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数民族人物摄影图片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有1600万左右,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一共有52个民族在云南居住(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这4个民族在云南没有),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就有26个。分别是:汉、壮、彝、苗、回、白、哈尼、 傣、傈僳、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族。而这当中又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所以要了解少数民族风情,去云南是最适合的。
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云南以下地方可以看到比较原生态的少数民族。
金平,边陲秘境。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最南部,跟越南接壤,县城距越南边界直线距离只有不到8公里。县内世居着苗族、瑶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汉族、壮族、拉祜族、布朗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当中的近90%,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县。而且当地根本没做什么旅游开发,外地过来的游客基本上没有。我当年到金平后,在当地刚认识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你走到街上,所有的当地人都会知道你是外地过来的,因为我们这儿很少有陌生人出现在街头。”
金平山地为主,对外交通公路是唯一方式,而且公路等级也不是很好,正因为这些原因,才造成金平一直为外界少知,而金平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村寨,可以说是非常原滋原味的了。我去到金平的那几天,连语言交流都经常发生困难,还好刚认识的一位住在本地的朋友,给我的金平之行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当地一位面的车司机的带领下,去参观了山上的一个沙瑶村寨,还巧遇一位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沙瑶小妹妹,她会说汉语,就带我去她家参观,还专门换上了一身民族服装让我拍照,作为感谢,回去后把照片洗了寄给她(这也是我外出给别人拍照后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另外,红头瑶村寨之行也很有意思,有专门一文写到这个,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金平县各民族主要节日:
苗族有花山节,一般在春节后几天举行,地点每年都不一样,通常是在靠公路的村寨,也没什么特别平的场地,还没播种的庄稼地,就经常成为主要的山花节场地。之前我也专程去参加过文山的山花节,感觉汉化程度比较高,金平的山花节从着装上来看,基本没汉化的迹象。
瑶族盘王节、目莲节、干巴节。
傣族男人节、泼水节、金邦节、偏米节,其中者米乡的“男人节”最具传统。
哈尼族干拖拖、昂玛窝、苦扎扎节。
彝族的火把节、姑娘节等。
瑞丽,感受傣族景颇族风情。
瑞丽位云南西部,跟缅甸交界,是缅甸翡翠在中国市场最大的交易口岸,也是我国傣族和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地。要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那一定要去德宏州的瑞丽一带。
瑞丽的傣族村寨通常在靠水的平坝上,而且有傣族村寨的地方必有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经典名曲大家不会陌生,它讲述的就是在瑞丽傣族村寨发生的青年男女故事。离开瑞丽城区,往乡间方向走不远,就不断地能看到许多傣族村寨,我也不记得当年走过了几个这样的村寨,全部不记得这些村寨的名字了,在果园里向人家买过还在树上的水果,在村寨里被一小傣族妹妹拉着手问我有没有女朋友(真事来着),遇到一正在摘柚子的老乡,还被人家拉到家里一起剥开刚摘下来的柚子……
国内的景颇族基本上都在瑞丽,她们的村寨一般住在山上,要过去最好找当地人带去,会免去许多麻烦。我当年是由落根在当地的一位知青带我过去的,还吃了地道的景颇族菜,酸辣的味道至今还记忆深刻。
德昂族也是瑞丽的土著民族之一。它们居住比较分散,多在半山坡和盆地边沿。
怒江地区。
怒江州是我国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所特有的少数民族,怒江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2%,其中傈僳族占51.6%,也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
坐车沿怒江一路过去,就能看到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只是房子几近汉化,还有许多教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看似非常偏远的怒江地区,宗教影响却非常大,教堂可能也是国内最多的。
从贡山,还可以去到我国最后通公路的民族——独龙族所在地独龙江一带。我当年在贡山费了好大劲,都没找到车过去,就放弃了进入独龙江,现在看来是一大遗憾。
云南原生态的少数民族地区,远不止上面提到的那几个。以上只是我亲身经历过且印象比较深的地区。去那些地方,安全不可小视,最好有当地人陪同,防狗是第一件大事,切记!
2. 少数民族人物摄影高清
以下是几个适合黎族拍照的文案:
1. 黎族风情,美丽如画。
2. 沉浸在黎族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3. 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我们一起留下珍贵的回忆。
4. 身着传统服饰,在青山绿水之间尽情舞动,感受到了自由与欢乐。
5. 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让这份美好永远定格在时光里。
希望以上文案可以为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当然,最好还是结合具体场景和拍摄主题来设计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文案。
3. 少数民族人物摄影图片简单
拍摄少数民族婚礼,要突出少数民族婚礼的民族特色,按照时间顺序,将婚礼的环节拍摄完整。
4. 少数民族人物摄影图片素材
第一次穿少数民族的服装 真的美爆了。
5. 少数民族人物照片素材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之风可谓独树一帜。在经历伤痛般的战乱后,魏晋名士仿佛觉醒了天性,他们热爱山水、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解脱与内心的真正独立。或者说,这其实是一个“精英分子”狂欢的时代。
因为几乎所有的名士,几乎都是出自于豪族、世家、门阀。而这一时期的豪族阶层,又掌握了整个社会的话语权。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亦或是政治,他们都拥有极有分量的话语权。
在此情形之下,魏晋名士们的生活,也远超以往,变得更加精致。这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便主要以衣食住行为主要例证,来展示出魏晋名士们的“养生之道”。
古人的社会生活,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生活习俗或社会心理。
一、南方湿热天气与宽松型衣裳
首先来看魏晋时期的穿衣习惯,陶弘景的总结已经具有了养生观念,他在《养性延命录》说:
“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
现代人都知道:运动之后出汗,千万不能随便脱衣服吹风,这样很容易就会引起感冒发烧等症状。而这个认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经有了明确的表述。当时的医家也普遍认为:“大汗毋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湿衣及汗衣皆不可著久,令发疮及患风。”
这种观点流行起来后,逐渐影响到魏晋时期的衣服样式。从史料记载及出土文物来看,当时的衣裳普遍是宽松型的款式,尤其是袖口,更是宽大无比。衣服之所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当然是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
自东晋伊始,世族门阀纷纷来到江南地区。为了度过南方湿热的天气,名士们纷纷抛弃了容易摩擦起热的紧身服饰,选择了宽松衣裳。
按《晋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
这种穿衣方式首先在门阀世族中流行,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的穿衣典范。
更有趣的是,当时也出现了“凉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说的“谢公屐”,就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带火”的一种木屐。
这种“凉鞋”穿起来轻便不说,还十分透气舒适,因此受到无数名士追捧。就连皇族贵胄,也不例外。
《宋书·武帝纪》中便提到:“(武帝)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履。”
木屐到了民间之后,同样受到百姓追捧,当然,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成本价格,所以不少百姓只好选择草鞋,同样有舒适透气的功效。
二、食疗概念的初步成型
接下来再看饮食习俗。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同样精彩纷呈。
谢灵运在《山居赋》的描写,代表了门阀世族庄园中的饮食景象:“百果备列,乍近乍远。罗行布株,迎早候晚。杏坛柰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渚。椹梅流芳于回峦,槔柿被实于长浦。畦町所艺,含蕊藉芳。蓼蕺葼荠,葑菲苏姜。”
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一大批关于饮食的著作。曹操曾颁布《四时食制》、北魏时期的学者崔浩更是写出了一部集大成作《食经》。由此可见,魏晋时期的士人,对饮食文化更加讲究了。
按沈充《鹅赋序》:“于时绿眼黄喙,家家有焉。”这里提到的鹅肉,便是一种主流的养生家禽。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具有滋补功效的禽类,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百姓家中的常客。
这便意味着:经过多年探索,魏晋时期的人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食物与养生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一来,食疗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如《南方草木状·草类》记载:“良耀草,煨食之,解毒。”又如《博物志》中记载:“人啖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啖麦,令人多力健行。”
这些案例都说明:人们对于食物功效的认知,已经有了明显进步,知道哪些东西有解毒功效,哪些东西不能经常食用。不仅如此,为了更好消化,已经有人提出了发酵面食与非发酵面食之间的优劣,可谓是一大进步。
此外,人们不仅在吃食方面颇有讲究,也同样对于饮品有着较高追求。这一时期的茶和酒,不再是贵族阶层的“特供”,而是流入民间,成为普罗大众都愿意消费的产品。
茶的功效是提神益气、活跃思维。陶弘景就说:“苦茶轻身换骨。”在魏晋时期,茶叶成为养生之人的必备饮品。之所以如此,除了茶本身具有的显著功效外,道教也将其视作成仙和延年益寿的必需品。
同样道理,酒因为能御寒保暖、活络气血,同样成为流行一时的“保健品”。还有人将药材泡入酒中,制作成了药酒。
按《博物志》记载:“王肃、张衡、马均昔俱冒重雾行,一人无恙,一人病,一人死,问其故,无恙人曰:‘我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由此可见,人们已经了解到了适量饮酒的好处。
除了吃喝之外,人们对于烹饪方式,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蒸、煮、炸、炒等方式,已经成为主流。面对不同食材,人们也会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其主要目的便是:达到理论食疗中的养生功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传统农耕方式的飞速发展。当时的耕作方式,转变为以屯田为主;当时的农耕器具,也出现了更加高效的牛耕、铁犁。如此一来,农业经济得到快速恢复,进而为各种农作物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先决条件。
其二,是南北融合与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大融合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激烈膨胀,北方的面食在南方受到欢迎,南方的水稻同样深受北方百姓的追捧,再加上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让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一下子跨越了一大步。
三、选址的差异与坐具变革
在住与行等方面上,魏晋时期也有明显的转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东晋以来,门阀世族南迁,导致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来到了南方。显然,北方的一些风俗习惯,无法再适应南方的湿热天气。
关于住址的选择,便是一个明显例证。
《博物志》中又说:“居在高中之平,下中之高,则产好人。”
这里说明了选址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选择高原的平坦之处,或是平原的高处,此举既可以通风,又能避免屋内潮湿,还能彰显魏晋世族的地位。
反观屋内的家具,也发生了巅峰性的变化,这与当时人的“行”有着密切关系。在魏晋之前,人们在室内的方式,一般都是跪坐,而且是“跣足而立”。这是一种颇为严苛的规矩:人们在一些重要场合,或者去别人家拜访,都要脱掉鞋袜赤足而立。
纵观魏晋之前的历史,因为不脱鞋而受到严厉刑罚的人,屡屡皆是。到两汉时期以来,这种礼法才略微宽松,如萧何、霍光、曹操等人,都得到了“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许。
不可持剑可以理解,毕竟这对皇帝的安危有一定威胁;而不可不脱鞋,则完全是礼法的规范了。哪怕汉朝对此略有松动,在四百年间里,也不过只有寥寥几人能打破这个规矩。
更多时候,臣子上殿,必须要跣足而立。跣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跪坐的姿态。这种姿势不用多说,也知道有多难受,平常人倘若这么“坐”上半天,回去都要休养很长时间。
到了魏晋时期,这种跪坐的方式终于被颠覆了。一方面,是因为儒家不再占据支配地位,导致礼法规范的拘束相对而减弱;而另方面,则是人们出于对养生观念的认同,觉得这种方式实在受罪。
以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例,在当朝宰相选婿之时,他并没有正襟危坐,反而是张开衣服斜着身子侧躺在床上,一副无拘无束的表现。宰相听罢,当即决定道:“这就是我的“东川快婿”啊!”
这个例子,便说明了当时人对于坐立方式的看法,已经不再那么严格,甚至有几分鼓励的姿态。作为首屈一指的琅琊王氏,其一举一动足以影响社会思潮,因此大家对于坐立形式的规范,也自然就放任随意了。
如此一来,魏晋时期的坐姿,逐渐变为现在人的样子。在中国历史上,这显然是一次变革式的进步。随之而来的,则是坐具的变化。
魏晋之前的坐具,一般以床、榻、席为主,便于人们跪坐;到魏晋时期,这种坐具逐渐变成了与现代家具类似的高脚家具。而这种家具的样式来源,也是在民族融合的宏观背景下,参考了胡族坐具而演变成的。
不难看出,高脚坐具的出现,是更加符合人体规律的。它能使筋骨舒展,还能促进血脉畅通,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地上的湿气进入到人体内,实在是养生之道在器具上的明显进步。
6. 少数民族人物摄影作品
1、陈建斌
陈建斌,1970年6月27日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国男演员、电影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2、西尔扎提·亚合甫,民族导演,被称为“西部暖流”派代表人。代表作品有2008年《买买提的2008》、2009年《鲜花》、2011年《乌鲁木齐的天空》、2012年《平壤之约》。曾获得2019年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提名和2009年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
7. 少数民族人像摄影
一、尚武精神、不屈不挠
彝族是一个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在性格骨子里有战斗的基因。历史上中原王朝曾数次派军队来讨伐彝族人民,但终是不屈不挠,永不为奴。一个国家灭了,就迁徙,又建一个国家。
在日常生活中,彝族人把尊严放在首位,尊严第一,性命第二。如果一个彝族人被人欺压了,一定会第一时间反抗。彝族不是一个能受欺压的民族。就像动物园里没有狼,彝族人的性格就像狼,不屈不挠,永不为奴,尊严至上。
细数彝族人民五大性格优点
二、热情好客、心胸宽广
彝族人民向来热情好客,即使家里穷得响叮当,也会想尽办法让客人吃顿好的。有人会觉得这是爱面子,穷要面子。但这是彝族人民重视友情的体现,彝族人民轻视钱财,把情感放在首位。如果你有一个彝族朋友,恭喜你,你获得的是一颗忠诚的心。曾经有一个彝族人在成都刷信用卡请朋友吃饭,只因那个朋友也吃不起饭了。这是违背人性的,只有一个人心中怀有大义,才有如此行为。
彝族人民向来心胸宽广,不计较小事。如果你和一个彝族人有矛盾,只要好好说话,态度诚恳,那么他会不计前嫌,与你把酒言欢。
查看更多关于【单反相机入门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