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机只是“墙壁上的苍蝇”
关于如何拍摄一部纪录片,可以通过以下10种方法:
最近,中国首善福耀玻璃创始人兼董事长曹德旺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上了热搜榜,但是很多人对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并不怎么了解,对于纪录片中出现的因为拍摄手法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也不知所以然,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到底有哪些纪录片拍摄技巧方法。今天手机拍摄群就为大家按照纪录片拍摄的不同方式来为大家介绍纪录片拍摄的10种方法:
拍摄手法1、——室内摄影
通过引用电影镜头,在影楼原有设施基础上,将摄像机与电脑连接;在蓝背下实时拍摄、通过该软件实时自动抠像、随意更换想要的背影、加前景特效、后期制作、输出等一步完成,拍出的纪录片,魔幻而唯美。
拍摄手法2、——定格摄影
又称逐格摄影,是采用机械或电子控制装置,开动电影摄影机,每次只摄取一格画面的摄影方法拍摄纪录片。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形态渐次变化的图画或静物表现在银幕上,产生栩栩如生的活动效果。动画、木偶、剪纸影片或电视片中活动字幕等,都用这种方法摄制。
拍摄手法3、——降格摄影
拍摄时片门每秒通过的画面格少于标准数字“每秒24画格”,播放时是常速度24画格/秒。这样,银幕上的活动就比实际活动快,出现快动作现象形式的纪录片。
拍摄手法4、——快速摄影
又称升格摄影。运用这种方法摄取的景物运动过程,以正常频率(24格/秒)放映出来就可以得到较实际动作慢的视觉效果。一般用于摄取某些特技模型或使某动作(如跳高、赛跑)以缓慢的过程现于银幕呈现纪录片,借以分解和观察。
拍摄手法5、——变速摄影
即指改变正常速度(每秒钟24个画格)的摄影。升格摄影、降格摄影均为变速摄影。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正常速度所达不到的某些特殊效果的纪录片。
拍摄手法6、——定时摄影
特殊摄影方法之一,又称延时摄影。在影视中常常看到含苞待放的花朵,倾刻之间就吐艳盛开的情景,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和镜头长度的需要,预先规定每拍摄一格的时间间距,用自动控制器,逐格地进行拍摄而成的纪录片。
拍摄手法7、——画托摄影
即利用蒙置、马斯克等画托遮掉摄影(像)机的一部分视野,而进行拍摄的一种方法。利用画托摄影可以获得某些特殊的画面纪录片。
拍摄手法8、——插片摄影
即在摄影机片门前插入一块镂孔的挡板来拍摄景物。如在一些军事故事片中从望远镜中看到的镜头,便是在片门前插入一块挖去两个相连的圆孔的插片而摄得的纪录片。
拍摄手法9、——显微摄影
显微摄影的照明方法,分为透射照明、落射照明(垂直照明)和明视野与暗视野照明。同时还应注意各种滤色片的选用。
拍摄手法10、——接景摄影
即根据绘画透视原理,在摄影(像)机前放置图画、照片或模型,代替一部分实景或布景,用以达到以小代大,以假代真的效果的摄影方法拍摄纪录片。接景摄影方法简便有效,影视中使用较多。又称“接景法”。
纪录片的手法有很多,不同的纪录片也有不同的拍摄技巧,这些需要大家在了解了之后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明白这些道理,好了手机拍摄群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
2. 摄像机是根据苍蝇发明的吗
3D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就是用两架摄影机模仿了人的眼睛。行内有‘昆虫眼’、‘人眼’、‘巨人眼’之说,如果要拍很近的景,两个摄影机要像苍蝇的眼睛一样离得那么近。一般的话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跟人眼差不多。如果要拍远景,两个摄像机就要分得像巨人的眼睛那么开。
根据拍摄距离的远近,有一个公式来算出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应该摆放得多远。但是光靠公式也不行,主要还是要靠经验。有时候两个摄像机可能会垂直着或是斜着放,然后再用一面镜子,才可以完成拍摄。
3. 摄影机只是墙壁上的苍蝇来自哪个流派
在胡蝶的身体表面生长着1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理体温的作用。拜胡蝶 人们模仿鲎眼的原理,研制成了电视摄像机。 苍蝇与蝇眼照相机苍蝇的复眼呈蜂窝结构,1只复眼约有3 000只小眼,光点密集,
4. 摄影机只是墙壁上的苍蝇是哪个流派
1、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2、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3、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
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4、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纪事》(Chronicle of Summer)。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
5、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
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6、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 Untied)。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vant-garde)很接近。
5. 照相机镜头上有个苍蝇能拍下苍蝇吗
人的眼睛是球形的,苍蝇的眼睛却是半球形的。蝇眼不能像人眼那样转动,苍蝇看东西,要靠脖子和身子灵活转动,才能把眼睛朝向物体。苍蝇的眼睛没有眼窝,没有眼皮也没有眼球,眼睛外层的角膜是直接与头部的表面连在一起的。
从外面看上去,蝇眼表面(角膜)是光滑平整的,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人们就会发现蝇眼是由许多个小六角形的结构拼成的。每个小六角形都是一只小眼睛,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小眼。在一只蝇眼里,有3000多只小眼,一双蝇眼就有6000多只小眼。这样由许多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
蝇眼中的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都有由角膜和晶维组成的成像系统,由对光敏感的视觉细胞构成的视网膜,还有通向脑的视神经。因此,每只小眼都单独看东西。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把蝇眼的角膜剥离下来作照相镜头,放在显微镜下照相,一下子就可以照出几百个相同的像。用这种照相机可以进行邮票印刷的制版工作。
世界上,长有复眼的动物可多了,差不多有1/4的动物是用复眼看东西的。像常见的蜻蜓、蜜蜂、萤火虫、金龟子、蚊子、蛾子等昆虫,以及虾、蟹等甲壳动物都长着复眼。
科学家对蝇眼发生兴趣,还由于蝇眼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功能。
如果人的头部不动,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不会超过180度,身体背后有东西看不到。可是,苍蝇的眼睛能看到350度,差不多可以看一圈,只差脑后勺边很窄的一小条看不见。
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而蝇眼却能看到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要看快速运动的物体,人眼就更比不上蝇眼了。一般说来,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楚物体的轮廓,而蝇眼只要0.01秒就行了。
眼睛所看到的,是通过光传导的信息。不过眼睛并没有把它所看到的全部信息都上报给大脑,而是经过挑选把少量最重要的信息传给大脑。蝇眼这种接收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人们制造出来的任何自动控制机都要高明。
蝇眼还是一个天然测速仪,能随时测出自己的飞行速度,因此能够在快速飞行中追踪目标。
根据这种原理,目前人们研制出了一种测量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的电子仪器,叫做“飞机地速指示器”,已在飞机上试用
6. 摄像头上有苍蝇怎么办
先看在内部还是外部,内部的话,检查哪里有缝隙,把它处理好,然后打开前盖清理掉。
查看更多关于【视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