大小,景深景浅,还有镜头运用的技巧,灯光布置是否合理。
2,看摄影师的拍摄作品,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师,相信会保留有之前的一些得意作品,好的作品会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从摄影师的作品可以直观的判断摄影水平。
3,一个专业的摄影师对作品的后期处理也是要有熟练的技能,所谓摄影3分拍摄,7分后期,相信作品的后期处理是特别重要的。是否熟练一些专业摄影图片的后期处理软件。
以上是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7. 摄影美学评价标准有哪些
美的素养,狭义可以理解为艺术修养。
但广义上,所有一切美好都与美的素养有关。
美既可以是音符、也可以是色彩、还可以是文字、光影、构筑、公式、代码、产品乃至人,以及一切令人惊叹的存在。
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登峰造极的美。不能理解这一点的人,即便是读完博士,也不可能成为顶尖学者。当对世界的描述简洁到无以复加,那种美是无数科学家毕生追求的。
看颜值,不一定就是肤浅,也有可能是更深刻。
发现美
发现美,首先是审美。
对于什么是美,现实中看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以美为美,以丑为美,以平庸为美。
以美为美的人,会成为美的代言人:
五官不一定非常完美,但随着年龄增长一定会越来越耐看。
身材不一定黄金比例,但绝不会允许自己过胖过瘦到影响美观。
衣着不一定十分考究,但一定不会太随意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身份不一定特别高级,但从上到下散发的气质显示出高贵的灵魂。
嗓音不一定如同天籁,但绝不会说出难懂的方言和粗俗的字句。
而以丑为美的人,在某一方面或者很多方面,总是走在美的反面。
以平庸为美的人,生怕在任何一个方面超过了普通人,总想让自己处在队伍的正中间。
个体的选择会造就最终的结果,在复杂性科学里,这个概念叫涌现。
以丑为美、以平庸为美是发展中阶段的我们,过去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过的低级、倒退、悖反,某种程度上,也许是成长的痛苦表现吧。背后是几代人的美学教育缺失、美学素养低下。
城市规划和建筑原本应该是最能塑造美的。而现实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越来越大,但真正有特色、与众不同、让人感受到美的城市,太少太少。那么多城市让人无法分辨身在何方。建筑越来越变成高楼林立,真正让人能记住的建筑没有几个。从南到北,大同小异。
比城市和建筑更小一点的是产品包装。虽然国产各类产品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但包装的美观度始终不够好,设计不够人性化。各种粗俗不堪的符号和色彩搭配,不绝于世。
广告几乎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美学造诣的领域。脑X金那种低俗丑恶的广告不但大行其道,而且在商业上还获得了成功。这使得很多商家为了吸引注意力,在搞恶、粗俗上发力。广告水准真的反映出了恶俗的流行。
说到这,不得不提我最喜欢的广告Intention,来自苹果。那种简洁的美感,不是我们现在可以创造出的。或者创造出,也很难被看到。这种差距,才是底层的差距,短时间难以超越、未来想要伟大复兴一定要超越的。
缺乏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来自两个层面:决策者的美学素养整体缺失,社会大众美学素养的平均水平低。
从教育开始,我们就与美很遥远。音乐、美术课一直都是摆设;学生要统一穿肥大而奇怪的校服;追求个人形象会被老师和家长看做早恋的前兆而大肆批判。
我们国家现在中年男性的外在相似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从头到脚。差不多的发型、差不多的服装风格、差不多的鞋。这既是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结果。去年的美国和日本之行,我很重要的一个直观感受是,美国和日本普通人高度个性化的外在装扮。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本源也是一种美。我们有什么样的审美标准,会选择接近什么样的人,基于外在、基于谈吐、更基于内心和灵魂。
而在真正的爱中,爱本身就是一种美,爱的那个人在某些方面也一定很美。否则怎么可以吸引到我们?怎么可能让我们爱上?
发现美,还是一种感知力、一种初心不忘、一种反熵增。
美真正的敌人不是丑也不是平庸,而是审美疲劳。
旅行是去看远方的风景,但我们身边的风景就不美丽了吗?
原因是身边的风景看得太多太久,已经不再是风景。
当我们深爱的人成为了身边的那个人,就不再美了吗?
审美疲劳本质上就是一种初心不再、一种熵增。
熵增除了会让一个组织更混乱,也会让一个人眼中的美不再美。
能够始终发现身边的美好,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能够做到不忘初心。真正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无数生活细节。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对美的判断力,事实上回答了我们是怎样的人,是美的、丑的、还是平庸的。也决定了我们喜欢怎样的人和环境。
追求美
为什么做,永远比怎么做重要。
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其实是很多伟大人物底层的动力,无论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
触发探索欲、学习欲的好奇心,本质上也是一种发现美的动力。
在学习了更广范围、更多学科的内容之后,我觉得,艺术的维度是高于科学的,伟大的科学发现总能带给人艺术感。
而完美的商业,带给世界的一定离不开美。太多的行业本质上生产和供给的是美。
旅游行业,是带人们去看美景。
房地产业、装修行业、园林景观,是让周围环境更美。
珠宝行业、化妆品业、美容行业、服装行业、运动健身,是让人变得更美。
离开了内心对美的向往,在这样的行业不可能真正成功。太多的企业家之所以遇到瓶颈,缺的不是努力、缺的不是管理,缺的是美学素养。
而对一个人来说,真正的幸福生活,一定是去往更多美的地方。
这样的美来自于身边的爱人、事业的氛围、社交的圈层、生活的场景。
美带给人内心的震撼、灵魂的触动、生命的镌刻,是无与伦比的。
真正会让我们沉浸其中、不论得失、忽略成败、心流不断的,终归是美的体验。
这几乎决定了以平庸为美、以丑为美的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也许就是很多看起来应该很幸福的人,事实上不幸福的深层次原因吧。
对美的追求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决定了一个人内心的善良。邪恶终究是对美的破坏。越忍心破坏美的人,就越邪恶。
创造美
美总是有限的,我们不是在创造美,就是只在消耗和占有。
那些能够让人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事业,总是可以让世界更美好。
但我们在创造美之前,首先应该让自己变得更美,变得更懂得美。因为我们提供给世界的首先是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就是让自己更美吗?
但现实中,太多的人对美无感也提不起兴趣、甚至从来没从美的角度思考过自己、思考过事业、思考过生活、思考过人生。
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校园音乐人,算是与艺术沾过边。我自认为是懂得美、追求美的。以至于公众号里我拍的很多照片,让朋友们觉得很有美感,问我是不是学过摄影。
艺术没有边界。对美的渴望和创造,也没有边界。
这里偶尔会发与音乐有关的内容,前两篇都是我写的歌。但只要是与音乐有关的内容,看的人就会少一些,这是不是代表着向往美的朋友是少数?虽然音乐本身不能代表所有的美。
我始终会建议朋友们有自己的爱好,其中很重要的爱好就是与艺术有关的,无论什么门类。
多接受艺术熏陶,就会更懂得美,而这事实上是很多朋友缺乏的。
之所以会让你感到迷茫、状态不好、找不到方向,不是格局不够,不是能力不足,不是努力达不到,而只是没有美的吸引。
最后要说的是,对美的向往是最深层次的、最底层的动力。
培养自己的审美、让自己变得更美,也许才是幸福和成功的真正起点。
8. 摄影审美原则
审美的方法
我曾接触过摄影一段时间,当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欣赏别人的作品。现在没做摄影了,但欣赏艺术作品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了,我把这当成一场视觉旅行。我想很多刚进文艺圈子的人,或者部分接触艺术很久的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伤脑筋的问题:欣赏作品时,该坚持自己的审美眼光,还是遵循所谓的审美规则?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缺乏认知。大多数人审美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判断不了什么是真正的好作品,什么是不好的作品。第二,缺乏格局。有些人本身看的就不多,可能就看那么一两个网站,导致自己的审美层次就定格在他逛的那一两个网站。第三,外界的影响。我们逛网站也好,逛艺术馆也好,有些作品之所以火热,并不是它是惊世之作,而是符合某些商业需求,或者跟创作者的名气等有关,大家都在鼓吹,后来者的审美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
查看更多关于【创意和灵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