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镜头85-1.4
非常好。
三阳镜头851.4重量为568克,77mm滤镜口径,采用8组11片镜头结构设计,其中包括4枚高折射率镜片以及1枚低色散镜片,其UMC镀膜能抑制眩光和鬼影现象,9个光圈叶片可提供奶化散景。最近对焦距离为0.9米,最大放大倍率为0.11x。
该镜头具备防溅和防尘功能,带有手动对焦环,在自动对焦模式下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先将相机设置为手动对焦(MF)或全时手动对焦(DMF)才能激活。
2. 镜头膜怎么取下来
步骤/方式1
用热风枪烤一下。
步骤/方式2
用卡片刮下来就可以了。
3. 镜头膜有必要贴吗
有必要贴,安卓手机的镜头膜可以起到保护镜头的作用,防止刮花、指纹等问题,从而延长镜头使用寿命。此外,有些高档的镜头膜还能够提高镜头的光学效果,提高拍照的质量。因此,如果您经常使用手机拍照或者比较在意手机镜头的保护,那么贴上安卓镜头膜是有必要的。
4. 镜头85-125是多少倍变焦
索尼Xperia 1
索尼Xperia 1 IV仍然是三摄设计。在后部设置超广角(16mm)、广角(24mm)、长焦光学变焦(85-125mm)三个镜头。与多数手机镜头不同,这个85-125mm的潜望式长焦变焦镜头,是一个真正的光学变焦镜头,变焦全程的画面都非常清晰。而现有的大多数手机镜头,实际都是固定焦距的镜头,只能通过数码变焦来缩放改变画面的大小,放大后的画面细节、噪点都显得非常粗糙。
5. 镜头85-205
205码的衣服能穿200斤左右。
S(小)、M(中)、L(大)、XL(加大)、XXL(加加大)。常见服装有两种型号标法:一是S(小)、M(中)、L(大)、XL(加大);二是身高加胸围的形式,比如160/80A、165/85A、170/85A等。85A、170/85A等。在女装上衣S号(小号)的号型是155/80A;M号(中号)为160/84A;L号(大号)为165/88A。一般根据身高体重来判断
6. 镜头85-1.4d
D表示Distance(距离)带D标志的镜头可将对焦的距离信息传递到机身中,对于闪光拍摄用处就很大。G型镜头最大特点是该种镜头无光圈环设计,光圈调整不能手动必须由机身来完成,有些机身不兼容。D头多为老款,G头是新款。G头新款镜片组和镀膜,还有镜头马达,都比老D头好,好是好,但价格高了不少。一般拍摄玩玩,性价比倒是D头不错了。
7. 镜头85-1.8
索尼z85 1.8镜头最令人惊艳的是画质表现。85mm是典型的“高画质焦段”,在传统光学设计中,松纳、双高斯、Planar等经典光学设计都可以用于85mm的镜头焦段。
这枚镜头的画质相当优秀,从全开到收缩光圈到f/16,都能保持非常好的镜头解析力,而且从中心到边缘同样出色。值得购买
8. 镜头语言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9. 镜头85-1.8能拍什么
85mm F/1.8的确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镜头,但是在室内的话,受50D1.6倍系数的影响变成中焦后,有些施展不开,用于头像摄影没问题而不能用于全身。50mm或以下焦距的镜头当然可以在室内使用了,但受相对较短焦距的影响,背景虚化的能力又显得不足了。所以很难有两线均能作战的镜头,一个头有一个头的用处。
你可以先买一个85mm F/1.8的,用于户外人像和室内头像的摄影,真有需要室内全身的话可以考虑进一个50mmf1.8的头,真便宜,画质相差也不大,做应急预备。
10. 镜头里的中国年
从第一季首播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如同一股狂风,席卷了五湖四海吃货的味蕾。如今已经到了第三季,开播之前就已让人期待满满,开播后更是令人追捧,频上热搜,甚至第一集就让一把章丘铁锅迅速卖断货。《舌尖》究竟有何魅力,竟能有如此大的能量波?今天笔者就试着为大家剖析一番。
1、制作团队功不可没。但从表面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会令人反感。镜头细腻清晰,色彩明快,尤其是镜头角度、镜头转换逻辑以及声画配合上都给人舒服甚至震撼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犹如在亲自跟随美食从选材到成型的整个过程。正是这些艺术上的修饰,使得“舌尖”自从一播出就让人耳目一新,一帧帧画面观来如饮甘露。可见舌尖的制作团队有着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敬业精神,所以说,制作团队应当是头功一件。
2、小说通常要比教科书好看。我们学生时代都有这样的体会,看教科书让人昏昏欲睡,而看一本小说则能深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原因就在于教科书讲的是理论,而小说讲的是故事,而人们更喜欢看故事。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免会落入这样的俗套,要么是找一个所谓的美食家,寻得一个所谓的老店,品咂之后啧啧称赞,然后用一句外酥里嫩,令人陶醉之类的话打发观众;要么就是找一个技术高超的厨师,一边教人做菜,一边煞有介事的介绍食理、药理、食材搭配、运刀火候等理论知识。《舌尖上的中国》则刻意避免或摒弃了这一点,把美食融入到一个个人物生活和故事当中,介绍美食的同时将故事娓娓道来,令观众不觉入境。
3、重要的不是美食,难以割舍的是情怀。对于家园、故乡、节日等贴近生活场景的感触,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传统所产生的细腻而含蓄的情怀,极易引发共鸣。而无论是结婚嫁娶、久别重逢还是一家团聚,中国人都惯于用食物来表达这些含蓄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国》完美的把美食与这些情怀糅杂在一起,让人不觉观美食而动真情,成功拨动了观众的小心弦。在丧文化盛行的今天,不少人对生活多多少少有些悲观情绪,而在“舌尖”的故事当中,又不乏有这样的主人公,他们来自平凡的市井,凭着自己一双手来支撑生活。这些正能量的故事,无疑又给不少观众打了点鸡血。
综上可见,《舌尖上的中国》不单单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是透过美食的窗口来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人的生活。美食本身可能并不是重点,在这部片子中,美食只是人们情感的一种寄托。在第三季当中更换了解说,在预告片出来的时候,当人们听到的配音不再是李立宏老师的嗓音时,有些网友发出悲观论调,有人甚至说只有李立宏的声音才能让观众产生饥饿感。这只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不习惯而已,实际上当第三季播出之后,观众并没有因为配音的换人而降低节目带来的享受,或许原因就在于这部纪录片最珍贵的不在于食物本身亦或是配音,而在于美食背后的东西。
正是这些艺术和情感上的升华,让《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了一部让人追捧的纪录片,而这对于其他的电视媒体从业者而言,或许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查看更多关于【技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