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禄来镜头推荐
2011年最新款Rolleiflex 2.8FX与它的前辈相比,取消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功能,镜头镀膜用了禄莱公司的招牌技术Rollei HFT镀摸,在色彩和抗眩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
2. 禄来相机型号
用120胶卷选择6X6正方形画面拍照,一卷可以拍12张,使用两卷胶卷,正好可以拍24张。
无论选择任何120相机,均有标准的6X6尺寸规格。比如海欧4系120系列双反相机,亚西卡及禄来的120双反相机。
还可以选择120单反相机,比如勃朗尼卡(碧浪之家)、玛米亚及哈苏等。
3. 禄来双反镜头
哈苏当然是一个120胶卷相机里很好的选择。首先哈苏是120里面模块化设计很成功的产品,系统之丰富,新旧产品兼容性之强在这类相机里是非常突出的。所以作为120初次入门的相机,从哈苏入手很合适,进可攻,退可守,很多人一机一镜一后背就满足了,喜欢尝试的人估计穷尽所有也不能买全哈苏的所有组件。万一胶卷尝试过后没兴趣了也可以无缝上数码手背进入数码时代。
需要注意的是哈苏系统也不没有缺点的。
500cm光机身看似很轻,但加上后背和镜头并不轻,和一般旗舰型号135数码加标变差不多。放进单肩包里背出去,体积上不是问题,重量可能成为负担。
500cm是哈苏系统里很经典的机型,没有任何电子部件,机身内部结构也极其简练合理。但反光镜的动静较大,加上后背和镜头后按快门的感觉还可接受,但不象禄来双反相机那样给人很足的信心。在实际拍摄中,如果必需需要手持的情况下,可以先抬反光镜预开机身辅助快门后再按快门,这时哈苏的机震和一般带镜间快门的相机区别就不大了。
现在二手市场上存在大量500cm相机,因为其优秀的机械结构设计,实际上几十年前的产品仍然状态良好,一般哈苏是被二把刀用坏的而不是因为自身的质量问题损坏的。这里就得讲到哈苏的操作上的一些常见注意问题了,比如镜头需要上弦状态下拆装到机身上,拍摄完上卷时要干脆到位,后背拆装先要插挡光板等等。
在选择二手哈苏时最好能有对这相机有研究有使用经验的朋友一起参谋。
星版一般常见于来源于日本的二手哈苏相机,以我个人的经验看,除了转手时售价可以高一点外与非星版没有区别。
哈苏的镜头生产历史很长,5系列镜头(也就是给5XX型号使用的带镜间快门的镜头)从老到新可以分为C版白头-C版黑头—C版T*头-CF头—CFi头-CB头(此型号是功能简化低价版),从CF头开始哈苏镜头外观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样子了,外观更粗,全是黑镜身,表面一些零件采用塑料材质,光学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后期部分CFi镜头因为采用了环保玻璃光学设计上有微小调整。镜头的镀膜一直有改变,大致可以这样认为,除了部分CFi新款镜头,以往的型号新版本成像优于老镜头,但区别不大。
综合考虑系统适应性,价格,二手市场能见度,成像,重量,价格,哈苏应该是最优选之一。想上哈苏的心思一旦有了,这个欲望会在你心里疯狂生长,就算先买了其他相机,兜兜转转最后还是会回到哈苏,省钱的办法还是一步到位直接选择哈苏。
4. 禄来镜头的历史
禄来50 1.8为改口镜头 所以这一点上 输给了尼康的原厂镜头尼康的50 1.8G和50 1.8D实际上有人做了详细测评 成像和画质上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所以期待50 1.8G比50 1.8D画质好一个级别的话 还是别想了 由于机身是D90 有马达 所以不考虑50 1.8G 这头在D90身上性价比太低了! 然后对比禄来50 1.8 和尼康的50 1.8D 实际上论画质 各家的标头都差不多 所以就别纠结画质了 禄来50 1.8 属于改口镜头 然后价格比50 1.8D 贵不少 接近一倍了 所以性价比差 总结:D90 +尼康50 1.8D才是你想要的 省下来的钱好去买点别的东西
5. 禄来 近摄镜
雍正时还没有相机。雍正死于1735年10月8日,而最早的相机发明于1822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
相机的发展历程: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日本的照相机生产主要是引进德国技术并加以仿制,如1936年佳能公司按照徕卡相机仿制了L39接口的35mm旁轴相机,尼康是在1948年才仿照康泰克斯制造出了旁轴相机。
PENTAX的前身旭光学工业公司1923年开始生产镜头,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军队对光学仪器的需求急剧增加,尼康、宾得和佳能等日本光学仪器厂都接到了大量的军队订单,为侵华日军生产望远镜、经纬仪、飞机光学瞄准仪、瞄准镜、光学测距机等等军用光学仪器。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军队订单已经不再有,战后军工企业为生存不得不转向民用品的生产,光仪厂商尼康、佳能、宾得都先后开始了照相机生产。
1952年宾得引进德国技术并引入德国“PENTAX”品牌,生产出了“旭光学”的第一部相机。1954年,日本第一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在旭光学-宾得公司制成。1957年作为日本照相机的后起之秀,又制造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五菱镜光学取景的单反照相机。此后美能达、尼康、玛米亚、佳能、理光等公司争相仿制、改进单反照相机及镜头技术,从而推动了民用照相机技术在日本的发展,世界单反照相机技术重心逐渐由德国转移到了日本。
1960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机问世,开创了照相机TTL自动测光技术。
1971年,宾得公司的SMC镀膜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应用SMC技术开发生产出了SMC镜头,使得镜头在色彩还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两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显著提高了镜头品质。得益于SMC技术,此后宾得镜头的光学素质达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多只宾得镜头被职业摄影师们推崇,甚至超越了德国顶级镜头蔡司镜头,成就了宾得相机一时的辉煌。(SMC是英文Super-Multi Coating的缩写,意即超级多层镀膜技术,应用这一技术,使得镜头中镜片间光线的单次反射率能够由5%下降到0.96-0.98%,整只镜头的光透过率高达96%以上。)虽然几乎所有厂商生产的照相机镜头都声称采用了SMC技术,但是实测证明,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还是宾得镜头。
1969年,CCD芯片作为相机感光材料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中得到应用,为照相感光材料电子化,打下技术基础。
1981年,索尼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款采用CCD电子传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摄像机,为电子传感器替代胶片打下基础。紧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国、欧洲的一些电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术研发,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1987年,采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机在卡西欧公司诞生。
6. 禄来双镜头相机
高端档次。
禄来公司源自德国,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开创者,“工艺精良,整体结实,对焦容易,镜头锐利,便于携带”是禄来相机的特点。禄来公司的创始人保尔 · 弗兰克和莱因霍尔德 · 海德克的工匠作风为企业创立的“禄来精神”,为禄来光学技术公司在20世纪所取得的80年辉煌业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查看更多关于【技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