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琵琶行景物
侧面描写琵琶行,他的艺术魅力,我们在琵琶行这篇文章当中,能够感到琵琶女她的记忆的高超,比如说东川西方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再比如说坐中泣下,谁最多将州司马青衫湿?这些句子都是从侧面去展现,琵琶非常精湛高超的能力和记忆的
2. 琵琶行景物描写文学短评
渲染气氛啊,离别很苦,利用枫叶,荻花来渲染了一种不舍的氛围,另外,秋瑟瑟更加说明了不舍离别,最苦离别。
3. 琵琶行景物描写
题中的《春江花月夜》乃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民族器乐曲, 常有著书者、欣赏者将其与白居易的千古名作《琵琶行》联系起来,还将 《夕阳箫鼓》冠以《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跟《琵琶行》 有关的曲名,让人大惑不解,只因为都弹琵琶乎?只要稍作分析,便发现 二者大相径庭。
季节不同。《春江花月夜》描写的自然是春天的景色,其旋律质朴委 婉,节奏流畅多变,配器巧妙细腻,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宛~一幅工笔精 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
而《琵琶行》描写的是秋天的情景,即唐元和十年,白居易因触怒宪宗,被贬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 郡),请看诗之开头:“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挦阳 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显然是一幅瑟瑟秋风中夜送客人的惆怅美学范畴不同。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春江花月夜》属于优美的范畴,而《琵琶行》则属于悲剧美的范畴。作者白居易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而被 贬,与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与贾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漂沦憔 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境遇通过听奏琵琶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催人泪 下的悲剧效果,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将《春江花月夜》、《琵琶行》二者联系起来只是对《琵琶行》的局 部理解。如《旋律的天堂——中外音乐精品欣赏》(少年儿童出版社)一 书就改编琵琶曲《夕阳箫鼓》写到:依据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中 的“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诗句更名为《春江花月夜》,突出了乐曲中春意 盎然,花前月下的诗情意境。
我认为,此乃不分春秋、不分喜悲之说。 被贬的白居易“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与“春意盎然,花前 月下”相去甚远,曲名取自“春江花朝秋月夜”,是对该句的一知半解。
其实,“春江花月夜”作为乐府旧题早已出现,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有一首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春江花月夜》流传于世。
再如《中外名曲100首欣赏》(长春出版社),书中讲到《春江花月 夜》时: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 而改名为“挦阳琵琶”或“浔阳月夜”等。
为什么把琵琶曲《夕阳箫鼓》
与《琵琶行》硬扯在一起呢?《夕阳箫鼓》是浔阳地区的音乐吗?《夕阳箫 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琵琶行》 中琵琶女“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没有弹及《夕 阳箫鼓》,即使加奏了此曲,这么优美的音乐怎么会使白居易听后泪湿衣 襟?
比较权威的《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其中的内容也是这 样的:《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 (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就不会用《春江花月夜》给《琵琶行》的朗诵配乐,因W二者的季节、意 境、美学范畴明显不同。
中外名篇朗诵会上著名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催人泪 下、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背景音乐绝不是优美的《春江花月夜》,而是新创作的伤感而凄凉的配乐。
4. 琵琶行的景物
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明确: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5. 琵琶行景物描写教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句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为.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查看更多关于【视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