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对焦的原理是什么
自动对焦是利用物体光反射的原理,将反射的光被相机上的传感器CCD接受,通过计算机处理,带动电动对焦装置进行对焦的方式叫自动对焦。以下是我整理的自动对焦的原理解说分享,一起来看一下吧。
照相机的自动对焦是指根据被摄主体的距离,镜头自动移动完成调焦。第一台自动调焦照相机是1977年生产的柯尼卡(Konica)C35AF型照相机。下面介绍红外系统、声纳系统两种主动调焦方式和对影系统、相位检测系统两种被动式调焦方式。
1.红外系统红外系统属于主动式自动对焦方式,是通过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线,到达被摄物后反射回来的红外线被相应的光敏元件接收,测得被摄物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完成调焦过程只需120毫秒。
红外系统于1979年首先用于佳能AF35mm照相机上,目前它的使用最广泛(特别是在“傻瓜”照相机上)。
红外系统不仅能在黑暗中对焦,也能透过玻璃对焦,只要玻璃与镜头光轴不是呈90.直角,靶区小至1.5.(对影及声纳系统的靶区是垂直角11.、水平角14.)。
2.声纳系统声纳系统也属主动式自动对焦,1978 年,美国宝丽来公司生产了第一架SX-70AF型一次成像照相机。该照相机的快门按下去一半接通电子触发器时,声纳系统就能将按顺序发出的四个音频信号转换成超声波,然后根据超声波抵达目标再返回照相机的时间来测定被摄物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距离信号进入照相机的接收器,根据寄存器累计脉冲数值,使镜头调定在正确的对焦距离L,全过程约需60毫秒,对焦范围为0.25-10m。该系统即使在黑夜也能准确测距调焦,但不能透过玻璃或水拍摄,有时近处的前景会影响对焦的精确度。
3.对影系统对影系统属被动式对焦系统,1977 年,美国好耐威尔(Honeywell)公司生产的微型光电自动调焦组件,首先用于柯尼卡C35AF照相机。基本原理类似双影重合测距器,被摄对象通过照相机两个测距窗后的反光镜(一固定,一活动),将影子反射到机内的两个光电感应体上,当两个影子的反差完全一致时,输出的信号最强,即完成调焦,全过程约需80毫秒。这种调焦方式调焦准确、耗能小,适用于一定的亮度和反差适中的景物,在逆光下效果较好。但这种自动调焦装置也存在不足:弱光下或面对低反差景物时精度较低,面对形状差不多的物体易导致调焦失误,对焦窗沾上指印也会影响调焦的准确性,拍摄主体必须位于画面正中,对焦以后不能随意更改取景画面,对动体的自动调焦能力较差。
自动对焦的原理
利用物体光反射的原理,将反射的光被相机上的传感器CCD接受,通过计算机处理,带动电动对焦装置进行对焦的方式叫自动对焦.多分为二类:
1.主动式:相机上的红外线发生器、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红外光或超声波到被摄体。相机上的接受器接受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或超声波进行对焦,其光学原理类似三角测距对焦法.主动式中又有能量法,用于低档普及型相机的自动对焦,广泛用于各种平视取景相机.主动式对焦对斜面,光滑面对焦困难.对亮度大,远距离的被摄体对焦困难.这是由于发出的光被反射到其它方向,或达不到被摄体所至.主动式由于是相机主动发出光或波,所以可以在低反差、弱光线下对焦.对细线条的被摄体,对动体都能自动对焦.缺点是当被摄体能吸收光或波时对焦困难,还会被玻璃反射故透过玻璃对焦困难。
2.被动式:即直接接收分析来自景物自身的反光,进行自动对焦的方式.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的`优点是;自身不要发射系统,因而耗能少,有利于小型化.对具有一定亮度的被摄体能理想的自动对焦,在逆光下也能良好的对焦.对远处亮度大的物体能自动对焦。能透过玻璃对焦.但缺点是对细线条的被摄体自动对焦较困难.在低反差,弱光下的对焦困难.对动体自动对焦能力差.对含偏光的被摄体自动对焦能力差.黑色物体或镜面的对焦能力差。
主动、被动式自动对焦方式各有千秋,好在一般单反照相机上都有二种自动对焦方式,可以互补使用,自动切换,发挥其强项,克服其弱点.单反相机上多使用被动式对焦方式,所以其对焦受最大光圈数的限制.光圈小于F8时自动对焦困难.为此,大多数单反相机都有自动对焦辅助光(Autofocus aidlights)发射器发射带红外带条纹的光束,帮助对不同质地的被摄体自动对焦。在光线足够亮时这些辅助光是不工作的。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主动式的发射窗在相机的右边,所以在握相机时不要让手挡住发射窗.挡住发射窗时对不上焦.专业相机机身上没有发射辅助光的发射窗,只有装上闪光灯,利用灯上的发射窗发射辅助光进行主动对焦。
AF是什么意思?
自动对焦(AUTO FOCUS).
多用于数码相机相关功能的描述.
通过反光镜和机械设备自动调整焦距使拍摄的物体获得清晰的图像.
自动对焦(AUTO FOCUS)
AF对焦 AF focus
什么是自动对焦? 『AF』又代表了什么意思? 相机如何才有AF功能?『AF』系 Automatic Focus 自动对焦的英文缩写,泛指相机以特定区域(一般指中央,但现在的系统已经可以指定在观景窗内看到的任何一点角落),进行测距、进而调整镜头中镜片形成焦点,使照相机内的影像看起来清晰之设计;相对于 MF 手动对焦,AF 已经成为现代相机科技的标准用语。
为什么相机采用了自动对焦系统後还需要等待的时间呢?比起纯手动对焦,AF对焦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Mr.OH!简述这两种设计的原理,以下将阐明 AF 系统的开发过程。被动式自动对焦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比较被摄物体的相位或分析其反差;主动式自动对焦系统是在曝光前由相机发射出一束红外线或超音波,遇到物体後反射回来,再由相机读取,并据此控制镜头的移动。
AF 自动对焦技术的影响
从傻瓜相机时代开始,你只要轻轻地半按相机快门,等候熟悉的『哔』声响起,再一路将快门推到底!『喀插』一声,拍照就算完成了。这是摄影玩家再熟悉不过的全自动摄影流程,也是俗称的傻瓜摄影技术。为了达到自动对焦的目的,背後科技发长达了40年努力。今日我们可以轻松拥有相机,EASY地按下快门拍照,也是这过去40年的努力让专业照相机大幅度平民化,走入大众的生活总结。
早期号称『自动对焦』的相机拥有4个对焦点,加上这类相机常用广角镜头,景深本来都很大,因而基本上都能获得足够的清晰度。但是,要相机精确地对焦在被摄物体的平面上,只能靠运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满足于对焦在景深范围之内。较新式的镜间快门相机,通常有多于4个(有的多至8个以上)的对焦点,相对地取得较佳画面清晰度的可能性也越大。
AF 自动对焦技术的发展起源
时光倒流,同学会发现手动照相技术十分复杂,必须仰赖人工测光、手动对焦、自助卷片等等,大量使用人力的结果,往往也容易出错。特别是重要的场景,一旦错过就无法重来,所以摄影师的素质成为这个时期拍照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随著50、60年代大幅度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相信自动化是未来世界的指标。先一步完成的自动测光技术和电动卷片机,充分说明了摄影技术确实有可能迈向自动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决定拍照的速率决定步骤的重点『自动对焦系统』,也成为当时各家相机制造商的指标研发项目。
全世界第一台AF 35mm相机Konica C35 AF
照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的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63年,Canon公司曾在西德的科隆博览会(Photokina)上展出一架具有自动对能力的照相机原型,这个时期的 AF 技术仍相当原始,虽然 AE 自动曝光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但对焦能力还是不良。1974年,Nikon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具备自动对焦能力的原型机;但其设计仍十分仰赖机械结构,体积大、反应慢是最大的缺点。一直到1975年,美国Honeywell公司才发表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自动对焦元件 VISITRonIC AUTOMATIC FOCUSING SYSTEM,又称为 VAF系统。很可惜,美国的创举到最後却反而为日本的相机工业带来革命,1977年日本小西六写真工业公司,也就是後来 Konica 柯尼卡有限公司的前身,向美国购买了这套系统改良专利权,而于同年11月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对焦照相机 柯尼卡 C35 AF,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有自动对焦能力的相机。
爱抚
查看更多关于【视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