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镜头放大倍率计算公式
初次使用光学显微镜的人员,可能会显微镜的倍数会比较疑惑,到底总放大倍数是怎么计算的,拍摄的照片又是放大了多少倍。总放大倍数有两种概念,一种是光学放大倍数,一种是数码放大倍数(只有连接成像设备时才会涉及到数码放大倍数)。
1.光学放大倍数。是指我们从显微镜目镜中观测到物体被放大后的倍数。光学放大倍数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即物镜倍数*目镜倍数。例如:体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计算,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的物镜通常是0.7-4.5倍,那在10倍目镜的情况下,这台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7-45倍;生物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的计算则更为简单,一般的物镜配置是4倍、10倍、40倍、100倍,目镜常规配置是10倍,另外还有16倍、20倍等,只要将目镜和物镜的倍数分别相乘就可得到总放大倍数。
2.数码放大倍数。数码放大是指外接设备后,显示到图像上的放大倍数,目前市场上较多的是用三目显微镜,通过CCD设备连接至电脑、监视器或者电视机上进行成像观察,以减轻眼睛的疲劳,同时也便于与他人分享。但是显示到图像上的物体到底是放大了多少倍呢?现向大家推荐两种计算数码放大的方法。
(1)直接对图像进行测量。将测微尺放到显微镜下,然后拿直尺直接测量显示器上测微尺的长度,将显示器上一格的测量结果 /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一般在测微尺上都会直接标有每格的长度)=物体被放大的倍数。物体被放大的倍数/当前物镜的倍数=数码放大倍数。通常情况下,会在图像中加比例尺来表示改物体被放大的倍数。
注:如果没有测微尺,可以用直尺代替,同时在计算时可以多测量几格,以减少误差。
(2)通过公式计算实际的放大倍数。
数码放大倍数=物镜倍数*{25.4*屏幕尺寸(英寸)/CCD对角线的长度}*适配器的放大倍数,如果系统放大倍数,还需要乘以系统放大倍数。
注:
1:物镜倍数指的是您现在使用的显微镜的物镜镜头的倍数,如20倍;
2:适配器的放大倍数:指的显微镜与成像设备连接部分的放大倍数,通常为1倍,也有0.35、0.5、0.63倍的;
3:25.4*屏幕尺寸(英寸):这里是把屏幕尺寸换算成毫米计算,1英寸=25.4mm;
4:CCD对角线的长度:指的是CCD的芯片尺寸,常有的是1/3英寸、1/2英寸、2/3英寸的,相对应的长度分别为6mm;8mm;11mm,这个是行业内统一规范的
2. 镜头放大倍率计算公式怎么算
显微镜头的倍数是目镜乘以物镜的总数。因为光的波长原因光学显微镜不能超过一千六百倍,到一千倍以上也必须要在油里面增加折射率才能看到。光学显微镜对光源要求也高,所以生物显微镜把标本切成薄片透光下就容易实现。
如果是体视显微镜从物体表面上看那种最高才一百二十倍
3. 镜头的放大倍率大好还是小好
镜头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晰。
4. 镜头放大率怎么算
回答索尼摄像机录制视频时画面变大原因和解决办法如下:
1、任何相机拍摄,画面都不会变大,有些镜头的放大倍率高,特别是微距镜头,拍摄画面会变大,但这与机身无关;
2、A6400 的 M 档与 A 档、S 档包括自动挡拍摄画面比例都是一样的,也都可以设置不同的成像比例,比如3∶2/16∶9等;
3、索尼机身( 含A6400 )的滤镜中有一个人像美化或者美肤效果功能,机内会对图片进行自动处理,美化处理时图像会有裁切,美化完成后的画面会变大,但只可用于 JPG 格式,RAW 格式不支持创意风格和照片风格;
4、关闭机内的美肤效果( 人像美化 )功能,拍摄的画面就与取景画面是一致的
5. 镜头放大倍率计算方法
镜头的放大倍率,指拍摄时底片上的成像长度与实物长度的比值.
举例说明: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1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2。
一、什么是望远镜的放大倍数?
就是用肉眼观察一个物体的张角与用望远镜在同一个地点观察相同物体的角度放大倍数。例如,
肉眼看一只鸟的角度为6角分,而用一个望远镜观察为60角分,则该望远镜的放大倍数为10倍。
二、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
放大倍数 = 物镜焦距 / 目镜焦距。
如果望远镜没有标明物镜焦距,可以实际测量一下。例如,量出太阳成像的直径,并根据太阳
每米焦距成像直径为8.7mm计算即可。另外,物镜焦距一般能够从镜筒的长度估计出来。对于一
些结构特殊的望远镜,光路有可能经过内部棱镜或平面镜折射会缩短实际镜筒的长度,屋脊形
折射甚至在外面不易观察出来。还有,长焦的摄影镜头由于采用了特殊结构,尽管没有反射, 也可以使得镜筒的长度远小于焦距。
三、是否是放大倍数越大越好呢?
望远镜的放大倍数要适中才好,主要有如下限制:
1、放大倍数太大,不宜稳定
双筒望远镜一般用手持,超过10倍左右晃动厉害,不利于观察,眼睛容易疲劳,甚至引起恶心。
固定望远镜倍数太大也会因为风吹草动引起震动。对于自己,12倍为手持极限,而且观察时最
好肘部有依托,身体或望远镜依附某些固定物体。
2、放大倍数大,则实际视野相应减少
一般来讲,倍数越大,可同时观察的区域就越小。这不仅仅是因为目镜的原因,即便目镜在焦距
变化时能够保持视在视角不变(例如60度),也会因观察区域的减小使得视野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变小。这样,就不利于发现和寻找目标,对于经常变换目标的观察观测尤其不利。即便是找好了
目标,架子稍有晃动就容易失去目标。对于没有自动跟踪装置的,要经常手动调节才能使目标保
持在视野之内。
3、在相同物镜口径的情况下,倍数越大,亮度成平方反比越低。例如口径50mm,7倍时亮度
(指数)为50,10倍为25、15倍为11、25倍为4,而物体的亮度的减小会直接影响人眼的观察效果
(人眼的分辨能力、色彩能力均随着亮度的减小而变得越来越差)。一般来讲,白天亮度小于5、
夜间亮度小于20时,观察暗弱物体就很难。大口径的望远镜在这一点上就具备优势,例如,口径
300mm的反射镜,放大50倍时,亮度仍为36(非常亮)。另外,观察太阳系亮天体时,由于亮度
高,基本不受此限制。
4、大倍数的取得一般通过短焦距的目镜来进行的。目镜焦距短,会造成镜目距离(即出瞳距离)
小、视在角度小等遗憾,造成观察不舒服、不适合戴眼镜者等问题。
5、大气本身等观测条件的不理想也限制了最高的放大率。
大气有个宁静度,好者可以达到1角秒以下,尽管这样,对于人眼最好1角分的分辨能力,放大倍
数超过100就会受影响,例如看月面会产生“蒸汽”上升的抖动效果,角度越低现象越严重。如果
观察时大气宁静度很好,就可以相应选择更高一点的放大倍数。
6、倍数选择的太大,超过了理论分辨极限,会造成无效放大
理论上,望远镜的分辨能力有个极限,为140/口径毫米数,单位是角秒(是以观察人眼最敏感的
黄绿光为基础计算的)。再好的望远镜也超不出这个极限,只能是接近。由于望远镜的功能之一
是观察细节。倍数选择太大以后,由于这个理论极限,再放大已经不会有更多的细节出现,因此
也失去意义了。但放大倍数到底选择多大,不仅与望远镜的理论分辨能力有关,而且还与当时的
观测条件,尤其是与观测者本身的眼力有关。选择倍数是物镜口径的毫米数乘1.5的说法(也有乘
2的说法),是对于普通条件下的一种参考值。眼力不好、望远镜质量好就可以把倍数选择大点;
相反,眼力很好(或观测时不想看到太多的不理想成像)、望远镜质量一般,就可以把倍数选择
的低一点。例如,口径80mm的折射镜,最大可以选择120倍至160倍。
天文望远镜的放大率是指目视望远镜的物理量,即角度的放大率。它等于物镜焦距和目镜焦距之比。
不少人提到天文望远镜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放大倍率。其实,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不一样,地面天文观测的效果如何,除仪器的优劣外,还受地球大气的明晰度和宁静度的影响,受观测地的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而且,一架天文望远镜有几个不同焦距的目镜,也就是有几个不同的放大倍率可用。观测时,绝不是以最大倍率为最佳,而应以观测目标最清晰为准。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6. 镜头的放大倍率怎么看
可以从摄像机的镜头的最大焦距和最小焦距的比值看出,10倍的光学变焦的镜头的焦距范围一般是 36-360mm,也有28-280mm的。也就是说最大焦距为最小焦距的10倍。就是通过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
7. 镜头放大倍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1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公式为: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2 目镜是安装在显微镜上方的镜头,一般有10倍、15倍、20倍等不同倍数可选。物镜是显微镜下部的镜头,也有不同的倍数可选,如4倍、10倍、40倍、100倍等。3 假设目镜放大倍数为10倍,物镜放大倍数为40倍,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延伸:除了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还受到眼睛的视力限制和样本的大小限制。同时,也需要注意显微镜的清洁和维护,以保证显微镜的成像效果和使用寿命。
8. 镜头放大倍数计算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倍数乘物镜倍数,如目镜为10倍,物镜为40倍,则放大倍数为40×10倍(放大400倍)。
光学显微镜的极限放大是2000倍,可分辨相距1^10(-5)厘米的两点。是指我们从显微镜目镜中观测到物体被放大后的倍数。也就是你用10倍目镜,40倍物镜观察物体,是长度和宽度均放大400倍。
光学放大倍数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即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例如:体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计算,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的物镜通常是0.7-4.5倍,那在10倍目镜的情况下,这台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7-45倍;
还有
生物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的计算则更为简单,一般的物镜配置是4倍、10倍、40倍、100倍,目镜常规配置是10倍,另外还有16倍、20倍等,只要将目镜和物镜的倍数分别相乘就可得到总放大倍数。
查看更多关于【技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