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宇航员做摄影
提到太空转身,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实验并没有什么意义,毕竟在地球上的我们可以随意转身,太空中转身并不会有太大区别,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太空是微重力环境,在地球,我们会受到地面的相互作用力,而在太空中,外物作用力的合力几乎为零,物体很难受到外物作用力的影响。也就是说,没有发生旋转的物体就会转不起来,而正在旋转的物体则会一直旋转,很难停下来。
最初宇航员想要转身只能通过喷气的方式,他们会在两边向反方向喷气,这样宇航员才能在太空中转动起来,想要停止转动的时候,就要向之前的反方向再次喷气。但是靠这样的方法实现转动,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发生转动和停止转动的两次喷气量,必须保持一致,这样才能相互抵消,但是想要控制完全一样的喷气量是很困难的,所以宇航员基本没有办法完全停止转动。其次,喷气的速度也要非常小心,一旦喷气速度太快,宇航员很有可能发生高速旋转,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危险。
猫给了科学家灵感
聪明的科学家们从猫身上获取了灵感,他们发现,在下落过程中的猫和宇航员很类似,二者都处于失重的状态。而猫可以在降落过程中有效地使阻力升高,这样下落的速度就会变慢。而且无论坠落的时候它是什么样的姿势,猫都可以在空中将自己的姿势转换成四脚朝下,这正是宇航员想要在失重情况下实现的转身。
刚开始科学家们认为,猫是利用了尾巴在下落过程中转身的,后来这一观点被推翻了,因为很多短尾猫甚至没有尾巴的猫,都可以做到在下坠过程中转身。而随着高速摄影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终于看出了猫究竟是如何实现转身的。原来猫在下坠过程中,如果它上半身处于逆时针旋转,那么猫的下半身一定会反过来进行顺时针旋转。而且在下落的时候,猫会尽可能地将上半身缩起来,下半身则尽可能地舒展开来,这样一来,上半身会旋转得更多,下半身则相对较少;快要落地时,再将上半身尽可能得伸展开,下半身则蜷缩起来,这样就能实现失重环境下的转身。
2. 宇航员摄影图片
在这4个阶段中,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有8个关节点尤为重要。
关节点一:穿衣,即首次在太空中穿上舱外航天服。飞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然后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
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关节点二:在轨训练。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毕竟,地面上用于失重训练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在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中,航天员要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这些工作结束后,2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关节点三:搬家。神舟七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等。
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关节点四:泄压。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轨道舱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可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关节点五:开门。轨道舱气压降至两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在太空中开门,讲究不少。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打开门、出舱之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最为困难的是,航天员始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来进行的。
关节点六:出舱取实验材料。头先脚后,是航天员出舱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影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固体润滑材料是在飞船发射前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至航天员出舱取回时,材料预计共在外太空暴露40个小时以上。国外经验表明,暴露40小时以上即可获得实验效果。
关节点七:太空行走。实验材料递入舱内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连,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的交替换位,是一条最最重要的“军规”。
在失重的环境中,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因此,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关节点八:返回。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3. 宇航员摄影大作
在这4个阶段中,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有8个关节点尤为重要。
关节点一:穿衣,即首次在太空中穿上舱外航天服。飞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然后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
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关节点二:在轨训练。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毕竟,地面上用于失重训练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在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中,航天员要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这些工作结束后,2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关节点三:搬家。神舟七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等。
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关节点四:泄压。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轨道舱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可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关节点五:开门。轨道舱气压降至两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在太空中开门,讲究不少。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打开门、出舱之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最为困难的是,航天员始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来进行的。
关节点六:出舱取实验材料。头先脚后,是航天员出舱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影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固体润滑材料是在飞船发射前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至航天员出舱取回时,材料预计共在外太空暴露40个小时以上。国外经验表明,暴露40小时以上即可获得实验效果。
关节点七:太空行走。实验材料递入舱内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连,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挂钩严格的交替换位,是一条最最重要的“军规”。
在失重的环境中,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因此,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关节点八:返回。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4. 宇航员摄影照片
2021年宇航员有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
1、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湖北枣阳,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2、刘伯明,男,汉族,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3、汤洪波,男,汉族,1975年10月出生,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5. 摄影师宇航员是什么人
1、刘洋
刘洋,女,1978年出生,汉族,河南林州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为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空军中尉军衔,能飞四种机型。女宇航员候选前已婚,未生育。
1997年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学习,2001年毕业分配至广空航空兵某师,2012年6月中旬,被确定为神舟九号女宇航员,亦是中国首位登上宇宙的女航天员。
2、王亚平
王亚平,女,1980年出生,山东人,空军中尉军衔,能飞四种机型。女宇航员候选前已婚,且已生育,丈夫也是一名飞行员。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武汉空军运输机飞行员,曾驾机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是女飞行员的杰出代表。
2012年6月中旬,神舟九号飞船搭载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择机发射升空,王亚平是与刘洋一起的两位中国女宇航员候选人之一,最终遗憾未能入选中国首位女宇航员。
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成为中国首位“80后”女航天员并进行太空授课。2013年6月20日上午,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成功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6. 宇航员做摄影好吗
中国还没有登上月球,更谈不上在月球上拍照了。
7. 宇航员拍照片
与在地面拍摄一样,是用照相机拍摄的。
是谁拍摄的宇宙飞船的本体?
有些宇宙飞船在飞船外面设置有照相机(或摄像机),有些是固定的,也有些可以通过飞船内的宇航员或地面进行遥控。这些照相机(或摄像机)就可以拍摄到飞船部分或飞船整体。宇航员在进行舱外行走时,也可以携带照相机或摄像机进行拍摄。
有些如果太空中只有一个宇宙飞船那他是怎么把自己在月球上作业的图片发到地球上的?
自己在月球上作业的图片是第二人或先把照相机(或摄像机)放置好,再自控或遥控拍摄。拍摄好的图片先发送到宇宙飞船上,再通过飞船发送到地球。
8. 叫宇航员的摄影师是干嘛的
运动员,东道主,服务员,清洁工,宇航员,饲养员,管理员,炊事员,志愿者,保育员,邮递员,引领者,领头羊,老黄牛,播音员,主持人,歌唱家,书法家,消防员,护林员,指导员,售货员,技术员,摄影师
查看更多关于【技巧】的文章